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還記得那年您穿過的開檔褲,從尿褲可以看的出和歐美的差異

還記得那年您穿過的開檔褲,從尿褲可以看的出和歐美的差異

一、給嬰兒穿開襠褲。

這恐怕是最具雷人效果的一條習慣。穿開襠褲,對老外來說可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一位美國媽媽旅居北京期間,去商場里給自己的寶寶買衣服。她指著一條開襠褲說:這是什麼褲?怎麼還少一塊?當她知道是給幼兒穿的時,驚訝得瞪大了眼睛,差點被「雷倒」。因為在國外,即使是嬰兒,他的隱私也是需要被保護。如果嬰兒像國內這樣露著JJ出現在公共場所,是非常傷風雅、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家長會被投以極其鄙視的目光。

在國外是一律的紙尿褲裹住小JJ,然後再穿上嬰兒服。

二、給嬰兒剃髮。

我們從老輩傳下來的經驗是:嬰兒多剃幾次頭,頭髮會長得旺,以後長大了會長一頭好頭髮。所以我們國家的嬰兒,不論男孩女孩,生下來以後都要剃幾次頭。如果是夏天,給男孩子剃髮老外還能接受,可是女孩子剃光了頭算怎麼一回事?這件事在他們看來也是不可理解,在國外可沒有剃頭這個習慣,女孩兒四五個月後就綁起了漂亮的小辮辮。

三、嬰兒服裝難以區分男女

在國內,給嬰兒設計的衣服都非常可愛,充滿卡通形象,顏色花花綠綠色彩鮮艷。有時候,一個長相很漂亮的男寶寶,再打扮得粉團一個,大家往往會湊上去問:是個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呀?得到答覆後會誇獎:長得真好呀,白白的,大眼睛,像個女孩。寶寶家長也會美滋滋。

但在國外就不會存在這種現象。國外的嬰兒服裝首先要明顯區分寶寶的性別。女孩子典型的顏色就是粉色,男孩兒就是藍色。其他顏色也要從式樣明顯區分男婦,嬰兒衣服基本就是大人衣服的縮小版。

再說說老外讓國人感覺「雷」的地方。

一、 讓幼兒自己吃飯

記得看過一個介紹國外多胞胎的電視節目,著實被「雷」到了。看到這種情形:父母把吃的東西(看似炒米飯類的)倒在孩子嬰兒車上的「飯槽」里,就讓孩子自己抓著吃,吃得手上、嘴上到處是。這種倒食物的情形,讓我想起了農村「喂小豬」。多臟呀!我們的孩子可是乾乾淨淨的、一小勺一小勺喂大的!

二、兩三歲的孩子叨奶嘴,穿尿褲。

這一點在我們的眼裡比較的「雷人」。多大的孩子了,滿世界亂跑了還叨著奶嘴睡覺?!還穿著紙尿褲上幼兒園?!

老外是沒有「把尿」這個習慣的。孩子一生下來,就用紙尿褲,一直用到孩子能自己表達「要撒尿」的意思,能夠控制自己時才脫離紙尿褲。要是一個孩子在三歲時還尿褲子,在我們國家就會被視為大事,懷疑孩子有點毛病了。但西方人認為這只是孩子沒有準備好,沒什麼大不了,多穿一段時間的紙尿褲就是了。

至於奶嘴,西方人認為,因為爸爸媽媽不一定能時刻守在孩子身邊,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能帶來心理上的安慰感和安全感的comforter。在這種理論之下,他們允許孩子上幼兒園還帶著他們的布娃娃之類的東西。

而在我們國人眼裡,孩子如果一直從嬰兒時期就離不開某樣東西,就是存在一定心理問題。

三、嬰兒穿得少

國外的孩子穿得少,嬰兒穿得尤其少。即使在冬天也常常穿很少的衣服就被帶到戶外。在公園裡常常看到嬰兒車裡的寶寶,穿一件連體衣,再搭一條小毛毯,手腳都露在外面,手舞足蹈的。

這情形要是國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到了,指不定要心疼到什麼份上呢。看看我們的孩子降生,首先要準備一條小棉子(即便夏天也要準備一條毛毯)無論春夏秋冬,孩子出院,要包得嚴嚴實實。怕吹了風。從醫院回到家,媽媽坐「月子」呆在家,孩子也要弄頂小帽戴在頭上。一些老人家說嬰兒無夏天,硬是穿的很多包出了痱子。

【總結】中國傳統開檔褲在外國人眼裡,中國人不使用紙尿褲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事實上現今的中國社會保持使用開襠褲傳統的父母多生活與農村,而城市父母選擇紙尿褲與開襠褲的區別的原因,嘗試從金錢、家庭觀、教育觀以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四面來解釋產生差異的原因,最終結論推向了城市與農村受教育以及所受社會保障程度的 差異而產生了以四面面區別的結果,最終導致在紙尿褲與開襠褲上的不同選擇。

來中國玩的外國人經常給穿著開襠褲的寶寶們拍照,因為在他們的國家中,無論什麼年齡的人是沒有穿開檔褲的風俗的,在他們眼裡給孩子穿開襠褲,是很不禮貌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不尊重他人,很不雅觀,同時隨地大小便也是對公共場所的污染。

而中國人對小孩子穿開襠褲,隨地小便,甚至大便的行為,大家都選擇沉默接收。記得是兩個月以前的一件事了在老夫子雕像的前面廣場,我看見一個外國友人正在瞪大雙眼,對著一個正蹲在路旁邊的小孩發出驚呼,而特別留意這個穿著開襠褲的小孩在廣場上很自然接手的全過程,我發現了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小孩是由奶奶,也就是老一輩的人,帶著他出來玩的,至於他父母為什麼不在身邊,周圍有母親或者父親帶出來的小孩,並沒有穿著開檔庫。這也就是值農村與城市的父母差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