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校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嘛?

學校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嘛?

TED史上曾有一篇多年來穩坐點擊量最高寶座的講座視頻,如今依舊是推薦榜上的必看演講之一。

這篇已有四千四百八十萬人次觀看的視頻,是來自英國的一位創造力研究專家Ken Robinson,他質疑現行的教育方式,想要激發公眾對於創造力的思考和討論。

他的TED TALK《學校如何扼殺創意》就吸引了無數同樣認同學校填鴨式教育、軍隊式管理僅僅給學生灌輸學科知識,卻扼殺創意的支持者。

Ken Robinson的語言非常幽默詼諧。他曾舉過一個小女孩畫上帝的例子,如今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段子。

一繪圖中的學齡前女童被老師問到她在畫什麼。小女孩毫不思索地回答道:"我在畫上帝啊!"而老師笑回:"可是沒有人看過上帝啊。"小女孩則回:"再等幾分鐘我畫完他們不就看到了嗎?"

我們小時都有豐富的想像力,而Robinson憂心地正是隨著成長和基礎教育,我們的富有原創性的想像力就是這樣被系統性地消滅了。

建議花十幾分鐘看一下這篇演講

你會更好理解今天討論的內容

如果你不方便觀看這篇演講,你也可以從以下的總結中了解Ken Robinson對這個話題的觀點。他在講座中提到了以下重點:

第一,所有小孩天生都是藝術家(如畢加索),但我們逐漸用教育抹殺了他們的創意。

第二,公立學校系統只注重部分智力活動。

第三,世界上沒有一教育系統用教跳舞的方式教我們數學。

第四,教育應該多樣化,應該注重不同種類之智能活動。

有沒有覺得這些觀點如此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如今許多學校提倡的理念嘛!

但我們要如何看到這些觀點呢?

在Robinson眼裡,這是公立學校是非常典型的生產線:制式、無情且冷血。由此可見,公立學校系統的目的,就是將學生引入特定對國家"有貢獻"的產業中。

這一說,似乎也不無道理。畢竟擁有高知識水準的勞動人口是國家的競爭力指標之一。但要從這直接下結論,似乎又太過於草率。

因此,我們應該從根本開始檢討,到底什麼是"創意"?

Robinson講座中的說法是:"創意是擁有有價值之原創想法的過程"。很合理,不是么?然而我希望用個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小孩的塗鴉,在各種產業(音樂、雕刻、工程、金融、醫藥等),該如何去看待?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畫飛機。而一航天工程師應該具有甚麼基礎知識呢?據我所知,這位工程師至少要懂流體力學、電磁學、控制系統、訊號處理等科目。小孩的塗鴉飛機,是否能夠造就一可行之飛機設計藍圖?

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而這種創意也直接否定了Robinson對創意要求的"價值"層面。

長大後,曾經愛畫飛機的我並沒有成為航天工程師,而是走入了資訊工程。在資訊科學中,有所謂的猴子無限定理(Infinite Monkey Theorem)。這定理的意思就是若你給一隻猴子一鍵盤,讓他隨機敲打案件,他有朝一日會獨力完成莎士比亞的所有著作。這告訴我們,如果有無限時間,任何複雜或精明的創作,都能夠被一毫無背景知識的人誤打誤撞之下完成。

問題是我們在世的時間並非無限。

因此,在討論創意時,我們必須了解純粹創造,以及有意義與有價值的創造,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思維與過程。

有鑒於此,創意,說穿了是一種能有效率地尋找新解答的能力。

Robinson在討論創意時以學齡前孩童的塗鴉為例,忽略了知識與創意之間的絕對關係。我們的短期作業用記憶(Working Memory)只能容納六七個英文單詞。這代表在不多加訓練的情況下,我們的短期記憶是相當有限的。而我們的背景知識會直接影響我們使用短期記憶的方法。比如說你在計算如何投籃。若你沒有基本物理知識,你必須去記憶所有的距離、角度以及力道的組合;反觀,若你懂點力學,你對於地心引力與籃球造成的拋物線有些概念,你便不需去記誦所有情況組合。

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看待這種"尋找新解答的能力",我們能了解搜尋是非常耗時的工作。當時IBM的深藍超級電腦能夠擊敗世界西洋棋冠軍,主要原因是深藍能夠比人類更迅速地推算各種棋步之後的可能性。深藍告訴我們的並不是人工智慧能比人類更有創意,而是當人工智慧模擬了人類在特定領域中使用的專業知識,其將能比人類更迅速地尋找新解答,是種非常狹義的一種創造活動。

而人工智慧至今仍無法突破的一點就是機器終究無法靈活表達、更不用談創造人類不同種類的知識,因此在整體創造能力上,人工智慧在未來百年內都不可能超越人類。這也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是創意不可或缺的基礎。

因此,當Robinson等學者討論學校應該著重創意而不是知識學習,這是種莫名其妙的詭辯。我們要記得:沒有知識基礎,便沒有有意義、有價值的創意。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教創意呢?讓我們回到Robinson講座中對於舞蹈和數學的比較來進行探討。

他提到知名音樂劇貓(Cats)和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的編舞大師Gillian Lynne,曾在公立學校被評為有學習障礙之過動兒,直到轉至舞蹈學校時才發現她的舞蹈才華。可見公立學校如何不理解主要智力學科以外的教育。

從我自身出發,雖然我是理工背景,但同時也是街舞與拉丁舞愛好者。而藝術教育出身的Robinson認為藝術科目沒有科學性、而數理科目沒有藝術性,才會下此有失偏頗的評論。

舞蹈有分兩大層面:套舞(Choreography)與即興(Freestyle)。而剛開始學舞的人,你能叫他即興起舞嗎?

你要從哪裡開始?當然是學舞步和學套舞開始。

而不管你今天學的是什麼舞,街舞(Bboy/Bgirl)有基本的舞步(footwork)、top rock、倒立、劈腿等基本功要練;SaSa和恰恰有基本步、轉圈、過身易位等基本功;Popping要練波浪、Locking要練Lock、踢、Scootbot等;House 則有農夫步、Jacking、海豚等。

在開始"舞蹈創意"之前,基本功必須練好,之後才有可能即興起舞。

而這跟數學有多大的不同呢?其實舞蹈和數學的教學理念並沒有哲學上的不同。

我們基礎教育以至大學通識課程的數學,都是屬於程序化數學(Algorithmic Math)。程序化數學有一定的解題步驟,只要靠練習便可以精通。加減乘除、分數運算、幾何運算、代數、微積分皆為程序化數學。這跟練舞步很像,不是嗎?沒錯,因為不管學舞步還是學習解數學題,都是這些科目的技術性基礎知識。

然而數學真的僅止於此嗎?當然不是。

真正的數學,其實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形容數量、形狀、觀點等可觀測知識的的抽象語言,是了解世界的基本語言。

而你可能會問:那數學有可以有藝術性嗎?數學中也有創意嗎?

當然啰!從人類古文明開始,新數學知識、數學語言就不斷地被創造出來。拿二平方來講好了,你能有多少方式去表達?光是不翻書敝人就能想到幾種:等式(x^2=2)、幾何(擁有兩一公分長邊的直角三角形的第三邊邊長)、數線(位於 1 與 2 之間)。

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二平方這數值,使得兩千多年以前畢氏(Pythagoras)便已證明出二平方無法用兩質數去表達 sqrt(2) = p/q,因此二平方並非有理數。

當數學家每天都在用數學知識與語言來尋找新的解答,而大家所發表的成果亦是前所未見的新見解,難道數學家的發明、發現不是藝術?不是創意嗎?

話當然不是這麼說。要說數學的教學方式與舞蹈有根本上的差別,是詆毀了數學的藝術性和舞蹈的科學性。因為不管是甚麼學科,都有科學性以及藝術性兩面。

科學性,講求的是了解原理以及建立實作技能。論語言,我們要先學單字、單詞、文法;論數學,我們要學各種程序化解題方法;論聲樂,我們要練音準、音質、音量、唿吸控制等。

藝術性,則是創造新的可能性與見解,並從中了解創造的價值。論語言,我們可創造題材、文體、類比;論數學,我們可以透過新的語言與證明去創造新知識;論聲樂,我們有舞曲、民謠、聖歌等富有不同文化價值之作品。

故此,我們不應用學科去分類甚麼才是科學、甚麼才是藝術,並不應用學科去區別甚麼才具有創意和價值。而是要充分地了解各學科的科學與藝術層面,才有創造的潛能。

而對於創意,我們又要怎麼去教呢?

到這邊我們已充分了解到創意並不是一種有形且可知的結果,而是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去進行重新組合和延伸,來發掘新成果。

而創意最大的敵人,絕對不是學太多知識,而是一個人不懂得去探索、去舉一反三。

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甚麼都不知道。";孔子亦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的最大盲點,是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缺少了甚麼,而不懂地針對自己缺乏的地方進行補足。說穿了,就是 缺乏求知慾 。

求知慾不是把知識學習砍掉了就會自行長成,求知慾是發自於自我,也是受周遭輿論影響。一個人不想學習、不想作為,恐怕是生長環境對其用的言語支持度有關,這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問題,改變教育制度改不了風氣問題。

Robinson的創意理論似乎刻意模煳焦點。創意和知識,前者是我們缺少的教育,後者卻是我們必要的教育。用我們缺少的教育作為題材來批判我們必要的教育,恐怕會造成建構式數學般內分泌失調,搞到最後空有一群"想創造"但是卻無從著手(著腦?)的學生。

正所謂"思而不學則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閱讀匯 的精彩文章:

天才程序員被妻逼死,告訴孩子:隨便結婚真的會死人!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美國首席大法官這篇反雞湯畢業演講,發人深省!

TAG:成長閱讀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