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全國科普日,科普大咖對我們說……

全國科普日,科普大咖對我們說……

2017年全國科普日來啦

9月16日,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普日。今年的科普日以「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為主題,這也正契合了中國科學探索中心一直以來的工作宗旨。在這一天,我們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十位著名科普工作者對探索中心的寄語。他們對於科普事業的情懷,他們殷殷期許的話語,對我們而言不僅是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將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理性,為國家的科普事業盡應有之力。

衷心感謝中國科學探索中心的每一位作者、每一位讀者!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行最大的動力!

王康友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

寄 語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是中國科普研究所在新媒體傳播領域的一塊陣地,以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理性,反對偽科學和迷信為宗旨。創辦兩年來,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堅持探索創新,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建立了專家供稿團隊,先後入駐新浪、搜狐、百度等知名媒體平台。在當今微信單篇閱讀時間只有85.5秒,文章打開率不足5%的情況下,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受到了越來越多讀者的認可與喜愛。

中國科普研究所將繼續下大力氣辦好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希望廣大讀者繼續予以關注、支持,共同推動我國科普事業創新發展。

李申 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

寄 語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正確的知識是正常生活的前提。科學,是追求正確知識的事業。藝術、宗教、哲學,是人類的奢侈品,科學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只有科學與人類共始終。

首先得到正確知識的總是少數人,用通俗的方式把正確的知識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是科學普及的工作。科學普及,是傳播真理的事業。正確知識掌握民眾的程度,是一個民族自強程度最重要的標誌,科學普及,是最重要的素質教育。

科學家都是專門家,專門家在專業領域是聖人,專業領域以外就可能是愚人。所以科學家也是科普對象。以為作了科學家就全知全能,是缺乏自知之明;喜歡在專業以外指手畫腳,也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朱定真 氣象學家 2015「十大科學傳播人」

寄 語

科學家除了科學研究工作,還擔負著維護國家利益,把握輿論導向,尊重科學事實,豐富傳播渠道,提升民眾科學素養的歷史責任。氣象領域是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領域,面對日益複雜的天氣、氣候變化,通過科普傳播出去的科學知識,特別是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在災害發生時是可以救人一命的。而科學普及應當是根據公眾的需求、公眾的理解力、公眾的接受習慣將「原生態」科學信息解釋、加工、包裝後再傳播出去的過程,是傳遞給用戶能夠使用並且有利於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升,或者能夠防災減災的信息,是需要通過領域專家「深入淺出」地解讀的信息。所以做科普工作是科學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期望中國科學探索中心:穿針引線,整合資源,開放探索,共享成果。

李淼 物理學家 2015「十大科學傳播人」

寄 語

我自己做科普可以說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開始的時候,可能和很多科普人一樣,覺得應該將自己從事研究的領域介紹給大家。後來,覺得讓讀者滿意更重要,這個轉變,才讓自己寫出真正通俗易懂的文章或書,才真的受讀者歡迎。

祝願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出現越來越多立足於讀者角度的好文章。

馬冠生 營養學家 2015「十大科學傳播人」

寄 語

健康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健康長壽的秘訣就在於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經常運動和心理平衡。我們需要不斷豐富營養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科學素養。中國科學探索中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彙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工作者,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在這裡我們不僅能閱讀到閃爍智慧光芒的科學美文,也能閱讀到實用幽默的科普短文。

祝願中國科學探索中心越辦越好。

呂乃基 著名科技哲學學者

寄 語

科普36年感懷

筆者的學術領域是科技哲學,從1981年發表第一篇文章至今,現在雖已退休,但閑暇之時依然「路徑鎖定」。

科普,不等於科技哲學,但二者有交集。簡單說,就是從哲學的視角普及科學技術,以科普擴展和推動科技哲學。大致有以下方面。

科普,普及科技知識、方法,以及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在哲學層面,有待揭示知識背後的本體,方法之上的認識論,以及科學精神與價值觀的互動。就科普本身而言,還有傳播的手段、途徑與理論。這是在一般意義上說。

在特殊層面上,首先是結合中國國情,這應該是中國科普的重點。坦率說,科技至今在中國依然是弱項。對賽先生的呼喚主要是「用」而非「體」,賽先生與德先生尚未攜手共進。其次是前沿問題,如人工智慧。鑒於科技前沿的突破和不確定而成為科普工作的難點。複次是公眾迫切關注的領域,如轉基因等,這是科普的熱點。

從事科普,也是筆者發自內心之故。退休前,或多或少還有功名之累,工作量、課題、論文,等等;退休後就幾乎全都是出於愛好了。(自以為)由對科學技術成果、方法和活動過程的提升,自己的工作得以融入人類的事業之中,令人欣慰。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靈魂也從中得到升華。

以上數語,與科普工作者共勉。

祝願中國科學探索中心越辦越好。

鄭念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創始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政策室主任

寄 語

科普就是把人類探索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正確理念、知識、思想、方法和精神,通過教育、傳播、宣傳、展示、推廣等技術,向公眾普及的過程。它可以促進人類進化、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不僅給公眾帶來物質利益、精神享受,還給公眾帶來知識力量,文化滋潤,是被歷史證明的有益實踐。

探索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它是知識的源泉,為科普提供源頭活水;它是好奇的結果,為好奇提供行動的方向;它是理性的思考,把思考付諸行動的過程。願探索中心這個平台上聚集更多勤于思考、積極探索,樂於分享,甘心奉獻的探索者!願大家基於評估、合理懷疑、敢於批判,在創新中求發展!

孫正凡 天體物理博士 科學松鼠會成員

寄 語

我希望把持之以恆追求真相的科學精神與更多人分享,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越發感覺到科學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如果沒有科學,可能我們今天仍在蒙昧而痛苦的生活中掙扎,科學發現解放了人類,為我們提供了自由研究的可能。

科學普及不是提供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帶領公眾理解科學探索過程,也就是要知道科學知識究竟從何而來,從而理解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祝願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刊出越來越多生動活潑、深入人心的科普作品,幫助公眾更深入地理解科學。

尹傳紅《科普時報》總編輯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寄 語

我從一名科研人員轉型做「報人」,迄今已有26年。這期間,有一多半時間是業餘做科普,說起來這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在許多人眼裡,我早已成了一個「科普人」。

事實上,在對「職業」和「事業」的考量上,年輕時我一度比較迷茫。這種狀況,用一首歌詞來描述,倒十分恰當:「當陽光照耀心上,弄亂了每個夢想,總會想起迷失我的那片雲。是不是路正遠?是不是會改變?我的心一如從前。當燈火漸漸熄滅,忍不住多看一眼,那最初到最後的地平線……」

打小,我就受到優秀科普、科幻作品的熏陶,走進了科學的世界,並立志要成為像阿西莫夫和葉永烈那樣的科普作家。1991年,我聽從內心的召喚,幾經周折,在大學畢業第二年即調入「神交」已久的《科技日報》,從事科技新聞工作,與科普多少有了些交集。

然而,一個人的際遇,絕不會是單純循著自身發展的邏輯行進的。在很多時候,接受的或許多半是一種被動的安排……

好在,我鍾情科普初心未改,更有志在業餘的天地里耕耘勞作。20多年來,我在各種報刊上開設科普專欄,積极參与諸多科普相關的活動,發表了逾200萬字的作品,出版了12部書。

回望往昔,頗多感懷。我曾作如是總結:打小痴迷科普科幻,書香悅讀一路相伴。分享科學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記。

幾十年來,科普一直讓我樂此不疲,並且成就了我的第二事業和第二人生。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已被看作是實現創新發展兩翼的今天,我更有一種使命擔當感,期待自己能夠在科普創作方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吳興川 科學公園創始人

寄 語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人們最缺乏並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教會我們依靠邏輯和證據鑒別真偽,科學精神激勵我們求真、探索。願科學探索中心在這條科普道路上收穫碩果。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轉發,都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最古老的魚類,鱘魚
獎金10萬億!超出想像!盤點歷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奇葩研究
還沒談過戀愛卻要隨份子?初入職場大學生有多慘…
世間有種藍顏,叫黃曉明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