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與弟子書信中全面論述師友之道

王陽明與弟子書信中全面論述師友之道

走進王陽明的生命之

第五十九章 師友之交講道義

今天介紹幾封陽明先生寫給弟子蔡宗兗和朋友儲瓘的信,以此來了解先生推崇的師友之道。

蔡宗兗(1474-1547),字希淵,又字希顏,號我齋,他這名字出自孔子弟子顏回的名字。顏回,字子淵,唐代被封為兗公,宋代被封為兗國公,元代被封為兗國復聖公,封號中總有一個「兗」字。宗兗,即是以顏回為宗師,以顏回為榜樣,目標是當一個再生的顏回。宗兗的實際意思呢還是以孔子為宗,但是蔡宗兗沒有這個氣派,他沒敢以孔子為榜樣,不敢當再生的孔子。號我齋,也有學問的寓意,孔聖人說過「古之學者為己」,己就是我;更高一層意思呢,儒家講究萬物一體,萬物一體就是我,萬物一體這個我呢是大人境界。

蔡宗兗正德二年中舉,直到十二年才獲得進士出身。在獲得進士出身之前,驛丞之類的小官不願意乾的話,只能到府學當教授,以此養家糊口。陽明先生在《別三子序》中評價蔡宗兗「深潛」,這個評價很符合他名字中「淵」字的本義。這個淵,還是《中庸》「肫肫其仁,淵淵其淵」的淵字,描述的是仁的境界。這個「深潛」按我們現在人的理解,可以理解成「性格內向」。性格內向的人,有些高深莫測,讓人不好打交道。明代以進士出身為當官的正途,當官的對府學教授這個最低級別的官不會給予多少重視。府學教授從九品,知府正四品,差別太大了。儒學學徒,學不好就可能學成個書獃子。

蔡宗兗當了府學教授,與同事關係處不好。我們在前面介紹過,王道進士出身,當應天府學教授時也與人相處不好。什麼原因呢?江湖中水太渾是一個原因,讀書讀成了書獃子也是一個原因。蔡宗兗就辭職了。陽明先生給他寫了封簡訊,在信中說,辭職是應該的,但是辭得太快了,應該晚兩三個月以有病為借口再辭職,這樣不會激怒有矛盾的另一方,不會讓對方難堪。在信中,他認為蔡宗兗這樣做,是在標榜自己是君子,是在凸顯對方是小人,這不是聖賢的做法,聖賢應該委曲求全,在委屈中成全雙方。

正德七年,陽明先生給蔡宗兗寫了兩封簡訊,在第二封信中告訴弟子,學仁成仁雖然靠自己,但是學友共修非常重要,共修時可以誠實地互相對照批評,互相督促,共同進步。蔡宗兗回紹興了,紹興有季本、隱士許璋和王司轅等人。

正德十四年(1519),蔡宗兗在興化府(今福建莆田)做官,還是與人相處不好。蔡宗兗只比先生小兩歲,這年已經46了,雖然與人不和睦,責任不一定在蔡宗兗,但是先生在信中勸解說,人家對我們粗暴無禮,作為君子,我們還是要自我反省:「這事一定是我失禮在先。」如果反省中認為自己沒有失禮在先,就要繼續反省:「一定是我對人沒有做到忠誠。」他說,如果蔡宗兗「克己」功夫一天比一天精益求精,還敢自認為已經做到了「忠恕」二字嗎?在信中,他舉自己在龍場時的經歷做例子,說自己在龍場時每個月都會遭受別人的非難,本來這種非難是很好的磨練心性的修學機會,但是自己卻空過了。

這年,湛若水出使安南走了,他給旅途中的湛若水寫了兩封信,在兩封信中都有自我批評,批評自己習氣重。人與人相處,難免會鬧糾紛,道友在一起修學也一樣。一個人獨處也會鬧糾紛,自己與自己鬧糾紛,心中良知與惡習鬧糾紛,也需要自我批評。

正德七年有兩封重要的信件,講師友之道,是寫給儲瓘(1457-1513)的。在陽明先生一生中,全面論述師友之道的文章,就是這兩篇。儲瓘,字靜夫,號柴墟,瓘是一種美玉,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儲瓘的名字寓意是追求和成就這五德。怎麼追求和成就呢?要把心靜下來。怎麼把心靜下來呢?要做為善去惡的功夫。為善去惡本身是需要勇氣的,為善去惡徹底了,就身心清潔了。美玉確實有一種靜之美。這個「夫」字呢,本意指成年男子,但是我們修學心學,要做再深一層理解,把它理解成「天」字出頭,起碼理解成「一大人」。柴墟,是儲瓘家鄉泰州的一個地名,古代不少人以地名為號。

儲瓘、喬宇都是陽明先生的文友和道友。這兩封信名為《答儲柴墟》,2700多字。寫信一般不擬標題,標題都是後人編輯時擬訂的。儲瓘當年是鄉試時的解元,會試時的會元,兩榜都是第一名,比陽明先生大16歲,進士出身也早16年,但是信任和尊重小老弟。他為人寫了篇《劉生墓誌》,派人送來請小老弟批評指正。陽明先生不客氣,提出了修改意見,進而談到師友之道。第一封信開首兩個字「盛價」又做「盛介」,意為「貴僕役」「令仆」等,現在人不講究禮貌,可以理解成「你派來送信的人」這個意思。

我們介紹一下要點:

人與人交往為什麼難呢?難就難在斤斤計較於私利。君子與人交往,心存道義,不計較私利。不計較私利,這是君子人際交往中最簡單易行的原則。

大賢,我拜為老師;次賢,我認做朋友,這是自然之理。選朋友以道德為標準,天地間沒有大於道的,沒有貴於德的,這與年齡和權勢沒有關係。年高,我尊重你年高;權大,我尊重你權大,有事辦事,沒事我不登你三寶殿。

輔仁,才是交友的目的。輔仁,就是能輔助我成仁成德。你打牌打得好,寫文章寫得好,想憑此與道德之士交朋友,道德之士不稀罕這個。

真誠上進的,我待之以真誠;庸俗無為的,我待之以客氣。真誠可能會顯得慢待,客氣反而顯得禮敬。這裡舉了個例子,宋代程頤與呂希哲在東京太學時是舍友,互相尊敬,後來呂希哲拜程頤為師,程頤就把呂希哲真當弟子對待,對弟子只有真誠,不一定有尊敬。但是明代這個時候師友之道淪喪了,前輩為了取悅後輩,虛情假意,缺少真誠。陽明先生感慨當時缺少周敦頤和二程這樣的真老師。這是師道淪喪。

再舉了游酢和楊時程門立雪的典故,程門立雪是尊師重道。這是講弟道的。明代這個時候,弟道也淪喪了。老師不真誠對待晚輩,晚輩不知道尊重老師,陽明先生對此很痛心。他就講尊師重道的好處,他說,一個人呀,必須有所畏懼和敬重,這樣老師說話時,聽得就會很認真,接受起來就會很虔誠。這都是遵循天理呀!

聖人訓,明白道理有先後早晚,先明白道理的要幫助後明白的,後明白的幫助不明白的;明白得多的幫助明白得少的,明白得少的幫助不明白的。

在信最後,陽明先生虛偽起來了,他說自己連「明白得少」也還沒有做到。

第一封信,是兩人討論師友之道,是回應儲瓘對他待人態度的質疑。儲瓘讀了信,馬上回了一封長信,把他讚揚了一通,但是最後批評他不敢承當,不敢以師道自居。儲瓘是君子呀,是有識之士,他明白天下世道淪喪,世風澆薄,原因是道學不明,道學不明的原因是缺少師道和弟道,根本上是缺少一位真正的道德之師,缺少一位振臂高呼的導師。儲瓘研修《周易》,學問洞明,在劉瑾弄權的當初,他立即激流勇退。當時能全身而退的少呀。劉瑾反而很敬重他,自然也沒有迫害他。他現在勸陽明先生承擔道師的責任,是在為天下考慮,是在為我們千秋萬代考慮。可惜他去世得太早。

第二封信,陽明先生還是不敢承擔儲瓘請他做天下導師的呼聲,實際上陽明先生是明智的,當時條件還不具備,比如在他給湛若水的信里提到,他不多的弟子中還有人不相信他,應良對他半信半疑,馬明衡不相信他和湛若水。馬明衡正德六年進士落第,跟著他學習,但是直到正德九年進士中試後才拜師入門。

他在信中說,三百六十行,每一行學個技術都需要拜師,但是學個技術能掙錢吃飯,可是雖然沒有道德不能稱為人,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學。他舉了個例子,當年張載(1020-1077)在東京大相國寺坐在虎皮交椅上講《周易》,後來聽了程顥、程頤講《周易》,覺得比自己講得好,就撤下虎皮交椅,勸聽眾去聽程顥、程頤講課。這需要大勇氣呀!但是當時沒有這個學風和士風。

總結一下:朋友交往多反省,尊師重道塑世風。

此為連載《走進王陽明的生命》第59篇

心友將修習中的問題和困惑、

感悟發至以下郵箱,我們請老師為您解答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實修者艾庭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說:話多是因為心氣浮躁和沒有堅定志向
終生道友湛若水
彼岸花開,在凌晨的四點
孔門乃是身心之學
做有良知的家長 培養有良知的兒女

TAG:心學實修者艾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