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封神演義》系列之五:不愛江山愛兄弟

《封神演義》系列之五:不愛江山愛兄弟

超級配角

看過83版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觀眾,一定會記得的有很多超級配角。比如金兵乙——出場四次四句台詞的周星馳。比如成吉思汗身邊的侍衛——沒有台詞而只有幾個鏡頭的劉德華。再比如蒙古軍中的一個小卒——梁家輝,以及一個年輕的道士——黃秋生,還有一個普通的漁民——鄭少秋。他們這些人,在電視劇中有的僅就一兩句無關輕重的台詞,有的甚至僅僅是在鏡頭前面晃了一晃。當初看電視劇時並無他感,等後來才反應過來,才感觸良多回味悠長。

伯夷和叔齊在《封神演義》中的出場也類似於以上超級配角,同樣的出場不過四次,台詞也只寥寥數語。前兩次是在第九回和第十一回,只提到他們和比干丞相等大臣在一起,根本沒有台詞,就是倆純粹的群眾演員。第六十八回出場,二人阻攔周武王和姜子牙伐紂,一番言語竟然說的武王無言以對,最後竟然強拉住馬說武王——父死不葬為不孝,以臣討伐君為不忠,恐落天下人口食的狠話,而險些被士兵殺死。第九十八回他倆再遇到武王和子牙,知道此時商朝已亡,紂王已死,乃對周軍嘆道:以暴易暴,這乾的是什麼事啊?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已歸屬周朝。他們就相攜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裡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做算是對還是錯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哪裡去呢,真可嘆啊!我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後來兄弟二人餓死在首陽山上。

螳臂當車

在封神體系的語言中:武王伐紂——絕對是上順天命下安民心的事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多少阻擋歷史潮流的不識時務者,不管凡人還是神仙最終都灰飛煙滅身敗名裂。而伯夷叔齊最後出場阻周伐紂,讓人們多少覺得他們的行為迂腐可笑,甚至還有人認為他們的思想頑固且反動。

但伯夷和叔齊畢竟是《封神演義》里的超級配角,不管行為貌似有多「荒誕無稽」,作者都給予了正面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最終以絕食的方式,對自己無法改變又不能認同的世界,表達出一種無奈的反抗和深刻的嘲諷。

《封神演義》中伯夷和叔齊的故事改編自《史記·伯夷列傳》【1】,太史公把此篇放在列傳之首,表達了對伯夷、叔齊兩位賢人氣節的肯定和推崇。而在太史公之前,先秦時代的諸子【2】對伯夷、叔齊所做的記載也皆是稱頌二人的品德和節操。《呂氏春秋》和《戰國策》,也都有相關的記錄。筆者最贊同的是管子說的話:「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意為伯夷、叔齊並不是死後才出名的,而是因為他們生時就注重修德的緣故。這讓人聯想到虞世南的詩——《詠蟬》

後世的政治家、文學家,用文章歌頌伯夷、叔齊的更是數不勝數。比較出名的就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3】。

雖然在封神的語言體系里,伯夷、叔齊的行為可能的確愚不可及。但「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武王伐紂成功後三年不到就崩了,周朝也已經離我們遙遙,但伯夷、叔齊卻被後世的人們不斷的傳頌和稱道。這是歷史在向我們暗示什麼嗎?

泰戈爾曾經說過:整個宇宙的力量也不能摧毀一個獨立的人。

我把泰戈爾的話寫在紙上,眼前躍出了當年的伯夷、叔齊!躍出了堂吉訶德!躍出了秦時明月中蓋聶那無比孤單又無比堅定的背影——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些人,雖漸行漸遠,但那浩然之氣,仍充斥於天地之間,瀰漫在蒼穹之際。

曾經往事

孤竹國君墨胎氏有三子,長子伯夷,幼子叔齊,中子沒有大哥和小弟出名,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他死了,按宗法制,嫡長子應該繼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我們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願望,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繼承。」伯夷放棄君位,逃避到孤竹國外。群臣又推舉叔齊做國君,叔齊卻說:「我若當了國君,於禮制不合,於兄弟不義。」他也逃避到孤竹國外,和伯夷一樣過起流亡生活。這樣,國內只得讓中子文繼承了君位。

了解到伯夷、叔齊兄弟二人早年讓國的軼事,才能瞭然管子所講的:他們絕非是從不食周粟,死在首陽山後才出名的,而是活著的時候就注重修德。聯想到後人稱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人人口口傳誦耳熟能詳,一個熊孩子不就是讓個梨子,這和伯夷叔齊讓國放在一起比照,還真不是小巫見大巫的差距,簡直是太倉一粟和九牛一毛的差別。兄弟之間互相謙讓本是好事,不過想到伯夷叔齊(老大老三)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起肩並著肩手牽著手四處流浪時候,不知留在孤竹國做君主的二哥是什麼心情……

後來還出現了卡通版「兄弟讓國」的故事,男主是春秋時的宋襄公,宋襄公名茲甫,是宋桓公的次子,卻被他老爹宋桓公立為太子,茲甫認為按制君位應傳給哥哥,他自己逃到了國外。哥哥一看弟弟跑路了,自己也一溜煙似的跑得無影無蹤。這哥倆在外浪了多年,一直到宋老爹病重時給茲甫傳話:老子要掛了,兔崽子快給我回來。茲甫這才回國繼承王位,然後就立即找回哥哥並委以重任,接下來兄弟同心治理國家,後來才有了宋襄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事。宋茲甫兄弟倆沒有伯夷、叔齊兄弟倆玩得那麼大,也沒有他們倆浪得那麼離譜,但結局還是可以讓人讚許的,這比起那些骨肉兄弟之間爭權奪位相互殘殺的,美滿了許多許多……

遠處蜃樓

評價歷史事件,要把事件放回到當時的歷史條件與歷史背景。

對這類讓國事件如何理解,還是要看當時的背景和事件的結果。如果宋茲甫兄弟的是一個完美的政治事件,同時也體現了個人高尚情操的話,那麼伯夷、叔齊就完全是個人行為,是他們二人的性格,對以後人生所做出的選擇。自己的家國是一去不回,很難說他們有沽名釣譽的動機,因為商代正規歷史記載都少的可憐,難道通過朋友圈傳播?

兄弟讓國和不食周粟,對於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西漢的東方朔早年也曾把伯夷、叔齊當成自己的榜樣,他寫道:「與其隨佞而得志,不若從孤竹於首陽。」但他又說:伯夷叔齊,愚夫也。他覺得那樣做的意義不大,這裡稱二人為「愚夫」只是覺得可惜的感嘆,並沒有貶低的意思。如同看到兩個年輕男女,雙雙殉情後的一聲嘆息。如同大多數人,對於別人為了內心的追求敢於放棄生命時,一方面因為那種追求讓人感動和欽佩,另一方面因為自己做不到那种放棄,所以也不會盲目的鼓勵他人去做。東方朔在感嘆伯夷、叔齊的同時,肯定柳下惠【4】:告誡他的兒子把保全性命躲避禍害當作最重要的事。

首陽山,是一個神奇而浪漫之地,在這片伯夷叔齊所孜孜渴求的凈土上,迎接第一縷陽光的青山綠水中,沐浴第一股暖風的鳥語花香里,伯夷叔齊的靈魂,該是已化作兩隻蝴蝶在自由快樂的起舞……

伯夷、叔齊的故事,對於我等小人來講,既遙遠又美麗,彷彿傳說中的海市蜃樓,令人充滿敬佩卻又始終無法靠近。

【1】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首篇《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2】莊子:「若伯夷、叔齊者,其於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戾行,獨樂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節也。」「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

《列子.楊朱篇》:昔者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百年。伯夷叔齊實以孤竹君讓,而終亡其國,餓死於首陽之山實偽之辨,如此其省也。

墨子:宗聖。

韓非子曰:"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

屈原《橘頌》:「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3】陶淵明《讀史述·九章·夷齊》:「二子讓國,相將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採薇高歌,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李白《上留田行》:「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

白居易《續古詩十首(三)》:「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已盡,飢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獨長歌,其聲清且悲。」

韓愈《伯夷頌》:「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仲淹曾書寫過《伯夷頌》長卷,後為秦檜所藏(秦檜想做什麼?)

王安石:《伯夷論》

司馬光《題夷齊廟》:「夷齊雙骨已成灰,獨有清名日日新。餓死溝中人不識,可憐今古幾多人。」

文天祥:「小雅盡廢兮,出車採薇矣。戎有中國兮,人類熄矣。明王不興兮,吾誰與歸矣。抱春秋以沒世兮,甚矣吾衰矣。」

劉基「伯夷清節太公功,非處非邪豈必同?不是雲台興帝業,桐江無用一絲風。」

魯迅:「脾氣太大的傻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婠柔 的精彩文章:

TAG:婠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