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台,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遠方的朋友寄來慰問的禮物,牽掛我的親人捎來安慰的書信,這樣的關懷更引起我無限的愁苦,新愁舊恨重重堆積,難以計數。郴江水啊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什麼它要離開郴山流往瀟湘去呢?

樓台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北望桃源樂土,也失去了蹤影。我正被幽閉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內,漠漠春寒,惹人愁悶。斜陽下,杜鵑聲聲,凄歷辛酸,令人倍增傷感。

暮靄沉沉,樓台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消失不見,我拚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獨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在夕陽下響起。受到了遠方的問候,接到了朋友的問候,但越是受到來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應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麼要流到瀟湘去呢?

漫霧遮沒樓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

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秦觀(公元1049-1100年),早年字太虛,後來因為敬佩後漢馬少游的為人,改字少游,號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著有《淮海詞》。他是天生的才子,少年才俊,文麗而思深,名盛一時。

秦觀不像東坡那樣豁達,他對人生的期望很高,對挫折和失敗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仕途失意對他打擊很大。他心中鬱積著怨氣,情緒低落,痛苦萬分,在憂傷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觀後期的詞作大多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字裡行間浸透著憂傷和悲苦,蘊含著一種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傷感。這是一種在風雨摧殘中流淌出的柔弱的凄美,讀著讓人流淚。他被貶處州時,將身世之感融入詞中,寫下了這首沉鬱悲苦的《千秋歲》,留下一地落紅,和一聲長長的嘆息。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千秋歲

這是和著詞人血淚的悲嘆,字字都在啼血,句句都在流淚,讀著傷徹人心。「飛紅萬點」,是一種盪人心魄的美,可對這種美的離去,詞人卻回天無力。政治理想破滅,人也衰老憔悴了,這慢慢飛去的,不僅僅是春紅,還有詞人的生命。

當秦觀路過衡陽,將這首詞呈給好友衡陽太守孔平仲時,孔太守不禁驚詫道:「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送別秦觀後,孔平仲又和家人說:「秦少游氣貌,人不類平時,殆不久於世矣。」丞相曾布讀了這首詞後,也惋惜地說:「秦七必不久於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然而這首詞還不是最悲哀的。在被貶處州期間,秦觀經常與僧人談禪論道,寫了些佛經,結果又被政敵羅織了「謁告寫佛書」的罪名,受到了「削秩徙郴州」的嚴懲。「削秩」,就是撤消所有的官職,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

竟然就是因為這樣一些罪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貶,柔弱的少游迷茫了,絕望了。他積聚了滿腹傷心失意的淚水,把一生的苦悶、哀怨、傷悲彙集到《踏莎行》這首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中。

這是秦觀最悲哀的一首詞,抒寫的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憂傷,一種不可自拔的悲苦,是對美好生命的迷失和對未來人生的徹底絕望。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踏莎行

這首凄苦哀婉、飲譽詞壇的悲歌,是少游用生命發出的最後的吶喊,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意境。「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深為王國維所推崇,認為具有《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意象。王國維同時指出,秦少游的詞凄婉,可是當他寫到這兩句時,就變得凄厲了,是強烈而慘痛的悲哀。蘇軾則最欣賞「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一發問,太痴,太無理,卻又太感人了。這是秦觀把悲苦人生咀嚼了無數遍,在經歷了極大苦難和折磨後,對天地發出的詰問:水為什麼一定要東流?美好的事物為什麼不能逃脫命運的擺弄?我空有一身才華,為什麼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左右?當他吟出這兩句詞時,他的心智,他的生命都被愁思淹沒了,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寫下這麼悲愴的詞句,少游還能活得下去嗎?

果然,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觀在得到朝廷的放還詔令,欣然啟程北歸,到滕州時,他興奮地四處遊玩。勞累之餘,秦觀覺得口渴,就向旁人討水喝。當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滿頭白髮的倒影,想到終於可以和家人、好友歡聚一堂了,禁不住展開愁眉,開懷大笑。在凄婉的笑聲中,薄命才子少游溘然而逝,年僅五十二。秦觀在藤州寫過一首詞《好事近》,末二句是:「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沒想到這成了詞讖。

蘇軾得知秦觀去世後,痛心疾首。高山雖在,流水卻無,弦斷無人聽,他悲情難抑,流淚不止,連連哀嘆:「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他將秦觀的《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題在扇上,作為對少游的永久紀念。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上天賦予了秦觀一顆脆弱多愁的心,卻又殘忍地將它揉得粉碎。點點碎片,和著少游悲傷的眼淚,化作縷縷情絲,雲霧般繚繞在人們面前,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在人生的愁海中,少游帶著遺憾沉沒了,可他的那些傷心詞,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綻放著永不遜色的光輝。在迷霧中,他終於找到了桃源的入口,他再也不用奔波了……

秦觀是一個情種,他細膩、纖弱,多情,憂鬱,將離愁別恨抒寫得纏綿凄傷,如同落花流水間傳出的天簌之音,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心。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但比柳永雅一些。有人將柳永詞比作《金瓶梅》,將少游詞比作《紅樓夢》。《紅樓夢》雖然高雅,但也從《金瓶梅》中汲得靈氣。少游與柳七都能以平等和同情的態度對待那些風塵女子,嚴肅認真地抒寫他們之間的愛情,唱出了一首又一首真摯、純潔的愛情之歌,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傳世之作。

秦觀一生失意,他的命運是與蘇軾密切相關的。他才華橫溢,但有才學的人不一定能出人頭地。秦觀兩次科考均告落第,他心灰意冷,自暴自棄。這時,蘇軾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說他「有屈,宋才」。在蘇軾的鼓勵和力薦下,秦觀再度應試,終於在三十六歲時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後來,秦觀又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經常出入蘇軾門下,被稱為「蘇門四學士」,而在這四人中,蘇軾又偏愛秦觀,民間甚至流傳著一個「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子虛烏有地編造出了一個聰慧美麗、才氣過人的蘇小妹,然後,又將秦少游變成了蘇軾的妹夫。

相傳蘇小妹聰明過人,能詩善文,讀書過目不忘,經、史、子、集無不通曉。秦少游對蘇小妹仰慕已久,便擇吉日去蘇家求婚。蘇小妹的父親蘇洵讓秦少游寫一篇文章,交女兒批閱。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與三蘇同時,當是橫行一世。」蘇洵便將蘇小妹許給了秦少游。

成親這一夜月明如晝,少游在前廳飲罷酒來到洞房,不料房門緊閉。蘇小妹傳出話來,她出了三個題,少游必須答對後才能進洞房。第一題是和一首絕句,秦觀略加思索,即取筆寫就。第二題是猜謎,秦觀並不費力,也猜中了。第三題是對對兒,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

這對兒出得非常奇巧,秦觀左思右想,也不得其解。蘇東坡尚未睡下,他有心相助,看到庭中有一隻花缸,盛著滿滿一缸清水,水中映著一輪皎潔的明月,便躲在陰影處,揀個小石子投向缸中,一缸清水剎時攪亂,水中明月散若碎銀。秦觀見狀,茅塞頓開,脫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秦觀在蘇軾的幫助下,通過了蘇小妹的考核。不過虛構畢竟是虛構,只是寄寓了後人的美好願望。現實中,秦觀註定是個悲苦的人物。他出身貧寒,少年喪父,屢試不中,靠典衣、喝粥艱難度日。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入了仕,沒過多少好日子,就因受蘇軾牽連,被迫離開京城。此後,又屢遭貶逐,輾轉各地。

秦觀不像東坡那樣豁達,他對人生的期望很高,對挫折和失敗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仕途失意對他打擊很大。他心中鬱積著怨氣,情緒低落,痛苦萬分,在憂傷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觀後期的詞作大多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字裡行間浸透著憂傷和悲苦,蘊含著一種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傷感。這是一種在風雨摧殘中流淌出的柔弱的凄美,讀著讓人流淚。

在浩瀚的詩海中,我喜愛的詩句隨著成長的不同時期而變化著。年輕氣盛,鍾情於大江東去的豪放情懷;而今年近不惑,識盡愁滋味,反而喜歡含蓄婉約的味道。在嘗盡人生旅途上的風霜雨露之後,逐漸從精能瘦勁、幽韻香冷、回味雋永的宋朝詩詞里尋到許多貼切自己心態的詩句,其中,有秦觀的詞。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此情此景,也算是對曾經追求過,曾經夢想過,曾經努力過,曾經掙扎過的我一個美好的安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沭陽昌泰化學有限公司 的精彩文章:

TAG:沭陽昌泰化學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