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事變之夜,東北軍與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力量對比

九一八事變之夜,東北軍與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力量對比

1931年9月18日,這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最為恥辱的日子。「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者僅用時四個月零十八天,東北三省悉數淪陷。

據不完全統計,事變發生時,張學良的東北軍正規部隊有十六萬五千餘人,省防軍及非正規武裝力量大約有四萬多人,總計有二十餘萬兵力。而日軍在東北各地正規軍加起來大約是四萬餘人,另有「在鄉軍人」二萬餘人,一共有六萬多兵力。

勿忘國恥

裝備精良,作戰力素稱強悍的二十餘萬東北軍被不及自己三分之一兵力的侵略者迅速擊潰,實在是咄咄怪事。

那麼,「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之責到底應由誰來承擔?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致力於東北軍的現代化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部隊武器裝備的更新。事變當晚,駐紮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約有官兵六千八百人,這是一支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勁旅。每個連隊配有「七九」式步槍一百二十支、捷克式輕機槍十二挺。而進攻北大營的日軍,是「僅有六百人的第二獨立守備大隊」。「九一八事變」之夜,在瀋陽屯紮的東北軍無論在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

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為什麼日本侵略者敢悍然發動戰爭呢?東北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事變爆發之前,日本人在東北境內數次故意挑起事端,製造了「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兩起事件,中方都是受害者,但蔣介石卻電示張學良「此非對日作戰之時」,要求其「隱忍自重」。

1928年12月28日,張學良率奉軍改旗易幟歸順中央。1930 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親率17萬東北軍入關,幫助蔣介石完成了統一大業。蔣介石感激之餘,任命張學良為「中華民國」陸海空副總司令。

外強中乾的張學良

表面上張學良聽命於中央,奉蔣介石號令,但實際上東北地區仍處於半獨立地位,東北軍政大權完全控制在張學良手裡。「九一八事變」甫一發生,張學良正在北平戲院里看戲,瀋陽方面來電請示對策。張學良指示: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衝突。後事態擴大,張學良仍令不抵抗。關於此事,張學良本人也不諱言。事變發生次日,他在接見中外新聞記者時坦承:「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昨晚10時許,日兵突以 300 人扒入我營,開槍相擊。我軍本未武裝,自無抵抗。」

晚年張學良在回答記者提問中時表示:「我當時沒有預料到日本會發展到這種地步,(以為) 這是不可能的事。我的判斷是,為了行動,不但給中國帶來不幸,日本也會遭到國際輿論譴責的,給日本帶來不利後果,我想日本恐怕不會採取那樣的行動。日本想通過軍事行動挑釁,因此我對部下發出了不抵抗的命令。」

導致東北三省淪喪,最重要的原因是張學良對中外形勢的誤判。

耀武揚威的日本侵略者

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對張學良處理「九一八事變」雖有一定影響作用,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面對國恨家仇,明知日本侵略者在瀋陽肆意踐踏國家主權、殺人放火的時候,位尊權重的張學良沒有以牙還牙,而是自廢武功、任人凌辱,無論怎樣的解釋註定是蒼白無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月 的精彩文章:

李建成該如何避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並一網打盡秦王黨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夜晚,張學良在看戲,他的麾下將領又在幹什麼
秦檜說的「莫須有」啥意思?並非或許有,也非必須有,更非不須有
當了一輩子的官,司馬光最值錢的家當卻是
為何韓世忠處處跟秦檜對著干,秦檜卻不敢對他下殺手?

TAG:唐風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