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趣聞|這樣喝酒,不但有格調,還保健!

趣聞|這樣喝酒,不但有格調,還保健!

說正經事之前,先來聽一聽這兩個故事(可滑動):

故事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曹操假託皇帝詔書,召集天下英雄圍攻董卓。

兵臨城下,卻被對方手下大將華雄連斬三員大將。

正當大家愁眉不展之時,馬弓手關羽主動請纓。

上陣之前,曹操特為他熱了一杯 " 壯膽酒 "。

關羽卻說:" 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不一會兒,關羽就提了華雄的頭凱旋歸來,舉杯飲酒時,酒,還是溫熱的。

故事二

一日劉備正在後園澆菜,許褚、張遼帶著數十人進來說:" 丞相有命,請使君便行。"

劉備嚇得趕緊隨二人入府見曹操。

曹操見到劉備笑說:看見枝頭梅子青青,忽然想起 " 望梅止渴 " 一計。

今見此梅,又值煮酒正熟,不如喝一杯……

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中,見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電視劇版《煮酒論英雄》

看了這兩個熟悉的故事,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點:

三國時期的人喝酒都要先熱一熱呢!

A:這是因為古人底子弱,要喝酒禦寒。

B:古人加的不是熱是裝 X 格,他們不都愛搞點情調嘛 ~

C:因為古人喝的是米酒不是白酒——沒有某台天朝上品那麼純正……

還是 C 的說法更接近事實一些。

古代的酒大多是 " 米酒 ",當時還沒有產生先進的 " 蒸餾 " 酒釀造工藝,因此酒中的雜質較多,將酒加熱至 50~60 ° C,酒中甲醇等雜質就能揮發,減少對人體產生傷害。

新版《紅樓夢》中燙酒用的酒壺

而今天的白酒,只要質量過關,雜質可以忽略不計,大可直接開瓶暢飲!

但是呢,第一、二中說法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比如元人賈銘曾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因為

" 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

冬天喝酒喜歡溫一溫這好理解,但在夏秋季,他們喝的也是溫酒啊,這怎麼說?

明代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載了自己的感受:

嘗聞一醫者云:" 『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

數年後,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云:『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

醫云:『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 "。

因此,古人喜好溫酒,也是有健康方面的考量。

薛寶釵

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才發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李時珍

蒸餾酒始於元朝,元之前古人飲用的大多是較淡的釀造酒,溫熱後再喝,口感會更加醇厚。

請注意李時珍的這段話,溫酒除了有保健作用,還能增強口感。古人喝酒,不是一直追求 " 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 " 的意境嘛。

說到意境,現代人還真得和老祖宗學學。他們為了溫一壺酒也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溫酒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微火煮酒,另一種是用隔水溫酒。

微火煮酒:在寒冷冬日的夜晚,在紅泥小火爐里放入木炭,小壺裡盛入酒放在爐上溫熱了,圍爐夜話,促膝長談,一壺小酒即可賓主盡歡,妙哉!

隔水溫酒:將酒壺或酒杯放在盛著熱水的的大碗中,熱水不能漫過壺身或杯身,慢慢地溫熱,雖然用的時間稍長,但意境同樣很美,很吸引人。

宋代 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福建窯口青白釉獸鈕執壺及溫酒器 觀復博物館藏

那現代無污染、無甲醇、高純度的酒類中,哪些適合溫著喝呢?這點很多人都懂,例如我們熟悉的:黃酒。

黃酒適當加溫後喝,口感會更好,但是究竟多少溫度為宜,還沒有人做過系統研究。建議不燙口即可,溫度大概是 45-50 ℃左右。

如果不喜歡黃酒的味兒,溫白酒……也行!按理說,白酒一般是在室溫下飲用,但是,稍稍加溫後再飲,口味較為柔和。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冰鎮啤酒,琢磨著換一杯有格調的溫酒?

周末,約上三五好友,

溫上一壺好酒,

一起暢談人生吧 ~

對了,

別忘了:開空調 ~

圖文 | 源自觀復嘟嘟

編輯 | 漁公子

更多相關內容,點擊藍字直達:

趣聞丨這個碗全世界僅存三件,竟被用來餵雞,賣了 80 元!

趣聞丨趙孟夫婦的《深秋貼》,你儂我儂的浪漫!

趣聞|不懂書法有多可怕?看看這些 " 笑死 " 不賠命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