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三將士歸玉門!」 當年的東漢軍隊有多頑強?

「十三將士歸玉門!」 當年的東漢軍隊有多頑強?

說起十三將士歸玉門,也許是一個遙遠甚至被遺忘的故事。

但是,讀了他們的故事後,中國人肯定為東漢將士保家衛國的壯志熱血沸騰,當年的東漢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英雄輩出,心繫國家,千里戎邊,寧死不降。

「十三將士歸玉門」其實是一曲艱難守城和誓死救援的壯歌,有頑強,有團結,袍澤情深一直堪稱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典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當年中華民族的自信吶喊。

說起東漢,大家肯定會想到霍去病北逐匈奴、蘇武塞上牧羊、陳湯三千里奔襲。

但是,有一個小人物一生傳奇卻默默無聞,曾近帶領百餘將士在孤懸故土的西域小城抵禦數萬匈奴大軍,泣血堅守達一年之久,最後,僅存十三人踏上故土。

這個人就是東漢耿恭,他是東漢帝國西域都護府的校尉。

東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後,在天山北金蒲城派駐兵馬數百人。

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數萬大軍合圍金蒲城,當時的金蒲城只有將士100餘人,當時耿恭面對大兵壓境的北匈奴軍隊,毫無懼色。

他命令守城將士將箭頭淬上劇毒,對匈奴大軍傳話:「漢家神箭,其中瘡者必有異!」

匈奴軍隊以為是耿恭的心理戰,結果中箭者紛紛全身潰爛,匈奴士兵以為神助漢軍,慌忙撤退。

耿恭趁著暴風雨夜襲數萬餘人的匈奴大營,殺傷匈奴1000餘人,匈奴潰敗而去,金蒲城之圍遂解。

目送潰敗而去的匈奴大軍,耿恭絲毫沒有喜悅之色,因為他知道,匈奴肯定會捲土重來。

果然,兩個月後,匈奴再次興兵來犯,西域本就多旱少雨,匈奴竟然堵住了金蒲城外的水源,妄圖渴死漢軍。

由於地勢高峻,耿恭命令挖井取水,可「穿井十五丈(約35米)不得水」。

這時候,城中守衛士兵開始用布榨出馬糞的汁來喝,或許是冥冥之中神明為大漢將士的精神所感動,先前挖掘的井裡竟然湧出甘泉。

為了表示城中水源充足,耿恭命令軍士從城上向下潑水。

匈奴人大吃一驚,以為「神助漢軍」,再次退兵而去。

但是形勢對漢軍愈加不利,由於漢明帝9月去世,朝廷正經歷新老交替過程,耿恭發出的求援文書遲遲沒有任何回應,援兵遙遙無期。

同時,諸多西域小國見漢軍援兵遲遲未到,迫於匈奴威逼,紛紛加入北匈奴陣營。

當匈奴第三次圍攻金蒲城數月之後,漢軍已經糧草消耗殆盡,士兵只好煮盔甲弓弩的皮革充饑,但依舊決心堅持抗戰,勢不投降。

儘管許多人因為戰鬥、飢餓、疾病和負傷因素永遠長眠在西域這片熱土,但是將士們「皆無二心」,同生共死。

到最後,竟剩下數十人,但是金蒲城依舊在漢軍手裡,大漢王朝的軍旗依舊高高飄揚。

朝廷新老接替終於結束,當繼承皇位的漢章帝得知西域小城的情況後,動容不已,立刻高奏千里救援的壯歌,一支7000餘人的部隊在風雪中西出玉門關。

要救援金蒲城,必須要翻越天山,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救援,在當時的條件下,正值冬季要翻越天山,簡直是讓7000大軍命懸一線。

但是救援部隊義無反顧,終於翻越天山來到金蒲城下。

當耿恭命令打開城門後,全城只有面容枯槁的十三人。

又是一年的三月,耿恭等十三人隨救援大軍回到玉門關。

當漢章帝接見耿恭等十三人時,耿恭說話了:

「恭以單兵守孤城,無一生之望,不為大漢恥!」

這是何等的漢家風骨!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永遠傳承不息的血脈之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是明天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打仗、酒量和脾氣首屈一指的紅軍將領 戰友和下屬幾乎都是開國將軍
幕後金主和台前打手:蔣介石取得國民黨最高權力的兩大幫手
營長當伙夫大鐵鍋壓彎腰 抗日犧牲後陣亡誤掛戰友照片幾十年
嬪妃被寵幸後盼皇帝吐出一個字 一生幸福全靠這個字
熱血雜牌軍!讓中華民族在淞滬會戰譜寫氣壯山河一幕!

TAG:今天是明天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