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不升雜病起!養生就是養清陽,眼花耳鳴的好好看
本文理論依據:《東垣試效方》
列位看官,說起養生,我們往往會想到養腎、養脾、養肝、養肺。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就臨床意義來說,人最需要的,當屬養「清陽」。
什麼是清陽不升?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想,這人到中年,抑或是中老年,往往會出現什麼癥狀?是不是眼花、眼澀、看東西視線不清楚、耳鳴、耳聾、頭暈、頭痛等等?為什麼會有這些雜病出現?這背後的原因可謂多種多樣。而前面說到的清陽不升,就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
清陽者,簡單理解,就是可以上濡頭目而開竅的陽氣。我們之所以思維敏捷、精神自安、耳聰目明,沒有頭暈頭痛之苦,從中醫角度來說,都是清陽得升,濡養清竅的結果。清陽不升,前面這些癥狀就不請自來。清陽從哪裡來呢?它發於我們的脾胃。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所以,從調理脾胃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改善頭暈、耳鳴、耳聾、眼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等癥狀。
當然,這話不是筆者說的。它源於中醫的古老智慧。最能體現它的,當屬千古名方「益氣聰明湯」。
黃芪20克,人蔘9克,炙甘草5克,葛根9克,蔓荊子9克,白芍9克,黃柏9克,升麻6克。水煎服即可。具體應用的時候,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化裁。
話說這益氣聰明湯,出自《東垣試效方》,為金元名醫李東垣所做。李東垣是中醫補土派的代表人物,特別重視脾胃在養生治病里的作用。因此這方子,就是通過補脾胃之氣來升清陽的好方。
此方是如何調兵遣將的呢?
首先,用黃芪、人蔘、甘草來益氣補中。其中的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肺、脾經,能大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那人蔘,性味甘、微苦,平,脾、肺、心經,功在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還有那甘草,可以健脾和中。三味藥針對中焦脾土行固護之能,使得脾胃之氣為之一振。
本來,脾胃生化之能得到提升,就可以為人體提供更多的氣血。這些氣血,怎樣才能以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上達頭目呢?在這裡,我們用了升麻、葛根、蔓荊子。這升麻,性味辛、微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腸經,功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那葛根,性味甘、辛,涼,入脾、胃經,功在解肌退熱,生津,透疹,昇陽止瀉。還有那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入膀胱、肝、胃經,功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話說這三味葯,都有一個特性,這就是昇陽舉陷。它們可以把脾胃生化之氣血更好地上引到頭部,使之濡養我們的清竅。這樣一來,頭暈、迷糊、視物不清、耳聾耳鳴等癥狀,就有緩解的基礎了。
最後,我們用了兩味葯妙筆生花,這就是白芍和黃柏。白芍,是針對我們的視覺功能而設的。何出此言?原來,肝開竅於目。中氣不足,氣血生化失源,久而久之易肝血虛衰,形成眼花、眼澀、眼痛。而白芍可以養肝血、柔肝體,斂陰津,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黃柏呢?它是針對我們的聽覺而設的。腎開竅於耳。脾胃中氣不足,氣血生成乏源,不能濡養先天之本,津液匱乏,故而日久影響腎精對雙耳的濡養,形成耳鳴、耳聾。黃柏,恰好可以滋陰、益腎、固本、清熱,幫助我們濡養耳竅。
由此可見,這張古方,是從補養中氣、昇陽舉陷入手,濡養肝竅、腎竅,清風熱,因此堪稱「益氣聰明湯」。
此方雖好,我們在應用時,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實際情況,請中醫師辯證指導,以免葯不對症。切記切記。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為什麼猝死的都是家中頂樑柱?猝死發生有「鐵律」!
※便秘有多苦:他如廁前必先跑步、洗澡!這毛病被中醫一招化解
※魚腹中一物竟能「固守精關」?早泄的患者請牢記
※人到中年,睡好覺為啥這麼難?純中醫告訴你:氣不足睡不安
※人過三十五,先滅無根火!忽略此事,百病叢生
TAG:健康跟我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