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幹校六記》讀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幹校六記》讀後

楊絳:《幹校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20170917草就

王方星

《幹校六記》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如果將之放在書架上,在眾多書中,你可能就會錯過,而如果你能細心發現並用心閱讀,可能覺得這本小書又不簡單。我記得歷史學領域出過一個「大家小書」系列,如果按照作者和書的布頭大小,我覺得這本書也當之無愧。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薄最小的書,而作者的名氣卻是家喻戶曉,可以說是我讀過的作者里最出名的。大家寫出在精不再多,不願禍及梨棗,而我們拖拖拉拉,寫篇論文都要十幾個page,按錢鍾書先生所說,該愧疚了。

作者楊絳,原名楊季康,無錫人,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後進入清華大學學習。遇到未來的丈夫錢鍾書,1935年,錢鍾書考取庚款留學獎學金,赴英國留學,楊絳不等畢業,與錢鍾書結婚後一同赴英。一般會有這樣兩個標籤「恬靜、溫柔的女學者」、「錢鍾書溫文爾雅的夫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先生的簡歷也無需我多贅言,僅談談《幹校六記》的故事與讀後。

在楊絳的作品中,享譽最高的要數散文集《幹校六記》。全書分六篇,分別是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計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首尾是下放與回京,其餘為幹校的生活與學習勞動,書首是錢鍾書所寫的「小引」。全書讀罷,真如有的學者所評價那樣的「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完全沒有那種讀「牛棚雜記」等系列那般揪心、不忍。對於這類題材,我現在已經發展到跳過,而對楊絳先生的這六個回憶,雖然有些許心疼,卻更多地是景仰。

「下放記別」部分,記錄回憶了楊絳與錢鍾書夫妻倆下放幹校的故事,在混亂中,作者並沒有去過多給我們歷史學研究留下可覓蹤影的史料,卻給我們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人情、夫妻溫馨場面。比如錢鍾書對楊絳說:因為有你,別人得帶著家眷,或者安頓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給你。」當然還有許多讀者看著會心疼又忍不住想關懷的情境,如等待楊絳要自己下放收拾行李,家裡只有她一個老人,她要自己把床拆了分別捆紮起來,雙手不夠用,「只好用牙齒幫忙」。一張床分成三部分,作者就想到一家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出門失散後就很難聚到一處。作者或許有淚,又不願多累讀者,讀者卻生生地被觸動。還有一個忍不住心痛的場景是:社科院的一批大學者門,如俞平伯等老人,下放動身還得「像學齡兒童那樣排著隊伍」,如此情景,作者本人看著心中不忍,抽身離去,不忍多視。作者是善良的,讀者可能會埋怨看管、再教育這些學者的那些人,但楊絳卻給我們刻意記錄了「那些人」也是樸實勤勞的人,他們參與這些活動比他們參加勞動還累,「我天天在爐前鍊鋼,並不覺勞累;現在成天坐著,渾身不得勁兒。」顯然,大家在這個大時代里不得不被歷史的車輪推著走,走得慢的可能就碾作成泥。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楊絳依然能看到人性的善、美和生活的詩意。她看到了女婿的善良,為路人搬行李,看到最耐磨的人的力量,記錄女婿為不捏造害人的名單,而選擇自殺。作為女子楊絳選擇了堅強,但作為妻子和母親,她忍不住擔心女婿自殺後女兒錢媛一個人在京的生活,「我看著她踽踽獨歸的背影,心上凄楚」;她聽說丈夫錢鍾書半天燒不開一鍋爐水的不忍而要替他辯護,非他無能,而是客觀條件。為自己她不置一詞,為丈夫她願意人前辯護,真正「最賢的妻」。所幸,楊絳最後下放的幹校離錢鍾書不遠,雖然不能天天見面,但依舊不影響他們書信往來。

「鑿井記勞」部分開始回憶幹校勞動的場景,應該是還是比較辛苦。大暑天,清晨三點空著獨自就下地。當地的土地「下雨一包膿、天晴一片銅」,飲用水全靠生水,水很混,需要摻入一小瓶痧藥水。但楊絳卻不停留於埋怨生活,她在勞動聲中想起了曾經流行一時的電影歌曲《伏爾加船夫曲》。看著這個時,我就想起來,女孩子讀那麼多書的意義,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出生書香世家,又組建一個書香世家的楊絳,在枯燥單調的生活中聽出了美感,活出自己的生活,因為她有所積澱,有所知,才會有所想。如此,她們在勞動中也不覺得原來污穢的污泥臟,而發現了可親,在冷酷繁重的現實中發現詩意。現在我們體驗農家樂、下基層可能只是短暫的,但當時她們卻不知歸期,可能就是一輩子,這種心境是不能比的。這部分還有一個情節,我概括為「農民——下放知識分子——造反派」三方的角色,楊絳願意將自己歸為勞動改造的一方,對農民誤以為知識分子是造反派而堅持「我們」不是穿的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錶的「他們」。

「學圃記閑」部分,講述楊絳在菜地搭廁所積肥、種菜、種蘿蔔等事情。事情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瑣細,這些可寫可不寫的閑事,不記下來也就隨風飄去。楊絳把這樣的生活過成了她想要的樣子,她會從拔蘿蔔的勞動中找到樂趣;她會像孩子一樣來回興沖沖地借還勞動工具;她會如初戀一般隔著菜地或隔著小溪與錢鍾書叫應,問答幾句,有時風和日麗,就坐在一起晒晒太陽,有時站著說幾句話就走。楊絳詼諧地說,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里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在這一部分,楊絳還給我們展現了她如何在剛性制度下人性的一面。因為吃不飽,所以楊絳種的菜有時候會被百姓偷,有一次,她抓到偷菜的人。事後她是這樣想的「追只是我的責任;我倒但願她們把青菜帶回家去吃一頓。」吃飯成問題的年代,常有撿菜葉回家的拾荒者。楊絳在收疙瘩菜時,告訴拾荒的大娘「大的我收走,小的送你」。大娘呢,手腳快,盡把大的往自己籃子里撿。楊絳不和她爭,等撿完了,拿回一堆大的,換給大娘小的。大娘也不抗議,很滿意的回去了。如此,楊絳反而覺得心裡有愧。在那個混亂時代,人人自顧不暇,人間的溫暖情誼雖幾經摧折,但尚未泯滅,見於楊絳和同事之間、老鄉之間。

「小趨」記情部分主要是回憶楊絳收養的一條小狗「小趨」與她夫妻倆和連隊的感情。其中對小狗如何迎接主任,打滾搖尾巴,可愛至極。我家在農村一直也有養狗,有一年我們也收留了一條流浪小狗,小狗很乖,像極了「小趨」,如楊絳所描述的那樣,每次我出門,它都會乖乖地跟著,多跑西跑,我也會擔心它,不讓它跟著,有時候還願意和它說話。如果一個人,我反而喜歡它跟著,隨我散布在田間的小路。因為我當時還沒有為人父的感覺,故而楊絳對小趨如同養女兒要保護的感覺可能就體會的不深,但感覺是相通的。後來楊絳幹校搬家,規定不能帶狗,也就失去了小趨的消息。結尾是楊絳對錢鍾書說:「也許變成了一隻老母狗,撿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這是很明顯的中國傳統女性視角,也許還是最好的歸宿。我在離鄉後不久,我家的狗似乎也走丟了,我們很少再想起它,但它的乖巧可愛卻讓我希望它能過上它想要的生活。

「冒險記幸」部分,主要是描述楊絳冒雨涉險去看望錢鍾書。幹校所在的地區息縣下雨後完全沒有楊絳家鄉蘇州的情景。楊絳覺得在蘇州,雨後走在綠葉青翠欲滴,鋪地石子光潔無塵,心曠神怡。所以,在息縣楊絳冒雨前往,可謂是跋山涉水,隨時都會陷進泥塘或者暗坑,連楊絳自己都說「一路坑坑坡坡,一腳泥、一腳水,歷經千難萬阻」。行路難,丈夫錢鍾書也是吃驚,急得埋怨楊絳不該來,催促快點回去。而回去的路,因為天黑更難走。神經大條的錢鍾書在別人提醒下,才發現天黑不好認路,開始不放心楊絳一個人回去。而最賢的妻卻自信告訴他,不必擔心。一路的涉險,楊絳內心其實應該是害怕的,但生活卻逼著最才的女放下自己的小情緒,逼著她前行、成長。這個部分,讓我們更加明白錢鍾書對自己妻子高度評價的「最賢的妻」,所言非虛。

「誤傳記妄」部分主要是說,謠傳錢鍾書可以提前回家,後來發現名單里沒有。聽到這個消息,楊絳說「沒有誤傳,不會妄生希冀,就沒有失望,也沒有苦惱。」她雖然想寬慰錢鍾書可能是他檔案里的「黑材料作祟」,錢鍾書覺得可以放下了,不必念念不忘。由此,楊絳特別提到了由民國進入新中國的傳統文化選擇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的心情。她提到他們倆留下是因為捨不得祖國,撇不下可能素不相識卻同屬一體的同胞。這讓我想起了鸚鵡救火」的故事,「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政權變革,但這裡的百姓平時對我們都很好,都是我們的兄弟,不忍心拋下他們,所以選擇留下一起救火。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很難理解前輩學者的這一份大愛,當楊絳問錢鍾書是否後悔留下,錢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我們只能驚嘆他們對自己故國人民深深的愛,也能解釋為何我們放不下楊振寧的故事。在回京無望後,楊絳夫婦選擇放下心住下來,錢鍾書覺得窩棚可以,但不能沒有書。楊絳也認為,什麼物質享受,全都罷得,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我在旁邊這樣寫著我的感悟:純粹的讀書人,今有幾人?所謂的長江學者、兩院院士可能執著於學術,但也有部分人為名利而動,拋下培養自己的學校與守望相助的師生,較之於前輩學者,我們是該如錢鍾書所言「愧」。楊絳夫婦對自己的歸屬看淡,卻深深擔心大批有為青年成天只是開會發言,「心裡暗暗著急」。處江湖之遠憂其民,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愛意,不是僅僅在錦衣玉食的時候,而是獨善其身也難時依然不改其志,這也是傳統儒家文化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故事從頭到尾藉助讀後重新梳理,全書自始至終激蕩著一股真摯的深沉的高尚的感情。夫婦間情深意篤,互敬互助,相濡以沫,感人肺腑。

插播一個我的疑問就是,何以楊絳八年後才執筆回憶,是約稿還是觸景生情,情又因何而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揚長避短——淺談骨幹教師的專業素養的學習培養
周末,與太行山在一起
地坪讓地面空間有所區別,留住「顏控」一族
我是如何由一個烹飪奇才淪為了廚房智障兒
影帝鄧超:烈日灼心,終成大師!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