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農民端起一支卡賓槍的照片,背後竟有這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農民端起一支卡賓槍的照片,背後竟有這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軍官團系國內軍事歷史名家、青年學者集群,以普及中國近代史知識為己任。

擺弄卡賓槍的中國游擊隊員

抗戰的時候,某個中國農民端起一支卡賓槍……估計看到這裡已經有朋友認為這是一部穿越小說中的情節了。

然而,在1944年美國記者福爾曼於晉綏根據地所拍攝的歷史照片中,可以看到的確有個游擊隊員曾經拿了這樣一支槍!這就讓我們驚訝之下,忍不住要琢磨一下 -- 這支卡賓槍,是從哪裡來的?

卡賓槍,即Carbine Gun,最初源於十五世紀西班牙騎兵所用的一種短步槍,後被用來借指射程較短的輕便步槍。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詞通常專門用來代表一種槍– 即按照1938年美國軍方要求,1941年由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設計定型的M1式半自動步槍及其家族。由於這種槍只有不到2.5公斤,輕便易攜而且可靠性高,深受美軍部隊的喜愛,也曾被大量交付盟軍其他國家使用,到二戰結束一共製造了六百萬支。直到朝鮮戰爭期間,M1卡賓槍仍然是美國大兵的代表性武器。

在抗戰時期,這種槍的綜合水準超過了中國自己製造的各種步槍,堪稱先進。在緬北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駐印軍部隊曾裝備相當數量的M1卡賓槍(按照美軍輕裝師標準援建的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應配備540支),也有少量卡賓槍通過駝峰航道送入中國國內供部隊使用。不過,包括這些卡賓槍在內的美援物資,當時受援對象是西南地區的國民黨所屬部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一貫拒絕將這些物資與共產黨軍隊分享。為此史迪威還曾經與蔣介石發生了不小的矛盾。所以,不要說晉綏的游擊隊,就是八路軍正規軍也不可能從這一渠道獲得卡賓槍等美軍裝備。

事實上這張游擊隊持卡賓槍的照片,作為一個符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解讀了一段塵封的歷史。那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也曾與作為盟軍的美軍並肩作戰。

鑒於史迪威對和共產黨八路軍合作期待甚深,1944年初夏,通過副總統華萊士*1的斡旋,美軍終於獲得蔣介石的同意,直接與中共建立軍方接觸。一個名為「狄克西使團」的美軍觀察組在駐華情報官包瑞德上校率領到達延安– 給行動起這個代號的美國軍官可能看過史沫特萊的《偉大的道路》,在那裡這位女作家描述在一次延安的集會上,他們唱了半個小時的「狄克西蘭」。

美國年輕軍人的務實進取,與延安共產黨人的勤勉廉潔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到達延安的美軍人員受到了熱情的招待,同時雙方的合作議程也進展順利。中美雙方派出多組人員,赴晉綏,晉察冀等根據地考察並擬定在蘇北,晉東南,河北等地建立簡易機場和營救美軍飛行員的據點。參加到這項工作中的,不僅有美軍人員,還有在福爾曼等盟國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美方人員得到了中國游擊隊員的熱情幫助。福爾曼描述他對這些中國游擊隊印象深刻,稱他們的武器包括了獵槍,石頭制地雷,大砍刀甚至松樹炮,雖然裝備低劣卻敢於同兇猛的日軍戰鬥。美國記者為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如果有卡賓槍,這些游擊隊員幹嗎還要用那些中世紀的兵器呢?

從照片中這名游擊隊員身上還背著一支老式漢陽造步槍來看,這支卡賓槍並不是他自己的武器。推測他是借來了美方人員的自衛武器,正在好奇地檢視。

1944年10月,在晉綏敵後根據地訪問考察的美方人員包括 – 9月從延安出發的高林上尉和另外兩名軍官希契和瓊斯,他們奉命拜望晉綏軍區呂正操司令員*3,觀摩他指揮八路軍和游擊隊對日作戰,隨後將過同蒲鐵路封鎖線進入晉察冀邊區繼續考察。除了他們之外,還有10月從延安渡黃河而來的美國記者福爾曼,武道和愛波斯坦等。這些美方人員都攜有自衛武器。

根據延安接待這些美國軍人的人員記錄,1945年8月,忽然聽到延安的美軍觀察組駐地槍聲大作。大家過去一看,只見一群美國兵正舉著卡賓槍對天亂放,歡呼吶喊成一片,原來是他們得到消息日本法西斯投降了,於是開始慶祝。而一張「狄克西使團」到達延安的照片中,也顯示包瑞德上校身後一名美軍的行李上斜靠著一支卡賓槍。這都說明駐延安的美軍自衛武器中包括M1卡賓槍。

迪克西使團到達延安,面對鏡頭的是包瑞德上校,注意地面上美軍背囊旁斜倚的卡賓槍

美軍官兵深入晉綏等敵後根據地,通常得到當地游擊隊的掩護,也抱著隨時與敵作戰的準備,因此攜帶卡賓槍並與同樣與日軍作戰的中國游擊隊進行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情。筆者甚至推測,這支中國游擊隊員正在擺弄的槍支應該屬於高林上尉等人,而不是拍攝這張照片的戰地記者福爾曼。

這是因為福爾曼等三名戰地記者也留下了自己在敵後行動時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們攜帶的自衛武器均為手槍而不是卡賓槍。有趣的是這三名西方記者的槍支還各不相同。福爾曼使用的是一支八路軍常用的二號駁殼槍,武道的似為一支殺傷力頗強的勃朗寧1911式手槍,用牛仔的方式把槍套掛在右側腋下,而愛波斯坦最為吸引眼球,竟然掛了一支只能是從日軍中繳獲過來的日制南部十四式手槍*4,這種槍因故障率極高被評價為「自殺都不能保證成功」,真用它自衛會很成問題。三人帶著這些五花八門的兵器,穿著八路軍的軍服,宛若COSPLAY。

正面戰場手持M1卡賓槍的一名戰士在不屑地向戰友展示一支日本南部14年式手槍陳知非繪

另一個原因認為它不屬於福爾曼 -- 此人在延安因為體重三百磅,壓垮過一匹騾子而聞名,考慮到這個因素,既然他已經呆了一支槍,恐怕沒人敢給他增加行李。

這幾名記者僅僅在敵後活動十幾天,在自衛方面的要求不高。而高林上尉等人一直到十一月才返回延安,在敵後活動達兩個月之久,有一支卡賓槍這樣的近戰利器可以放心許多。實際上他們曾多次與八路軍並肩作戰,並在華北戰場付出過傷亡。延安美軍觀察組駐地的食堂便是因為紀念陣亡於晉東南的亨利·惠特塞中尉*5而被命名為「惠特塞堂。

儘管給延安帶去過一定量藥品等急需物資,但沒有證據顯示美軍觀察組成員曾向延安方面提供M1式卡賓槍,他們受到嚴令不得擅自向中共方面直接提供武器。但是幾十年後人們得知,延安軍工方面對這種適合游擊戰的武器很有興趣,並曾對其進行了秘密測繪。

回這次頗有007風格的行動發生在1944年12月,負責人是一名擔任翻譯的神秘幹部。當時,兩名美軍到延安附近的南四十里鋪砍聖誕樹,因為山路崎嶇,那名翻譯「順手」把兩個美軍的M1卡賓槍拿了過來,讓擔任美軍觀察組管理員的李耀宇*6幫忙背上– 李耀宇開著另一輛車跟隨他們做後勤保障。

下面的事情,李耀宇如是回憶:

「下山時翻譯悄悄地對我說小李你快開車爭取提前半小時到家我和他們在後面慢慢走這是一個任務。我把卡賓槍放在坐椅旁不顧雪深路滑飛車疾駛。回到觀察組早有一人等候在門口沒等吉普車停穩他就奔來從車上取下卡賓槍轉身就走。我跟在他身後進了我和楊管理員住的宿舍。宿舍里還有三人在等候。他們二話不說拆卸卡賓槍。一人拿出一架又小又薄的照相機把卡賓槍的零件一一拍攝下來一人用遊標卡尺測量零件的尺寸一人趴在桌子上畫草圖記尺寸。測繪完卡賓槍他們用白布單兜起全部零件讓我趕快送到警衛班讓戰士們擦槍。隨後我走到大門口遠遠看見雪地中開來一輛吉普車。翻譯領著那兩個美國人來到警衛班對他倆說了一通英語。意思是小李開車也太快了槍從車子上掉下去了差一點沒壓壞。你們看他們還在擦槍呢。」

看來,福爾曼照片中那名擺弄卡賓槍的游擊隊員,的確也就是跟盟軍戰友借槍來看個新鮮,否則延安的軍工同志完全沒必要半年後花那麼大的功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戰時他們受到日本人殘酷奴役,死後被棄萬人坑,大多數人遭遺忘
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留下來的法國士兵和法國怎樣了?
日軍攻佔南京後,上百人卻被躲在爛坦克里的倆中國兵打死,怎麼回事
無論你看沒看《敦刻爾克》,最好先了解這些「乾貨」
敦刻爾克戰役中不是「停止前進」,有人說這才是二戰初期「德軍最大的失誤」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