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攻佔南京後,上百人卻被躲在爛坦克里的倆中國兵打死,怎麼回事

日軍攻佔南京後,上百人卻被躲在爛坦克里的倆中國兵打死,怎麼回事

軍官團系國內軍事名家、青年學者集群,以普及中國近代史知識為己任。

文/薩蘇

日前,在網上進行抗戰史問題交流的時候,遇有朋友提到這樣一件事——「日軍攻破南京,有兩名坦克兵藏在一輛被炸毀的坦克里,日軍未清理戰場,就向著南京城衝鋒。兩個士兵用坦克里能使用的機槍,在後面向日軍掃射,打死上百名日軍。天黑後,他們逃脫,後來在安徽追上軍長杜聿明,講述此事。杜聿明認為是吹牛。崑崙關大捷,繳獲日軍手冊,即載此事。杜讓找士兵,卻剛剛犧牲。」

抗日戰爭中,參加淞滬戰役的中國裝甲部隊

看過之後,有朋友感慨「這個故事比布拉德·皮特演的《狂怒》更牛逼,相信有一天也能登上銀幕」;有朋友直覺懷疑這可能是某個老兵編的故事。

這段故事在杜聿明先生的回憶錄中可以見到,可見事出有因。而且仔細看看這麼短短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其中暗藏玄機。

玄機在哪裡呢?

第一是脫險的坦克兵為何向杜聿明軍長彙報?兩者級別相差很遠,這好像不合理嘛。

杜聿明將軍

玄機就在這裡。杜聿明在全面抗戰爆發時的職務,是中央軍當時唯一一支裝甲部隊——國民革命軍裝甲兵團的團長,是淞滬、南京諸戰役所有坦克兵的指揮官。要到這支部隊擴編為中國第一個裝甲軍新11軍(很快改為第五軍)的時候,杜聿明才當上軍長。這個裝甲兵團成立於1937年7月,真正的坦克部隊只有一個營,坦克四十二輛。所以,團長和坦克兵的距離並不大。而且這位少將作風樸實,以經常在坦克下面摸爬滾打,熟悉機械而著稱,他召見脫險而出的兩名坦克兵談話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是文字中提到兩名士兵是使用坦克中的機槍攻擊日軍的。坦克上一般都有火炮,為何專提機槍呢?看似不經意,其實也是玄機之一。參加南京戰役的中國坦克部隊,是裝甲兵團的第三連,這個部隊使用的是德制克虜伯馬克-I型坦克,只裝備機槍,沒有火炮。杜聿明對使用這批坦克協守南京是有看法的,他認為該車有槍無炮,火力不足,而且沒有涉水能力,故提出應改用第一、二連的英制六噸半戰車為宜,可惜這個意見未受重視。而第三連的坦克最後果然因沒法涉水渡江而全部損失。

德制克虜伯馬克-I型輕型坦克,是德國一戰後發展的第一型坦克,全重5.4噸(相當於半輛美國道奇十噸卡車),裝備兩挺7.9毫米機槍,這種坦克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不如蘇制T-26坦克,但在當時的東方還是比較出色的裝備。中國在1935年向德國購得一批該型坦克

由此可見,這段「故事」為真實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編造的東西,細節上很難這樣嚴絲合縫。

事實上這件事除了「打死上百名日軍」可能有所誇張外,其餘大部分史實都是可以確認的。這是因為筆者曾經和我國裝甲兵戰史專家、《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坦克裝甲車輛圖鑑》的作者甄銳先生討論過這個問題。

經過對中日雙方戰史資料的查證,這位老兄精確地為大家展示了什麼叫還原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戍守南京的裝甲兵團第三連(指揮官劉介輝中校)裝備有德制克虜伯坦克十四輛。甄銳先生如數家珍般將這些坦克的下落一一列出。

這支由裝甲部隊的基本戰鬥歷程是這樣的——戰役前期,該部在淳化、湯水、上坊、興隆鎮、馬基山等地連續與日軍接戰,頗有戰績,自己也遭到較大損失。1937年12月10日,南京城破。當天衛戍司令唐生智曾乘一輛克虜伯戰車至光華門督戰,該車面對日軍炮火毅然不退的風姿震動四方,一度在外國記者中獲得綽號「The Madness of the Capital(首都瘋子)」,11日,該部協助教導總隊謝承瑞營殲滅了突入中華門瓮城的日軍三十六聯隊伊藤善光敢死隊。同一天坦克部隊並在156師掩護下與日軍進行了巷戰。但12日戰局急轉直下,唐生智倉促下達後撤命令,卻沒有進行良好的組織。坦克部隊殘存的車輛退到下關碼頭後無法渡江,在試圖用木帆船渡江的過程中多車翻沉江底,殘存車輛除一輛收集各車油料彈藥返回城中死戰外,均被破壞後遺棄。至此,裝甲兵團在南京的部隊損失殆盡。

該連有一輛車因作為訓練車,在南京戰役前隨軍撤退湖南,也是十四輛車中唯一倖存下來的。

從日軍發布的戰鬥照片看,12月13日,日軍獨立裝甲車第七中隊矢口吹部在下關繳獲了至少四輛被遺棄的克虜伯戰車,而根據撤出人員的回憶,大約有三輛車(也許是四輛車)因為裝船失敗翻沉在江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無論你看沒看《敦刻爾克》,最好先了解這些「乾貨」
敦刻爾克戰役中不是「停止前進」,有人說這才是二戰初期「德軍最大的失誤」
「支那」一詞為何現在沒有人講了?
稱中國為「東方惡友」,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戰爭
新中國成立以後「支那」一詞命運如何了?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