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基地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駐晉部隊某基地圓滿完成發射任務87次,以快速發射、多發並行、快速判斷等為主的核心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6月22日,習主席來到該基地,勉勵官兵發射更多「爭光星」,努力創造我國航天事業新紀錄。牢記習主席的囑託,該基地官兵正砥礪奮進、勇探新路,一次次長劍出鞘,一次次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刊的報道:
喜看新變化·回訪習主席視察過的部隊
在創新創造中砥礪前行
——駐晉部隊某基地忠誠使命鍛造航天勁旅紀事
路 俊 解放軍報記者 鄒維榮 韓阜業
晉西北大地,山巒起伏,秋意正濃。
長空之下,一座現代化火箭發射塔架高高聳立,10餘名操作手快速吊裝箭體,齒輪轉動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不遠處,發射指揮中心大廳里,火箭發射的各種模擬狀況在大屏幕上輪番顯現。與此同時,綿延幾千公里的測控網點與指揮中心實時連接,時刻準備開展試驗任務……
在駐晉部隊某基地,如此緊張的訓練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地圓滿完成發射任務87次,以快速發射、多發並行、快速判斷等為主的核心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6月22日,習主席來到該基地,勉勵官兵發射更多「爭光星」,努力創造我國航天事業新紀錄。該基地發射測試站站長楊永忠激動地說:「牢記領袖的囑託,基地上下練兵備戰熱情越來越高,打勝仗底氣越來越足。」
堅決維護核心——
融入血脈的忠誠基因
「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去西北再創業!」上世紀60年代初,這支流淌著「兩彈一星」血脈的部隊聞令而動,用最簡單的語言、最堅定的行動書寫了最純樸的忠誠。
「聽黨指揮,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正是這種融入血脈的忠誠基因,讓一代代官兵披荊斬棘,續寫輝煌。
50年斗轉星移,當年的識字板變成了理論板,黑板變成了連接互聯網的顯示屏,官兵學習理論的平台越來越好,熱情越來越高。
讓理論生動起來,讓氛圍濃厚起來。基地充分發揮官兵主體作用,以建制連隊為基礎組織思想骨幹、大學生士兵、崗位骨幹成立117個理論興趣小組,猶如點亮117把熊熊火炬,在座座營盤播撒理論之光。
理論觀點闡釋,心得體會交流……一項項活動火熱展開;「我眼中的『一帶一路』」「看看我家新變化」……官兵們自覺把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當作重中之重,「維護核心、聽從指揮」成為官兵最響亮的口號、最堅決的行動。
從戰鬥力標準大討論到「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大討論,從改革思想的統一到轉型思路的理清……一場場頭腦風暴時時颳起,一個個革故鼎新的措施強力推行,曾經創造無數輝煌的航天勁旅面對改革強軍的時代大考,步履鏗鏘向前行。
某型火箭即將出征。
趙斌寧攝
聚焦能打勝仗——
百戰不殆的制勝密碼
紮根深山鑄利劍,不教神州起烽煙。作為重點國防工程試驗場,基地從組建第一天起就將使命扛在了肩上。
某次重大試驗中,一位年輕人坐在測量機房內的設備旁睡著了——他太累了。為了試驗成功,他對數據處理計算機進行了7次大改造,將運算速度由每秒6萬次提升到9萬次,僅此一項就累計加班達2000多個小時。
他就是原國防科工委「先進科技工作者」、基地雷達測量中隊副中隊長盛金榮。試驗成功後,同志們一片歡呼,他卻在後續整理時不幸遭遇塌方。盛金榮犧牲後,被原國防科工委授予「雷鋒式的幹部」榮譽稱號。
在盛金榮身後,還有一茬茬這樣用青春扛起使命、用生命踐行打贏的官兵。軍史館內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烈士陵園內一塊塊無聲的墓碑,就是無聲的見證。
榮光屬於歷史,新程更需跋涉。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基地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投身改革強軍。
從試驗到作戰,我們的差距在哪裡?走向新戰場,我們準備好了嗎?這振聾發聵的反問,響徹座座營盤;從靶場變戰場,面對使命新變化、戰場新要求,是等一等,還是趕一趕?基地官兵堅定選擇了後者。
新年伊始,一場實戰化演訓打響。熟悉的環境沒有了,常見的流程不見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敵情」針針見血、招招致命,打出了實戰化訓練的全面升級。
一場場頭腦風暴,一次次訓練革新,一個個科研創新……基地全體官兵思想換擋、訓練升級、科研加速,直面未來的疆場,攻克下一道道世界性難題,打了一個又一個大勝仗。
永葆本色不改——
血脈賡續的優良作風
作風連著戰鬥力,作風就是戰鬥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基地響應習主席號召,打響改進作風的主動仗、進攻仗。從肅清郭徐流毒,到專項清理整治;從規範幹部培養使用與激勵約束的「管住人」,到規範經費管理與資產處置的「管住錢」,基地黨委緊盯重點敏感領域紮緊制度籠子,嚴肅查處「四風」問題,部隊上下正氣充盈,向善向好。
把作風建設向戰鬥一線延伸,正訓風、肅演風、嚴考風。在該基地,一場場真打實戰的對抗演訓讓戰鬥力短板暴露無遺,一次次較真碰硬的無預案考核讓原本次次「優秀」的考生紅臉出汗,訓練場瀰漫硝煙味,發射場真正變成實戰場。
本事不硬,一打就敗;作風不硬,不打自敗。從臨發射時發現安全隱患為國家避免幾十億損失的「質量衛士」張楓,到身患癌症依然堅持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高級工程師梁占國……一代代官兵把「嚴、細、慎、實」試驗作風烙進頭腦,將「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警戒銘記於心,轉化為發發圓滿、次次成功的行動,把一次次任務變成了「勝利工程」。
九霄雷霆驚天宇,鑄劍不成人不休。牢記習主席的囑託,該基地官兵正砥礪奮進、勇探新路,一次次長劍出鞘,一次次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敢為人先方能逐夢征程
駐晉部隊某基地發射測試站政委 馬 傑
在浩瀚的戰爭史中,「創新跨越」是任何一支雄師勁旅的共同基因。惟創新者勝、惟創新者強已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習主席視察我們基地時強調,要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處在改革強軍、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我們從靶場到戰場,從科研到作戰,戰場變了,職能變了,更要求我們創新思維、跨越發展,否則老船票登不上新客船,轉型發展就無從談起。
過去,創新一直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固有品格。從成立之初創造「一年組建、兩年試驗、首戰告捷」的奇蹟,到開創我國航天史上20多個第一,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部隊轉隸一年多來,我們不斷更新思維,實施精細化管理,持續優化測試發射流程;大膽創新技術,在航天發射中廣泛運用新型火箭、新型燃料;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批拔尖人才、領軍人才脫穎而出……
不擺成績重檢討,超越勝負察得失。實戰對抗中,我們打破傳統模式,全程難局險局不斷。吊裝環節斷電、加註環節燃料泄漏、射前狀態平台異常……一個個突發情況,讓「紅軍」前所未有地紅臉出汗。問題倒逼下,演訓模式變化、組訓方式改進、作戰樣式升級……一個個聚焦實戰的創新課題應運而生,一項項實戰能力指標不斷提升。
今天,敢於創新依然是我們轉型跨越的法寶。站在「進軍高邊疆、博弈新戰場」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繼承敢為人先、敢於超越的創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新領域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佔制高點;我們只有以創新團隊建設和重大課題牽引,才能推動團隊、項目、人才「互促式」發展。
正如習主席所說,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作為航天戰線的一名基層主官,我深切地感到,我們的發展在於創新、出路在於創新。當前最為緊迫的,就是在核心能力建設、工作模式轉變中創新思想、創新方式,獲取戰鬥力提升的最大效益。
進軍探索無止境,逐夢征程路漫漫。我們一定牢記習主席的囑託,牢記使命,始終保持創新超越、勇攀高峰的事業追求,努力鍛造尖刀鐵拳部隊,以實際行動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這個旅為何沒有硝煙瀰漫的演習場景?
※戚繼光艦今日起航 首次執行遠航實習及出訪任務
※軍報評論:賡續紅色基因 永葆蓬勃生機
※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