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中藥能治好糖尿病,玄機在這兒
繁忙的門診就要結束,突然推門進來一位老者,我正要說出去排隊,老人用很低的聲音說,「大夫,用中藥能不能治好我的糖尿病」,一臉期待。
該怎麼回答,其實大多數醫生都不會回答得那麼絕對。而對於此提問,後來得知,也遭受了無數白眼。
其實,治療疾病並不是yes or no 來回答的。說能,不知道患者情況,臨床中的確有很多患者不得不用胰島素或者西藥的降糖葯;說不能,也的確有一部分患者使用中藥血糖回歸於正常。
看完最後一個病人,老人說,他沒有什麼癥狀,就是體檢發現糖尿病。經過仔細詢問,有些隱匿的癥狀老人病沒有發現,比如口乾、口渴,乏力,情緒不佳,大便乾燥等,之前查空腹血糖7.8mmol/l,餐後血糖10.1mmol/l,糖化血紅蛋白6.8.
治法:1.飲食控制,2.情緒調節,3.適當運動,4.對症治療。
藥用:生黃芪 太子參 麥冬 五味子 生地黃 玄參 柴胡 川楝子 生大黃 火麻仁 丹參 等治療。患者服藥兩周,癥狀緩解,血糖控制平穩。
為什麼這麼治療,還是現用現代醫學進行解釋:患者肥胖,飲食控制,加強運動可以減輕胰島負擔,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肌肉的攝糖能力,同時使用益氣養陰的藥物,改善患者的體質,改善情緒,因此,疾病好轉。
當然,這種治法還適合於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的患者。對於初發的糖尿病患者,效果相對會好一些。糖尿病,作為個體化治療的疾病,和每位患者使用胰島素的量不完全相同一樣,還要針對不同的癥狀針對性治療。
以下為詳細的西醫中醫治法分析:(繁忙的患者可忽略)
原因分析之一:飲食控制
西醫: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的攝入,要根據患者的體重指數和勞動強度,來綜合分析總熱量,再分配到各餐,總的原則是限制主食和肉類的攝入,提倡多吃青菜,同時,如果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採用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
中醫: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生與飲食有關,《素問·奇病論》曰:「此美肥之所發也,此人
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中提出:「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以不可救,深思慎之。」可見飲食控制的重要性。
原因分析之二:情緒調節
西醫:很多糖尿病患者脾氣不太好,現代研究表明,情緒的緊張可以使人處於應激狀態,促進肝臟釋放糖原,引起血糖升高。
中醫:自古就有情志所傷,五志化火,灼傷陰津、精血而致消渴的記載。靈樞·五變》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臆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在其《三消論》中更明確指出:「消渴者……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所成也。此乃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 因此,保持精神樂觀,情志暢達,對糖尿病的防治有積極作用。
原因分析之三:適當運動
西醫:現代醫家認為消渴病分為消瘦型和肥胖型兩種, 80%以上患者肥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應重在減肥,生活上節制飲食,增加運動,運動可使糖耐量降低,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並減少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中醫:在糖尿病防治中,除了藥物、飲食療法之外,還應重視生活作息有規律,並勤於鍛煉。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主張,消渴病人飲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餘步後食之」。唐代醫家王燾提出,消渴病人應該「食畢即步行,稍暢而坐」 。
原因分析之四:對症治療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口乾口渴乏力等癥狀,屬於氣陰兩虛,同時,陰虛內熱,可以導致大便乾結,情緒不好可以氣鬱化火,加重大便乾結的癥狀,因此,對症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的不適。
(為了節約篇幅,本文沒有探討消渴病和糖尿病的關係,只做基本對應)
(本文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內分泌科 副主任醫師 馮磊)


※打噴嚏後鼻子通氣了,是身體在排寒嗎?
※一推門,她被滿地的衛生紙驚呆了,這個病讓她有口難辯
※三個小葯治療過敏性鼻炎,專克流涕噴嚏,源自傷寒雜病論
※鼻炎犯了流鼻涕打噴嚏,很多偏方中有這個草,通肺竅,利鼻氣
※治療感冒和胃痛,孕婦也適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功效
TAG:中華養生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