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甘孜全國第一家「垃圾銀行」,只收垃圾卻付你錢

甘孜全國第一家「垃圾銀行」,只收垃圾卻付你錢

印尼爪哇島開齋節前夕,

當地大部分穆斯林都緊鑼密鼓地

準備節日相關的美食和祭祀禮品。

但仁達·穆達尼太太一家

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她望著牆角堆積成山的垃圾廢品

笑不攏嘴,滿懷期待。

仁達·穆達尼太太

裡面有從親友處收集的報紙、鐵皮,

還有自家產生的廢棄醬油瓶、

罐頭或塑料瓶等。

她把這些東西分門別類,

逐一裝入不同的袋子包紮好,

再分別用手輕輕掂量它們的重量。

仁達已經連續兩年

在開齋節前大量整理垃圾了,

跟她有同樣「嗜好」的

家庭主婦還有60位。

她們並非漠視傳統或閑來無事,

而是在積极參加一項

「垃圾變黃金」

的存款投資活動。

作為經濟向上的發展中國家,

印尼很多地區正面臨一些通病:

其中包括因大量人口高度聚集

而產生超越城市處理能力的垃圾問題。

圖源:視覺中國

以首都雅加達為例,

約1200萬人口每天要

排放6500至7000噸垃圾。

當然這個數字跟我國任意一個

一線城市相比只是小菜一碟。

不堪重負的雅加達被迫借用了

東邊城市班塔爾戈邦的垃圾場。

每天這裡都有上百輛

來自首都的垃圾車穿城而過,

空氣中瀰漫著濃重的酸腐臭味。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處理方式

嚴重污染兩個城市的土地和水源,

甚至激發了兩地人間的矛盾。

但同樣惡劣的情況

還持續出現在印尼其他地方。

除了日益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

落後的就地掩埋技術同樣無力緩解局面。

就在這時,

一家突發奇想的「垃圾銀行」出現了。

既然不能好好治理下游,

為什麼不嘗試從源頭減少垃圾呢?

2012年,

印尼一家基金會走進了無數

諸如仁達太太家所在的社區村落,

鼓勵居民參與「垃圾銀行」。

它的原理非常簡單:

人們把家裡垃圾「存」進「銀行」後,

就會得到一份正式的存摺,

裡面記錄著每次送來垃圾的估值金額。

別出心裁的「垃圾存摺」

重要的是,

這些垃圾必須事先經過分類。

食物殘渣等廚餘垃圾被剔除,

剩下的金屬料、塑料、玻璃、織物等

被細緻分成了二十多類。

垃圾分裝得越準確,

估價也會水漲船高。

最終,村民會從這些

自發的回收行為中

獲得與估價相當的收入:

一年從20萬到200萬印尼盾不等

(摺合100到1000元人民幣)。

通過「銀行」吸納來的垃圾

並不會被運到傳統堆積場或填埋坑,

增加處理負擔和環境污染,

而是賣給專業垃圾回收公司,

利用先進技術變廢為寶從而盈利。

「垃圾銀行」員工在稱量垃圾

在印尼另一座島嶼加里曼丹上,

「垃圾銀行」還開辦了便利店。

居民可以直接將垃圾交付商店,

然後折算成現金換取

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蘇拉威西島上一些大城市的

中小型「銀行」不僅接受「存款」,

還對社區居民提供「貸款」業務。

學生開學或病人生病

急需資金時可向「銀行」借貸,

之後再慢慢通過垃圾還貸。

如今,

印尼「垃圾銀行」計劃

已獲得政府重視和支持。

到2015年底,

各類相關「銀行」已

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城市。

垃圾處理量也從剛開始的

每月兩千噸增至五千噸。

儘管該體量對於

一個泱泱大國來說仍不算理想,

但至少給困擾無數發展中國家的

城市垃圾管理問題

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行方案。

2010年,

自由攝影師王久良用三年時間

將鏡頭對準北京城郊的垃圾處理場,

並創作出一組震驚全國的作品——

《垃圾圍城》。

王久良

他每走過一座垃圾場,

就用GPS軟體記錄下它的坐標。

久而久之,

200多個在地圖上從不予顯示的

垃圾場地點終於浮現在大眾眼前。

王久良攝

王久良透露,

北京的垃圾中

只有4%得到回收再利用;

在英國這一數字是35%,

而英國的利用率才僅僅

接近歐盟最低標準而已。

「你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

或許早就被垃圾污染。」

北京市通州區宋庄鎮疃里社區周邊

垃圾場。200多隻綿羊整個冬天都在

這裡翻揀著可吃的東西, 不潔凈的

食物使綿羊極易發病。

照片中這條被王久亮戲稱「北京七環」

的垃圾帶鑲嵌在城鄉接壤處。

漂亮的環城路呼嘯穿過,

無數高樓大廈朝天拔起,

人類過度消耗的證據無處躲藏。

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擴地西區周邊垃圾場

曾有一首歌曲唱道:

「我生活的地方,

就像一個垃圾場。」

更可怕的是,

我們平日看不見它們,

於是有了盲目樂觀的底氣:

「用一個塑料袋裝好,

拿到樓下扔進小區垃圾桶里。

然後垃圾就跟我再沒什麼關係啦。」

這大概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心聲。

2015年,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區海螺溝景區

率先引進「垃圾銀行」的理念和做法。

遊客沿途將自己產生或撿來的垃圾

送到路邊的「銀行」里:

一袋垃圾能換精美明信片,

兩袋送冰原上栽種的雪菊花,

十袋則五年內可免費遊玩景區。

海螺溝以聖潔的冰川景觀為主,

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從前公路邊、步游道旁和上落客處

到處布滿塑料袋、飲料瓶、果皮等,

漫山遍野,星羅棋布,大煞風景。

海螺溝風光

可自從運營「垃圾銀行」以來,

「垃圾換獎品」的創新形式

讓遊人自覺「管理」廢棄用品,

不再輕易浪費或丟掉。

連園區保潔員也欣喜地感嘆:

「從前觀景台那邊

每天能倒滿三大箱垃圾,

如今連一箱也裝不滿了。」

海螺溝風光

儘管現階段「垃圾銀行」

在我國仍面臨諸多現實壁壘和困難,

比如公眾對於垃圾分類認識不足、

政府治理不夠重視、力度薄弱等,

但都無礙於我們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

因為

垃圾不能決定它們去留的方向,

只有我們可以。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這個絕美的千年奇觀,保留了茶馬古道最原始的血液
這家連魯迅和孫中山光顧的百年照相館,如今卻鮮有人問津
唐代的十大城市,比北上廣深有意思多了。
旅順|九?一八,這裡從未忘記。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