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調查:試管嬰兒影響新生兒性別比例

調查:試管嬰兒影響新生兒性別比例

撰文 | 《環球科學》特約記者 陳耕石

《造人》一書在2002年剛一出版就備受矚目,這本書以危言聳聽的語調提出了人們面臨的不孕不育風險。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大眾傳媒,近年來有關人類生育困難的報道不絕於耳,《紐約客》雜誌更曾在封面赫然寫下「生育慌」這個聳人聽聞的詞語。

目前,由於遺傳、環境和疾病等因素,的確有10%到15%的夫婦無法在自然條件下受孕,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這種無法撫育後代的痛苦。

科學的進步為這些不能正常生育的父母們帶來了福音。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標誌著輔助生育技術開始造福人類。迄今為止,已經有500萬名孩子因為這項技術來到世界。在今天的中國,輔助生育技術發展迅速,從2007年到2012年,全國年均增加50個輔助生殖中心;2012-2016年間,全國年均增加20個輔助生殖中心。

大量出現的試管嬰兒案例為科學家分析輔助生育技術是否會對人類生育模式造成影響提供了依據。過去幾年,南京醫科大學的熊芳、凌秀鳳、陳莉和同事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輔助生育技術對單胎及多胎生的嬰兒性別比例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這項研究或許會為未來的研究帶來啟示,因為已有報道暗示,不同受精方式以及胚胎移植時機,甚至是父親在接受輔助生育技術期間的體重指數等因素,都會對後代的性別比例產生影響。

南京醫科大學的幾位科學家分析了2001年至2015年間,5832對夫婦在南京、無錫和常州的3家生殖醫學中心誕下的7410名試管嬰兒,這些嬰兒中包括單胎嬰兒4254個和多胎產嬰兒3156個。他們發現,男嬰在所有嬰兒中所佔比例為52.66%,與自然受孕的預期性別比一致。但按照不同因素細分之後,科學家可以發現父母的年齡、受精方式、胚胎移植時期、單產還是多胎產等都會對嬰兒性別比產生顯著影響。

這些研究問題的產生與輔助生育技術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

最初的輔助生育技術是體外受精,操作方法是採集母體的卵細胞,和來自父親的精子共同進行體外培養,在完成受精後,再將早期胚胎移植回母親子宮,並結合激素促進胚胎正常著床進而發育為胎兒。這種技術有效解決了由於母親輸卵管異常等因素引起的不孕症。

1992年,比利時醫生又開發出了單精子胞漿注射技術。這種技術允許醫務人員在顯微鏡下將來自父親的單個精子直接注射入來自母親的卵細胞從而實現受孕。新技術解決很多傳統輔助生育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因男性精子數量稀少或畸形而引起不育的夫婦也有了擁有後代的機會。

無論採用哪種技術,都必須將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並使之著床。按照胚胎被移植回母體時的發育程度,胚胎移植又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在采卵後第三天——即胚胎髮育至卵裂期時完成移植;另一類則是在采卵後第五天,胚胎髮育至囊胚期時完成移植。科學家自然好奇,不同的操作會對胚胎性別產生怎樣的影響。

南京醫科大學的幾位科學家發現,與自然受孕相似,父親年齡上升會導致女嬰誕生的比例顯著升高,這一點在父親超過32歲之後表現得尤其顯著。另外,採用輔助生育技術之後,單產嬰兒中男嬰的比例較高(53.97%),多胎產嬰兒中的男嬰比例相對較低(50.89%),這一結果在採用單精子胞漿注射受精的群體中表現尤其明顯,利用這種技術後,單胎產中男嬰為59.84%,而多胎產中男嬰僅佔42.45%。

不同胚胎移植時期對嬰兒出生性別比也會造成顯著影響:卵裂期完成移植的胚胎中有51.12%是男嬰,囊胚期完成移植的胚胎中則有57.89%的可能會是男嬰。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雄性胚胎生長較快,雌性胚胎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又容易發生X染色體失活等問題,這些都導致胚囊期移植誕生的女嬰數量較少。

另外,之前有科學家提出,備孕期父親越胖,誕下男嬰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在此研究中,科學家並沒有發現試管嬰兒的性別比例和父母的體重指數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當然,就像幾位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在某些社會,成人對兒子或者女兒的偏愛也有可能對嬰兒性別產生影響。這也許是更多人不願看到的結局:這些生命如此美好,誕生又相當不易,為什麼成人一定要因為個人偏好扼殺這種美好?

《環球科學》年度專刊《多重宇宙專刊》現已開啟預售!

現在購買,享8.8折優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3D列印玻璃的快速演變
阿里科技行引爆香港高校,學界業界熱議人工智慧發展新趨勢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獨家專欄:不懂科學的古人,如何指引我們開拓新物理
未來科學大獎公布,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獲獎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