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泱泱越國古明州,門對大江流

泱泱越國古明州,門對大江流

1948年11月13日,國民黨已成強弩之末。

面對黑暗的政治環境,時任南京政府國策顧問的陳布雷深感絕望。

他的人生在這一天走到了盡頭,他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已經延續58年的生命。

陳布雷

陳布雷,這箇舊式文人曾經在國民黨政府紅極一時。

1927年,37歲的陳布雷加入國民黨,歷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時事新報》主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抗戰期間,陳布雷用如椽之筆,寫出了多篇激揚民族志氣的不朽文章,是國民黨的「領袖文膽」和「總裁智囊」,素有「國民黨第一支筆」之稱。

1937年7月初,蔣介石邀集國內知識界名流200多人召開「談話會」,並在會上慷慨陳詞,這篇演講以:「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開篇,成為經典名句,為中國四萬萬同胞廣泛傳誦,激勵了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團結抗戰的最大決心,也為蔣介石帶來了極高的聲望。而這篇演講稿的起草者就是陳布雷

蔣介石

至於為什麼自殺,坊間傳聞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一方面,陳布雷作為一個舊知識分子,「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根深蒂固,由於蔣介石對於他「無私心、淡名利、不參與派系」的做派十分欣賞,不但信任他,還尊重他,使得陳布雷對「領袖」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一心一意為蔣介石做事;

另一方面,陳布雷文筆出眾,知道自己筆杆子的力量,曾經寫了許多道德文章,也受到共產黨人的尊重,陳布雷內心有著傳統的道德觀念,看著抗戰後國共破裂,國民黨政治腐敗,經濟停滯,民生凋敝,對於現實感到萬分絕望。

最終,矛盾他的選擇自殺,讓人唏噓,去世後,歷史對他評價不一,有一條評價是,1927年是陳佈雷的轉折點,之前他是一個「報界奇才」,為革命奔走呼號,之後他是一個政客文人,為腐敗政府搖旗吶喊……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陳布雷曾經也是一名用筆杆子來呼喚革命的知識分子,而這一切,源於他年輕時所受的教育。

陳布雷1890年出生於浙江慈溪,早年就讀於慈溪縣中學堂,17歲考入寧波府中學堂,讀書期間,陳布雷對部分仍舊保留了舊讀書人不良習氣、醉心於腐朽文化生活的學生非常不滿,在一次全校大會上,他登台以新道德為題發表演說,抨擊了舊學生腐化傾向,激起了舊學生的仇視。在保守勢力煽動下,舊生們破壞教學器材,搗碎教室門,要求學校開除陳佈雷,並以集體退學相要挾。新生則聯名為陳布雷抱不平,聲稱如果開除陳佈雷,則新生全體退學。於是,在這所中學裡,新舊兩股勢力發生了激烈衝突,一直鬧到寧波府教育會。為了平息這場風波,陳布雷自動退學。

這樣的衝突在寧波府中學堂時有發生。

寧波府中學堂校名由晚晴名臣張之洞書寫

1923年,我國教育革新先驅者、著名教育家、金石書畫家經亨頤前來寧波府中學堂任校長。當時,一些遺老、新貴、巨紳、財主視新思想、新文化如洪水猛獸,竟聯名上書省政府,拒絕他來甬任校長。經校長頂住重重壓力還是如期來校,並聘請了一批思想進步、學有專長的老師,如夏丐尊、朱自清、方光濤、劉延陵、錢南楊、許傑、劉質平等來校任教。

經亨頤

經亨頤書法作品

其實,在上世紀初,新舊文化的對抗本就是教育界的主流,寧波府中學堂也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誕生。

1898年,寧波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成為通商口岸已有五十多年,這為寧波帶來了很多西方的先進思想,一些有識之士又看到腐朽的清政府軟弱無能,在外交、軍事上接連慘敗,於是決定辦一個新式學堂。

經過一番籌備,寧波知府程雲俶在慈溪旅滬商人嚴信厚和地方名士湯雲崟、陳漢章支持下,在寧波府創辦了第一所民辦性質的新式中等教育學堂,取名為 「儲才學堂」,校舍設在月湖西面的崇教寺 。

儲才學堂原址,十多年前還是偃月街小學

當年的浙東地區,新式學堂還是少,所以儲才學堂經過幾年的辦學成了「浙東第一校」,培養了一批具有強烈開放、改革意識的寧波人才,本文開頭提到的陳布雷就是典型代表。

1904年,儲才學堂更名為寧波府中學堂,1916年,寧波府中學堂迎來了極具歷史意義的盛事。孫中山先生在胡漢民、鄧家彥、朱卓夫、陳去病、周佩箴等人陪同下,在寧波中學講堂發表著名演說,提出振興實業、講求水利、整頓街衢三點意見。該報告後發表在 《四明日報》上,它給包括寧波文化界在內的各界人士以莫大鼓舞。

「寧波府中學堂」某年合影

孫中山演講處位於寧波市海曙區東恩中學內,1984年10月被公布為海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今講演堂已拆,在原址建有遺址紀念碑,坐北朝南,碑面為大理石。正面為沙孟海所題「孫中山先生演講處」。背面刻有立碑年代字樣,系甬上書法家沈元魁所書。

孫中山演講處遺址是市區唯一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場所,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價值。

孫中山與師生合影

1923年,寧波府中學堂經歷過寧波府師範學堂、浙江省立第四中學堂後再次更名為浙江省立第四中學。而這期間,正值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決定聯合北伐。

省立四中籃球隊

作為新式學堂,這所學校致力於傳播先進文化,宣揚文學革命,主張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名師講學、學生辦刊,各種先進思想在這裡湧現、傳播,即便受到極大阻撓,新文化旗幟依然迎風招展。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16日,日軍轟炸寧波,而這樣的轟炸時不時會發生,1938年12月12日,居住在奉化老家的蔣經國生母毛福梅因轟炸遇難。

中為蔣經國生母毛福梅,左為蔣經國

蔣經國悲痛萬分,手書「以血洗血」

為保存教育力量,確保師生安全,學校決定轉移,期間轉碾四次,行程千餘里,進行了寧波歷史上遷移地方最遠、經歷最曲折、時間最長的學校大遷移。每到一個地方,師生們繼續傳播先進文化,組織文藝匯演、編印刊物宣傳抗日,展現了這所學校的師生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抗日紀念碑

1949年,寧波解放,1954年,浙江省立寧波中學(1933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改為浙江省立寧波中學)改名為浙江省寧波第一中學,這個「第一」也顯示了這所學校與眾不同的歷史地位。

浙江省寧波第一中學

解放後的寧波一中,文化生活依然活躍,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1987年,第一屆「金帆杯」藝術節在寧波一中舉行,藝術節上,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演講應有盡有,每個班級都需要積极參加,在一周的時間內,整個校園沉浸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之後,每年5月,藝術節雷打不動,筆者作為該校畢業生,參加了六年的藝術節,1998年的舞蹈《春天的故事》以及2000年的《同一首歌》迄今讓我記憶猶新。

時間進入1988年,寧波市第一中學複名為寧波中學,此名延續至今。

而寧波中學所在的地理位置興寧橋頭、奉化江畔也成了校歌歌詞的主要來源。

寧波中學舊址,現為東恩中學

「泱泱越國古明州,門對大江流!」

1995年,寧波中學被評為浙江省首批一級重點中學

1996年,筆者進入寧波中學初中部學習,1999年,初中畢業毫不猶豫選擇繼續考取寧波中學,又讀了三年,期間經歷了學校的百年校慶。

每年的考試季,我們會趴在蘑菇亭前背誦課文;

每年的運動會,我們會在看台上坐上三天,等待著班旗的升起;

每年的金帆杯,我們會發現打扮後的女同學會如此漂亮;

每年的冬天,學校會組織我們晨跑,看到老校長陳守禮頂著花白頭髮與我們一起奔跑;

每周的升旗儀式,總有一篇「國旗下的講話」讓我們感動萬分;

每天的上課鈴聲,傳來的是大樹下那一聲聲銅鐵敲擊;

……

奉化江畔的校園,現為東恩中學

一百年的風風雨雨,寧波中學延續到了現在讓人不禁感慨萬千,多少學校因為歲月更迭,在戰火和變故中消失,而寧波中學作為百年名校依然屹立不倒。

作為省級重點中學,寧波中學治學嚴謹,有著良好的學風,「自律、自立、自強」是我們的校訓,「嚴謹、求實、創新、全面發展」是我們的校風,「勤學勤思、求真求實」是我們的學風,這些精神一直勉勵著寧中學子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前行。

寧波中學還一直保持著一些優良的文化傳統,例如上面提到的「金帆杯」藝術節,例如每年都有的高二學生徒步行走活動,比如幾乎每次都會下雨的一年一度運動會……

在奉化江畔度過了美好的六年中學生涯,我們這屆學生也成了最後一屆能夠在這個地方學習的學生,因為2002年,在我們畢業之後,學校整體遷移至寧波鄞州高教園區,原校址給了「東恩中學」。

原寧波中學行政樓,現為東恩中學某樓

寧波中學新址,位於鄞州區高教園區

新校址,新氣象,學生們也全面進入寄宿制,學校的一本率也是上升到了85%。

當然,作為一所學校,應試能力是一方面,個人素質是另外一方面,坦白說,如今相比寧波地區的其他重點中學,寧波中學的一本率稍遜一點,但一方面囿於初升高時生源就有了差異,一方面在於寧波中學對於其他素質的培養確實花了不少心思,在很多學校依然填鴨式地「應付高考」時,寧波中學的文化生活遠遠要豐富和精彩得多。

高中畢業已有15年,每每聊起寧波中學,也會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初高中同學時有聯繫,同窗之誼同樣延續到了現在,如今大家各自安好,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時時關注著母校的一舉一動。

還記得那首校歌嗎?那揮之不去的旋律可一直存在我的記憶里。

泱泱越國古明州,門對大江流。

精英繼起,德藝兼收,學海任遨遊。

須猛進,莫回頭,時光不我留。

同聲相應,氣相求,努力邁前修。

明年是寧波中學成立120周年,在母校誕辰到來之際,謹以此文送給母校。

作者:周迪(1996-2002年就讀於寧波中學)

註:本文取材於《文華風流的百年寧波中學》等文,圖片也來自於百度,可能會有出入,請見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到母校校史館參觀,進一步了解和接觸到母校的歷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迪迪的八卦江湖 的精彩文章:

TAG:迪迪的八卦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