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論傳真》讀書筆記之361至375條

《傷寒論傳真》讀書筆記之361至375條

編按:鄧銳師兄發心傳播交流胡老學術,有感於條文對經方研習者的重要性,以馮世綸所著《傷寒論傳真》為基礎,做個人讀書筆記(文中「鄧按」),並寄與大家共同研習探討。

361.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解析:下利脈數為有熱,但只微熱而有汗出,則熱共汗而外越,故知此利當自愈;假設脈數而復緊者,為熱猶實,可肯定為未欲解。

按:由脈復緊為未解觀之,則前之脈數當亦必復緩弱。此承上條說明熱利慾愈或否的脈與證。

鄧按:欲愈之脈當如老師按語中所指出「脈緩弱」者為準,脈若數急者非為欲愈之兆。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解析:下利而手足厥冷、無脈者,為陰極虛欲脫之候,宜急灸之。若仍手足不溫,而脈不還,而反微喘者,此為生機欲息,氣脫於上也,故死。

按:此述陰寒下利的死證。

362(續)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解析:少陰以候腎,趺陽脈以候胃,少陰脈較趺陽脈弱者,為少陰負於趺陽,在下利為順候。因胃屬土,而腎屬水,利之為病,大都胃土虛,不能制腎水的緣故,今少陰負於趺陽,則胃土有權,而腎水歸源,故為順候。

按:此附會五行家言,非仲景本意,不足取。

鄧按:此宜通脈四逆湯。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解析:下利病在里,脈當沉,今脈反浮數,乃熱邪亢盛之象。澀主亡血,尺中自澀,為血亡失於下,下利見此脈,故知必便膿血。

按:此述熱利便膿血的脈應。

鄧按:此寸脈浮乃虛熱上亢之候,不主表。此宜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主之。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解析:下利清谷,為里虛寒,即表未解,亦宜先救其里,不可攻表,若誤攻其表,汗出亡津液,益虛其胃,必脹滿不能食。

鄧按:此宜與372條合看。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解析:脈沉為在里,弦為急,下重即後重。下利脈沉弦,為里急後重之應,即滯下的痢疾也;下利脈大,為邪盛,故為未止;脈微弱為邪已衰,雖脈還數而熱未已,則亦可斷言為欲自止,即暫發熱,不久當去,必不至於死也。

按:此述里急後重的熱利證,即今所謂痢疾。熱利進退的脈應,甚重要,宜細玩,由於脈微弱數,雖發熱不死的說明,則下利發熱,脈大實數者,為必死之候可知,須注意。

鄧按:此脈微弱數雖發熱不死,指著脈微弱之虛寒下利又見外熱之脫證說的,同為下利脈微弱,熱利者多脈數而不死,寒利脈微弱反見外熱則多為脫竭死證。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解析:下利脈沉而遲,為陰寒在里,但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為陽氣拂郁在表,已有陰去陽復形象,知病有外解之機,故雖下利清谷,則必郁冒汗出而解,同時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人面戴陽,當自汗出解。由於下虛,欲自解,則必作戰汗等瞑眩反應。

按:面色赤,身有微熱,為陽氣拂郁在表,欲得小汗出的為候,《傷寒論》太陽病篇屢有說明。下利清谷,脈沉遲的陰寒里證,見此證候,正是從陰轉陽,病有欲汗自解之機,本條所論正是如此。若胃氣沉衰,手足逆冷者,則面色赤或身微熱,反為臟不勝邪、虛陽外浮之徵,又不得以欲自表解論也。此可於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條互參自明。

鄧按:此即通脈四逆湯證,當與317條互參。文末已明言「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則其面赤非外氣拂郁可知。欲自表解者,脈亦不當沉而遲。

367.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解析:脈數而渴者,為里有熱,里熱亦常以自下利,熱隨下利排出而解,故謂今自愈。假設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以熱久不去,傷及陰血,則必致便膿血。

按:條文前半為有熱下利輕證,後半為先利不愈,續便膿血的重證,此均常見之病平時不慎飲食,里有積熱者,往往因得自利而解。若積熱甚者,必進而便膿血,即先腹瀉不已,後為痢疾者是也。

鄧按:下利脈數而渴為熱利,不葯自愈者有之,但多需清下其熱可已,但較虛寒下利易治爾。凡病陽熱實者易治,陰寒虛者難治,是一般的規律。

368.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解析:下利後,是指下利已止之後。下利雖止,而脈忽絕,手足厥冷,若晬時(即周時)脈還,手足復溫者,此為病去,精力睏乏形象,糜粥自養,尚可恢復,故生。若晬時脈猶不還,而厥冷不止者,則胃氣絕,精氣已盡也,故死。

按:此述陰寒下利,胃氣已敗,心力衰竭的死證。

369.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解析:傷寒下利,即病太陽傷寒而復下利之謂,其人發熱可知。下利日十餘行,其人當虛,而脈應當微弱,今脈反實,為邪盛之應,人虛邪盛,發熱不已,故死。

按:下利頻數,發熱脈實,多難治,疫痢見此脈證更多凶,宜注意。

鄧按:此二條合看更覺精妙,一者無脈,一者脈實。無脈者無胃氣,下利甚而反脈實者邪實正虛。可知治病不畏邪實,只懼正虛。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解析:下利清谷而厥為里寒,汗出屬外熱,因謂為里寒外熱,其實此汗出不是因熱而致,乃虛寒極於里,而精氣外脫的惡候,故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按:下利清谷而厥,並無脈微欲絕或脈不至,用四逆湯己足治之,而所以用通脈四逆湯者,只在汗出一症。下利清谷以至於厥,胃氣虛衰,血脈已不暢於四末,再如脫汗,脈當立絕,通脈之用,此正當時。

鄧按: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脫症,而脫症往往有外熱的形象顯露出來,須與表證鑒別清楚。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解析:熱利下重者,即指里急後重滯下的痢疾,宜白頭翁湯主之。

按:熱痢里急後重者,雖宜本方主之,但實踐證明,滯下甚者,須加大黃有捷效。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四物均屬苦寒解熱止利葯,尤其白頭翁逐血止痛,更有作用於便膿血,故此治熱痢下重、煩熱、腹痛而便膿血者。

鄧按:里急後重常為熱利的重要特徵之一。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解析:下利腹脹滿,為里虛寒。身體疼痛,為太陽表證還在,此為太陽太陰的表裡並病,里虛寒者,法當先救里,而後攻表,故宜四逆湯先溫其里,而後再以桂枝湯以解其表。

按:表裡並病,里實熱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後攻里。里虛寒須溫者,宜先救里而後攻表,此為定法,前於太陽篇已屢言之,宜互參。

鄧按:此腹脹滿為虛滿,若實滿者,又宜先解表而後攻里,或厚朴七物、桂枝加大黃湯之類兩解之。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解析:下利,渴欲飲水者,為里有熱的陽明裡證,宜白頭翁湯主之。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解析:胃實不和則譫語,下利譫語者,為有燥屎的小承氣湯證,故用小承氣湯下之。

375.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解析:下利時本煩,下利愈,一時煩亦解,但復煩,為仍有熱的證候。按之心下虛軟無物,可判定為虛煩之證,宜梔子豉湯解之。

按:以上共十九條,統論下利的證治,亦與前之論厥同,其中陰陽寒熱虛實俱有,即便陰寒下利,亦只能是厥陰轉屬太陰者,除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條外,其餘皆與厥陰病無關。

更多前文,請查看本號「歷史消息」或者使用「自助查詢」功能。

歡迎留言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理講經堂 的精彩文章:

TAG:會理講經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