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泡沫終究還是破碎,比特幣是一場騙局嗎?

泡沫終究還是破碎,比特幣是一場騙局嗎?

近期,世界最頂級投行摩根大通的CEO戴蒙在一場會議上突然發難比特幣,稱比特幣是徹頭徹尾的騙局。其用詞激烈程度之甚引起市場投資者嘩然,事實上,即便在專業金融領域,依然有大量投資者看好並相信比特幣將會成為未來貨幣。甚至市場上有傳言戴蒙如此憤怒的原因是他的女兒正是比特幣的狂熱投資者之一。

戴蒙將比特幣稱為一場「騙局」,並宣稱如果他手下有哪個交易員買賣這種加密貨幣,就會被解僱,因為太蠢。那麼,投資比特幣到底蠢不蠢?

金融監管機構的觀點日益與戴蒙的觀點一致。中國已經禁止企業發行代幣,也已經禁止加密貨幣交易所。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周二對「首次代幣發行」發出簡短警告,更早之前,香港的市場監管機構也發表了類似言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戴蒙顯然是正確的:加密貨幣的價格已經出現了非理性的投機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幣在過去一年漲了8倍。知名度稍遜的Ripple的名義價值從今年年初的5億美元上升到350億美元,隨後猛跌至190億美元。

事實上,2008年比特幣剛問世時只是程序員圈子中的一種愛好。現代的網路論壇,就相當於以前的鬱金香交易「協會」。兩者的基本邏輯都是:總有更傻的人準備付更高的價格。每當價格完全脫離內在價值時,最終傻瓜必然就不夠了。

ICO熱潮的出現進一步助長了投機。初創企業紛紛發行「代幣」——類似於股票的首次公開發行——交換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隨後,這些初創企業將比特幣兌換成法幣,用於經營。有時候,這些代幣會隨著企業業務的發展而增值。到目前為止,ICO募資金額已經超過了18億美元。

和必須接受監管審查並披露公司財務信息的傳統證券不同,任何程序員都可以編寫「白皮書」,發起一種新的貨幣或發行一種代幣。如果一家傳統企業破產,投資者和債權人有權從剩餘資產中獲得補償。而ICO所發行的代幣是否代表著真正的索賠權卻很難說,這就必然造成濫用。

人們對代幣的興趣日漸增長,一定程度上或許反映了更廣泛金融領域中的壓力。投資者渴望獲利。能買的權益性證券越來越少(由於回購和私募),剩下的又很貴。換句話說,ICO領域的賭博現象,或許是多年的低利率、市場上由央行提供的充裕流動性、以及「去股權化」趨勢共同催生的副產品。

在市場沒有狂熱的情況下,開源數字貨幣會不會成為政府發行貨幣的一種實用的替代品還很難斷言。但基礎的分散式總賬或區塊鏈技術在非貨幣場景下卻很有潛力。上個月,全球六大銀行聯合發起了一個項目,將使用區塊鏈技術加快交易結算,這將可釋放出舊的結算系統所要求存放的資金。區塊鏈技術還有助於整理股東名冊上的不一致之處,這種差異引起過法律訴訟。

圖表家認為,在全民都可以發現類比特幣性質的電子「貨幣」的情況下,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機制/機構可以保護電子貨幣的信譽。即便投資者再怎麼樣鄙視央行超發貨幣和開列印刷機模式,至少傳統貨幣背後是一個完整且長期存在的國家在支持。一個完全沒有保證機制的品質是無論如何無法成為真正完全流通的貨幣,而但從投資價值來說,當前3000美元的價格也是天方夜譚,擊鼓傳花的遊戲總有一天也會結束,屆時一地雞毛的電子貨幣市場可能只會是歷史上的一個笑話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表家 的精彩文章:

擴大債務上限=拯救經濟?也許是加速泡沫破裂
原油庫存下降無法提振價格?OPEC需將重心放在出口上面
如何判斷黃金是否處於牛市,看這篇文章就懂了

TAG:圖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