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半導體狂吸三地人才 日本員工跳槽被稱「叛徒」也不後悔

中國半導體狂吸三地人才 日本員工跳槽被稱「叛徒」也不後悔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各大企業不斷培養及引進人才,相反的是日韓半導體企業正面臨著人才流失危機。

日本:被視為「叛徒」也不後悔跳槽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9月15日報道稱,東芝的半導體存儲器業務依然沒有確定買家。其他競爭企業正紛紛來東芝挖人。在正式開始推進出售談判的初春時節,一到傍晚,四日市工廠的南門就會出現一些身影。他們是獵頭公司的員工。南門離開發設施最近。獵頭公司來這裡是為了挖走那些能夠提高半導體生產的成品率、被稱為「工藝工程師」的技術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人員的主要「買家」以前是韓國,現在是中國。

中國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公司正利用政府資金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投資超過2萬億日元的大型存儲器工廠。紫光集團相關人員表示,該工廠要想順利啟動,「2018年之前至少需要確保數千名技術人員」。

紫光集團在美國矽谷建立了研發基地,正在挖半導體廠商的技術人才。還討論在日本建立設計開發基地,積極爭取日本技術人才。被日本企業「年功序列(論資排輩)」型收入體系束縛的東芝技術人員被紫光認為是「廉價而優秀的人才」。

報道稱,日本大型電機企業相繼放棄半導體業務,爾必達存儲器陷入破產、瑞薩電子大量裁員……如果僅觀察日本國內,半導體產業猶如夕陽。但環顧世界,從基礎上支撐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半導體卻是增長率很高的潛力產業。

因此,跳槽到研發資金充裕的海外大型企業的半導體技術人才不在少數。一名在中國半導體廠商工作5年以上的前NEC技術人員表示:「我在這兒能繼續做此前的研究。就算以前的同事認為我是叛徒,我也不後悔」。

報道稱,雖然很難看到政府統計的數據,但日本經濟產業省擔憂的技術外流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韓國:半導體人才跳槽動搖韓國產業

不僅日本對於人才外流憂心忡忡,韓國對此亦是極為忌憚,甚至有媒體報道稱,半導體人才跳槽中國動搖了韓國產業。

今年6月曾有韓報道,一名曾擔任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高管的韓國人,兩年前在中國台灣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公司。該公司名為半導體諮詢公司,實際上是根據大中華地區企業的要求,輸送韓國半導體人才的一家人力資源外包公司。這名韓國人的角色是中介,從韓國企業中挖來人才,再送往中國企業。

報道稱,不少韓國人才正在幫助中國的半導體業崛起,令韓國政府和業界高度緊張。儘管連政府調查機關都已經出動,嚴防國內半導體尖端技術外泄,但卻還是沒能找到有效方案,只有盯住已經退休的技術人員再就業。

據悉,三星電子副主席權五賢(音)也要求政府為半導體行業提供更多支持,以解決其人力問題。權五賢在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青瓦台與商界領袖舉行會談時,表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有能力自行發展,但現在面臨著嚴重的人力不足。

在3月24日舉行的三星電子股東大會上,權五賢承諾要防止人才流失到中國。他說:「從長遠來看,中國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努力具有威脅性。我們應加快技術發展,同時要注意不要失去技術和人力資源。」

韓媒報道稱,中國半導體企業為吸引韓國人才一擲千金,開出的年薪是韓國企業的3-10倍,同時還提供住房和車,並承諾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等。

一位業內人士說:「在資金充足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已經非常願意在吸引韓國人才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從韓國工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沒有理由拒絕這樣誘人的提議,因為他們發現在韓國很難找到第二份工作機會。」

台灣:幾十位精英流向大陸

除了日韓兩國,台灣對半導體人才西進中國大陸更是如臨大敵。

去年12月12日,美光高調宣布併購華亞科。今年年後,上百位華亞科工程師集體跳槽大陸存儲基地,包括紫光旗下湖北武漢的長江存儲和安徽合肥的合肥長鑫。

今年年初,有報道稱台灣聯電一隊多達50人的28nm工藝研發團隊集體跳槽上海華力微電子,幫助解決在28nm工藝中的瓶頸問題,拿下聯發科代工訂單。

台灣半導體在精英人才方面流向大陸的現象更明顯,高端人才就幾十位。

中國半導體狂吸三地人才 日本員工跳槽被稱「叛徒」也不後悔

今年1月,台灣聯華電子公司前副董事長孫世偉9日加入大陸紫光集團,成為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加入紫光、前台積電「老臣」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後,又一位投身大陸半導體企業的台籍重量級精英。

這些台灣半導體精英都是對台灣半導體行業有著深遠影響的大人物,跳槽大陸企業後對大陸半導體行業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如張汝京在不到四年時間內,助力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張汝京:「自產自銷」才是硬道理

作為從台灣到大陸發展的典型人物,張汝京近日對中國半導體在人才缺失方面發表了一些意見。

張汝京15日在某半導體峰會上表示,目前國內發展半導體技術,想要與國際、台灣地區的技術縮短,僅僅擁有資金的支持,卻沒有相對應的團隊技術人才是做不到的。現階段,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資金、市場也足夠大,也有政策支持,但是要突破關鍵在於人才。

很多業者想要通過猛挖角的結果,但會造成薪水節節攀高、或者內部薪資差異太大、人員不夠穩定,技術難以落地,造成「病態」發展;另外從海外獵尋高手,一來海外人才有限、二來這些海外人才引進如何進一步融入在地、克服生活文化環境的差異,再來,也有可能面臨後續法律困擾的問題,充滿挑戰。他也說,也有業者想要到海外甚至台灣地區找人,但他奉勸,最好不要「太高調」。

他說,最好的辦法還是積極的培育國內在地好的人才,培養新手,壯大自己的人才庫、並長期栽培、重用,這才是健康發展人才的道路。同時,企業也要找好國外的合作夥伴,長遠通過自行開發技術工藝,保護好自有IP,並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加上法務團隊,把不必要的干擾摒除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子商情 的精彩文章:

台積電、紫光、富士康等巨頭林立 南京將成「晶元之都」?
影響製造業庫存的六個關鍵性因素
MOSFET廠商再發通知!漲聲一片的背後,解讀功率器件供貨形勢
日廠大規模擴產SiC晶圓料,12寸wafer報價恐飆至1000美元

TAG:國際電子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