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有時我們去博物館參觀,在一些大石佛像旁有志願者講解,一聽就是背的稿子:「時隔1500年彩色依然鮮艷如新,栩栩如生,造型生動……說的倒是挺有感情,但實際上很不規範,這些解說詞往任何一個佛上都能套。其實佛教藝術是涉及知識很深、很廣的一門學問,要從藝術、造型、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判斷每一尊古代造像。各時代佛造像的特點都是有規律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和樣式。這不是由誰規定的,整個時代風氣就是這樣,任何人也逃脫不出去,必須遵守。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車兒營北魏佛立像 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

原立北京海淀區車兒營北魏佛立像,背後有發願文,內容是太和二十三年,造像人某某,如何如何,從字體及各方面判斷,肯定是一尊真品。但其實如果放在北魏的大環境下來審視,這尊佛像的身上有許多疑點。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北魏佛像的基本特徵: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雲岡石窟第20窟,460年開鑿,是北魏最宏偉、最標準的一尊大石佛

雲岡石窟第20窟,這尊像的頭部有肉髻(骨肉隆起,其形如髻)、白毫(額中有一白色的毫毛),這些屬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發有不同的形式,這尊的肉髻與佛發上沒有刻劃發紋,像磨光了的一個球狀,我們稱之為「磨光肉髻」。北魏,甚至到了唐朝的佛像上有時都能看見磨光肉髻。

穿著的大衣袒露著佛的右肩,稱為「袒右肩式」。另有一種大衣是領子把兩個肩部包住,叫「包覆雙肩式」或「通肩式」。早期佛像衣著基本上就這兩種形式,在公元300多年甚至到600多年間流行。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北魏石佛立像 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北魏石佛立像,這件據說也是從雲岡那一帶早年運出去的。佛像磨光肉髻,著通肩式大衣。左手抓大衣的一個角,右手施無畏印。無畏表示要安心,因為佛教最講究修行,沒有邪魔的干擾,內心沒有煩惱。頭光處有七佛,代表著在釋迦佛成佛之前已有六位佛陀成佛了。下方刻著供養人,一般情況下都寫有姓名張三李四,表明是誰出資雕刻這尊佛像。這尊像雕刻的年代是太和十三年(489年),比雲岡大佛晚了近30年,可見這30年間中國佛像的變化並不明顯。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太和十八年佛坐像 現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

太和十八年佛坐像,佛左手抓住大衣的一個角,右手施無畏印,著袒右肩大衣。佛發是一種水波紋式,這是從西域阿富汗傳到中國所謂犍陀羅佛像樣式的一種佛發形式,但阿富汗的佛像更寫實,發紋像波浪似的,中國則加以圖案化。背後有文字「清信士尹受國,為亡考造釋迦文石像一區……」,表達了施錢造像者的願望,我們稱之為「發願文」。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太和十八年佛坐像背面發願文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太和二十三年比丘僧欣造彌勒立像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太和二十三年比丘僧欣造彌勒立像,主尊為立像式,兩邊是二脅侍菩薩,拿水瓶者是觀音菩薩,另一邊對應的是大勢至菩薩。彌勒的衣紋好像剛從水裡出來,濕潤地貼在身上,叫「出水式大衣」,是受印度佛像影響的產物。中國公元400多年到500多年這一時段早期佛像深受西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影響,流行這種衣紋風格。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太和十一年佛立像 現藏廊坊博物館

佛立像為太和十一年雕刻,也是一樣的出水式衣紋。佛一手施無畏印,一手抓著大衣的一角。由於石佛要把立體感刻出來就需要石料很厚、很寬,所以這尊像手似乎像粘在胸前一樣,有一個高浮雕的表現即可。值得一提的是,背面刻有釋迦佛、多寶佛二佛並坐,這是北魏流行的題材。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太和十一年佛立像背面雕有二佛並坐

據《法華經·見寶塔品》中講,釋迦佛說法時,多寶佛從地下湧出讚歎,分坐席之一半與釋迦佛並坐。二佛並坐在北朝石窟和單尊像常常出現,以後逐漸少見。但並沒有消失,首都博物館就藏有一個明朝的銅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古代佛像作坊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的是按照施主請求做的,有的是因為某種思潮流行。比如這段時間觀音菩薩賣得好,便多做觀音;後來又流行阿彌陀佛了,又多做阿彌陀佛。佛像也是商品,其製作與每個時期的佛教思潮有密切關係。

綜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早期的北魏佛像佛發或是磨光式的,或是水波紋式的,大衣主要是袒右肩和通肩大衣(衣紋貼體,衣紋U形或者是V形)兩種。

▌車兒營造像的問題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利用我們上文中得到的知識點,也就不難發現車兒營造像的諸多問題了。

一、首先這尊像的佛發是螺發,而太和時期的477~499年的23年中,幾乎沒有佛像上出現過螺發。螺發出現比較晚,在造像上大量出現都是在公元500年以後,唐宋時開始流行。所以,不可能冷不丁地就出現了螺發,特別是螺發底下還刻有一道槽,這種雕刻形式的時代都很晚。

二、螺發上邊還出現了頂嚴,肉髻中又伴有髻珠。頂嚴和髻珠出現皆晚,均屬於藏傳佛教喜用的元素。元朝中原地區也曾流行藏傳佛教,明朝北京宮廷流行藏傳佛教,所以特別是北方的山西、河北所造的佛像都有藏傳佛教元素。但只要一看到髻珠、頂嚴共同出現,一般情況下別往10世紀以前考慮,起碼在11世紀、12世紀以前,漢傳佛像上的髻珠、頂嚴共同出現都是少見的,它多流行於明代北方佛像中。再看這尊像眼睛的刻劃,整個眼球都鼓起來了,這也是元明時候的做法。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明銅鎏金佛首,上有頂嚴與髻珠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三、最奇怪的是頭頂還出現金翅鳥。金翅鳥的造型雖然起源很早,但在中國是從元朝開始比較多,也屬藏傳寺廟中最為常見的。

四、再看佛像背光浮雕圖案,一圈吹吹打打的人物,很俗氣,不可能是1500年前的造像元素。1500年前的造像上找不到類似的圖案,在明清時期的造像上我們能找到這樣的題材。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車兒營佛立像背光浮雕一圈吹打樂器的人物

五、北魏時期,佛像上的大衣不是通肩式就是袒右肩式,這尊馬馬虎虎算袒露前胸,起碼在唐朝以後佛像上才出現這種袒露前胸的形式。

六、細看供養人戴的冠,帽子帶垂下來,打著彎往上揚起,這種做法如果參考明朝銅佛來排隊的話,是明永樂和宣德年間金銅佛像上常見的。

由此可知這尊像是在明朝初期宣德前後被人改刻過的,當年磨光或者水波紋式的佛發等均被修改,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整尊像頭部在整體上顯得偏小。

▌石刻佛像的鑒定規律

通過車兒營石佛像的例子,有必要就佛像改刻這一情況給大家傳達一個正確的學術理念。我們對於車兒營石佛所用的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上叫「器物排隊法」,什麼真什麼假,一排就排出來了。各時代佛造像的特點都是有規律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和樣式。就像汽車製造廠現在不可能冷不丁設計出一個30年以後的汽車的樣子。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分析,頂多把車兒營石佛的時代排到明朝,無論如何不能提到1000多年前的北魏。但是背後那些銘文字體不是明朝的字體,確實是北魏的,那就只能說明它被改動過。因為北魏的佛像到明朝也已歷時1000多年了,佛像經上千年風吹日晒產生風化,因此,後人又重新對它進行了改刀和加工。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趙景華說鑒定:藏家態度誠懇,專家才能知無不言
明代傢具為何被中國藏家熱捧?
海淘|荷蘭 Zeeuws Veilinghuis 亞洲藝術品拍賣會精品一覽
看到這幅《流民圖》,你想到了什麼?
保利香港2017秋拍青銅重器搶先看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