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季養生「少吃三白,多吃三黑」,指的是什麼?

秋季養生「少吃三白,多吃三黑」,指的是什麼?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

弘揚中醫文化,健康您我同行-請轉發。

關注本平台公眾號……每天一期分享陪伴中醫人成長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分享是一種美德!

讓這篇文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一日三餐是很重要的事情,關乎著健康問題,所以平日里的飲食可不能馬虎。今天就要給大家說說生活中要少吃這「三白」,多吃這「三黑」,形成更科學的飲食習慣。

GIF/1K

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想要健康長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平時飲食上多注意,一定要管住嘴,吃合適、營養、健康的食物。

一白:糖

糖是人體必需的基礎物質,但過量攝入容易引起高血壓、肥胖、肝功能損傷等。如果平時的口味偏甜,做菜時,可採用淋湯汁、勾芡或將水煮的食物蘸汁吃的方法,把甜、鹹的味道淺淺地鋪在食物表面,既可以滿足口欲,又不會造成糖、鹽攝取過量。

二白:鹽

鹽是我們生活中必需的調味品,但是吃鹽過多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骨質流失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6克。對於有輕度高血壓者,建議應控制在4克。

三白:脂肪

動物脂肪會加劇血管硬化,增加膽固醇,不可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在每人每天食用油25克-30克的前提下,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比以10:7為宜。

阿拉伯有句諺語:「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現代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注意自己的身體,對於養生也越來越重視了。立秋後,氣溫還未明顯的下降,高溫依舊。所以在這炎熱的天氣當中,我們要避免濕氣的入侵,濕氣乃萬病之源,所以祛除它,就是我們養生的關鍵了。

立秋後,我們如何養生?

1、食療法

就飲食來說,平時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養肝作用的食物,如豬肝、葛根、枸杞子、決明子、蕎麥米等,不過直接食用一般效果比較慢,需要長期堅持才起作用。如果想短時間內就見效的話,可以喝這些食物的發酵液。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發酵後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易被人體吸收,如仰甘發酵液,是以葛根、枸杞子、決明子、蕎麥米等共同發酵而成的,最後還加入蜂蜜,除了養肝的作用,還具有解酒毒、明目等功效。目前市面上這類酵液不多效果還是很好的,在網上熱門平台就能買得到。

2、按摩法

這個祛濕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經常推一推三陰交及陰陵泉,濕毒就跑光光。

具體步驟:

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

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

推的過程中,要去找最痛的點,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

把它推到不痛,「脾經管道」就打通了。

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

3、拔罐法

拔罐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疼、祛風散寒等效果。拔火罐常用於感冒、頸肩腰腿疼、肥壯、頭疼、中暑、青春痘、胃脘疼痛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防治。

多吃「三黑」

「三黑」指的是蘑菇、黑木耳、黑米

1、蘑菇:它能防癌抗衰,尤其是香菇,對膽固醇有溶解作用,可降血脂、血清膽固醇,預防骨質疏鬆。做法上首推「黑綠配」的香菇燒油菜。

2、黑木耳:它是天然的抗凝劑,有補血、活血、防治冠心病與動脈硬化的功效。但是建議每周只吃2次左右。

3、黑米:黑米外表墨黑,營養豐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譽,尤其適合腰酸膝軟、四肢乏力的老人,故黑米又有「葯米」之稱。將黑米熬成清香油亮、軟糯適口的黑米粥,容易消化吸收,還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謹記4個「當心」,擋住秋老虎,健康過秋冬

一:要當心,外火

當氣溫達到30℃~34℃時,胃酸分泌會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慾減退。

此時,應該避免長時間日晒。外出時,要戴好遮陽帽,塗抹防晒霜。同時,保持室內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

二:要當心,內火

主要表現為:心悸、煩躁、失眠、反覆口腔潰瘍、口乾等。可多吃蔬菜水果,以瀉熱降火,也可以自己動手做杯去火茶,每日喝防上火!

取蒲公英根2.2g,胎菊0.5g,金銀花0.3g製成金蒲菊包,每天取一包,泡水代茶飲即可,可清肝利膽,去肝火,排肝毒。

蒲公英清熱解毒、保肝利膽,善於清肝、胃熱,即可清肝又可疏肝。胎菊能清肝火,又能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對肝火旺、用眼過度的眼睛乾澀有很好的效果。金銀花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能清熱解毒,可改善口臭,清除體內毒素,預防和抑制痘痘和暗瘡生長。

三:要當心,缺水

立秋之後空氣濕度有所減少,皮膚、鼻、咽容易感覺乾燥,不少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癥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一番,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中「秋燥」。解決秋燥,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喝水,也可以多喝草藥茶飲。

泡一杯尾參茶泡水,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水蒸氣,每次5分鐘左右,然後飲茶即可,早晚各1次。(有氣管炎者直接飲茶即可)

尾參,又叫玉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皆將其列為上品,是國家衛生部首批公開的30種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物品之一。可「滋陰潤肺,生津止渴,養胃之功」。

四:要當心,熱傷風

高溫天氣,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加之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

如果過於貪涼,細菌、病毒便可乘虛而入,導致感冒。

預防熱傷風關鍵是避免受涼,大汗淋漓時,不要立即對著空調吹,同時注意勞逸結合。

日常可以用熟水紫蘇香,以葉煮水,作為常備天然祛濕解暑、防感冒的飲品。防暑開胃來一杯,祛濕解乏來一杯,防風寒感冒來一杯。

紫蘇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藥,性辛、溫,入肺、脾經,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濕、防暑降溫,預防風寒感冒。

紫蘇茶飲:紫蘇葉和陳皮的比例以3:1左右為宜,並切上三兩片姜,入水同煮。待水沸後,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再放入一兩塊冰糖,待涼後即可飲用。

處暑後,這樣「貼秋膘」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 為了彌補入夏以來的虧空,常常會開始「貼秋膘」。

經歷了夏季高溫天后,脾胃功能相對虛弱,突然進補會增加脾胃負擔,消化系統很難承受,應循序漸進,逐步調節脾胃機理。

「貼秋膘」應強調葷素搭配,科學營養均衡

應選擇營養豐富、有助消化的食物,堅持「少辛多酸」原則。

多吃綠葉菜,如:菠菜、萵筍、空心菜等,補充人體所需胡蘿蔔素、維生素等,豐富的抗氧化劑含量能幫助消除疲勞。

減少食用蔥、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山藥等薯類食品也是不錯選擇,不僅熱量相對較低,其中富含礦物質、膳食纖維能幫助促進腸胃蠕動,預防慢性病。

酸性果蔬是滋陰潤燥的佳品,如:葡萄、柚子、烏梅等,祛濕補水、健胃消食、促進食慾。

此外,乳製品也可適當增加,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

在肉類選擇上,以牛肉為佳,牛肉蛋白質較多,脂肪少,所含必需氨基酸甚多,營養價值高,有補氣養血功效,比較適合氣血不足的中老年人和一些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不益適合吸收太多脂肪的人士。但口乾舌干、咳嗽有黃痰等火旺癥狀的人應盡量少吃牛肉。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季 的精彩文章:

九月時令水果,秋季的健康伴侶!
秋季,寶寶咳嗽怎麼辦,民間偏方來支招
秋季大補就吃這個,益氣補血又美味
秋季護髮全攻略,染燙、修復全Hold住!

TAG: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