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小編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道友互勉。

一、自知之明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可是現代社會的教育卻是讓我們勇於表現自己,善於推銷自己,而老子的「自知之明」並不是說完全的封閉自己,而是要適度、適當的表現自己,遵循本心的推銷自己,並不是一味的輕狂高傲。

二、慎終如始

《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紛繁的社會,我們常常不能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不能做到心靜,太多的誘惑和雜念干擾我們,使得身心不能真正的放鬆,不能專心於一件事情上積極的努力。

三、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是道教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四、知雄守雌

《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這個就有「難得糊塗」的含義在裡面,凡事不能急於窮成,要在穩重求勝,這並不是一種虛偽的做法,內斂本身就是一種應該具備的涵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谷夏木 的精彩文章:

TAG:空谷夏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