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五年,中國經濟過了哪些關

這五年,中國經濟過了哪些關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為此,海外網回顧梳理過去五年黨和國家提出的重要思路、重要戰略、重要舉措,全面展示經濟社會取得的新發展、新變化、新成就。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面對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牽引,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開拓創新,攻堅克難,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

經濟新常態

善謀大局須先善把大勢。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艱難前行,深度調整持續進行,復甦跡象仍不明朗。受金融危機影響,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不斷衝擊世界經濟發展。從國內看,世界經濟的低迷,使中國經濟難獨善其身。而且,一方面,「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顯現;另一方面,國內人口紅利遞減、資源環境約束壓力、拉動增長的需求乏力等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顯著改變,導致長期粗放式高速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不再明顯。

國內外因素影響的結果,表面上體現為我國經濟增速有所趨緩,實質上則反映了經濟運行趨勢性、階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行。面對新情況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習近平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有了這樣的大邏輯,才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增速換擋的客觀必然性、結構優化升級的緊迫性和動能轉換的必要性,才能夠使我們緊緊圍繞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殫謀戮力、銳意改革,從而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體制新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居於首要位置。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經驗表明,體制機制創新在引領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其釋放的改革紅利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舉旗定向、指路導航。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進一步釐清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在經濟領域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基本根據。

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全面鋪開,關鍵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以來,擔負起全面深化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重任,是經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中樞。放管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企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無一不是從體制機制創新層面切入,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最大限度調動微觀主體積極性和激發市場活力。這些著眼於體制機制創新的政策措施,既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又是立足於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攬子方案的必要組成部分,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改革新動能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不再實行單一的目標調控,而是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結合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配合以消費、投資、區域、產業、環保等政策的協調,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只要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既不衝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此時的經濟增速就是合意的。這樣一來,可以為眾多的改革舉措提供更大的迴旋空間,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因經濟下行壓力而出現的一些風險,中央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尤其是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真招實招,促進金融穩定健康發展,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穩中求進意味著要穩中有為。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更高水平上的供需適配,成為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頭戲。不止如此,在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多方面,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步伐並取得積極成效,有助於夯實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後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促進了新要素的孕育、新產業的崛起、新模式的誕生和新市場的形成,創新驅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發展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中國經濟磅礴前行、奮發有為的5年。

數據顯示,2013-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火車頭,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置,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再加上就業物價形勢穩定,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基本實現了讓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宏觀調控目標。

5年來,經濟較快速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016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人民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

5年來,結構優化升級有序推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邁進。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強的支撐作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於投資與外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中國製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創新驅動戰略的推動下,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長明顯快於傳統產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

5年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協調進行。貿易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雙向投資達到新水平,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自貿區建設紮實推進,以高鐵、核電等為代表的重大工程項目走出國門,讓中國製造正成為展示中國力量的又一標誌。

5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提升,讓我們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積极參与全球經濟治理。在諸如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金磚國家峰會等重要國際場合,在亞投行、金磚銀行、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的構建上,鏗鏘有力地發出中國聲音、唱響中國旋律,捍衛了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了世界經濟更加聯動、包容、普惠和均衡發展。

這些新發展、新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而齊心合力、勤勞苦幹的結果,也是我們在新的發展時期開啟新行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邁出的堅實一步。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韓國親朴民眾街頭集會 舉星條旗高呼「釋放朴槿惠」
4名美國女遊客在法國遭潑酸襲擊 1女性嫌犯被捕
韓媒:特朗普每次打電話 都要文在寅買美最新武器
港府再次回應「港獨」:挑戰國家底線絕無討論空間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