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柴子文:讀了量子論和相對論,我對世界不再悲觀

柴子文:讀了量子論和相對論,我對世界不再悲觀

| 柴子文

說來慚愧,最近跟朋友聚會談事,無論身在何處,我都一改以往的悲絕,反倒去安慰朋友要相信小概率的大影響,真的不必絕望,當事情真的確定的壞下去,改變也就在醞釀之中了。因剛剛閱讀量子論和相對論,在觀念和認知上受到極大衝擊,我很擔心這樣離地的話語,聽起來輕佻而不通人情。好在我的朋友們都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我也點到為止了。

但是我真的相信,我們的悲觀和絕望,是受著近代以來、從科學發展起來的啟蒙與理性主義,以及決定論的極大影響,即我們趨向接受按照一套既定的理論、方法進行歸納、演繹,從而得到既定的程式與結果,而無法接受偶然的、突變的、個別的及無法預測的路徑產生的結果。簡言之,我們對人和社會的信心來自確定的結果、真理和權威。而這並不是全部的真相。

近代以來,以萬有引力為核心的牛頓經典力學打破了中世紀的神定論,將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救出來。這在文化藝術上,開出了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的枝葉和花朵。人的尊嚴,物競生存的進化論,自然的演化,科學對自然、人和社會的探索和認知,大大增強了人的信心。工業化、理性社會組織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未來,這一切在科學的「祛魅」之下,似乎都變得清晰可見,脈絡分明,人類社會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是確定無疑的。

但接踵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卻徹底打破了這一幻夢。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西方的沒落」甚囂塵上,無政府主義者的暗殺行動猖獗一時,情狀非常類似今天的恐怖主義,誰都不敢相信,世界壞到一夜坍塌。可是,與此同時,恰恰在這樣的絕望的境地里,玻爾等科學家提出了完整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提出時間和空間的相對論,徹底打破牛頓物理學的意識形態。

在某種程度上,人又一次被解放,從經典科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遺憾的是,這對當時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毫無意義可言,世界依然以細胞壞死的節奏在災難和戰爭中沉淪。

二戰結束以來的七十多年來,另一個故事開篇了。無論是量子論對微觀世界「物質是波」的大發現,還是相對論對時間和空間的重新定義,都改變了萬物連結的尺度,由牛頓的萬有引力系統,導向波動力學、混沌力學的不確定原則、概率論,從而,上至宇宙的起源,下至人的意識的運作,都被徹底顛覆。

當下,量子論和相對論已成為主流的科學共識,我們每天也都享用量子論的科技成果,比如基於半導體的手機通訊。然而,不同於牛頓力學引發科學革命,繼而影響到哲學和觀念的革命,20世紀的兩大物理學突破並未在思想層面造成普遍的革命,或者說,它們所帶來的觀念改變,因為本身就是無法被準確界定清楚的,或許是因為量子論和相對論本身的「後科學」性質,即無法用確定的公理得出普適而確定的結論。也因為新科學拓荒出來的廣袤空間里,有太多新技術、新領域吸引業界去鑽研,以致無暇將已有科學成果淬鍊、轉化為觀念的範式。

反觀量子論和相對論在文化藝術上帶來的改變,反而是革命性的。如果順著六七十年代開始的個性解放,以及流行音樂、獨立電影、後現代小說的發展歷史,除了可以看到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的明確影響之外,更大的衝擊是藝術的普及化和生活化。這當然有正負的效果,但絕對是人類有史以來創作力最強韌、也最個體化的年代。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可以用另一次「文藝復興」來類比都不為過。

就如歷史上的文藝復興並不是某個確定的年代,而是經歷一兩個世代的跨度,六十年代以來的半個多世紀,新的科學革命在文化藝術上,終於促成了新的文藝復興。它的表現、影響和效果,我們因為離得太近,或身在其中而無法辨識。

如今的世界,西方似乎又一次沒落了。但新的文藝復興才剛剛開始。

「關聯、交互,生機勃勃而從不絕望」,這大概是量子論給人類最大的禮物,研究量子物理的馬兆遠做了這樣的總結,來說明量子論對人類思維的深遠影響。重新將獨立創作、文化藝術與生活、在個體之間緊密連結,從而藉由不可測的現實與挑戰,將內在的力量轉化出來,從而為群體和社區帶來福祉。這大概是對文藝復興的一個比較持平的表述。

無論世界的格局,還是每個人當下的現實,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天翻地覆,許多不在預測中的事情會發生。每個人都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世界,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透過獨立文藝創作的鼓與呼,打破不同媒介、地域之間的界線,用創意的力量呼應、連結和改變社會,同時為創作人爭取更好的生存環境。這樣的目標在充滿灰暗和頹喪情緒的時局中,顯得更迫切和必要。

文藝DIY的精神,以及「用文藝復興生活」的態度,在如今社交媒體和創作成本大大降低的情況下,已經是一種日常現實。以關聯和交互為目的之獨立創作,是面對黑暗時最符合人性本質的態度。創作本身就是生活。

也許,創作人(包括思想家、學者和知識分子)是時候付出和貢獻更多自己的力量,這種倒逼出來的力量,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具衝擊力,就如歷史上很多的文化運動一樣。

因此,在許多朋友都悲觀失望的時刻,我保持著一種自我的警覺,正如對那些嗨賴賴的朋友一樣。朋友說,越是在艱難中,越是要做更好的人,對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要安貧樂道。我深表同意。簡單的立場和情緒,阻止不了事情變得更壞,卻失去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一切都無規則的互相關聯著,並非完全有邏輯的互動著,而人本身的發展始終是核心的問題。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太多有趣的觀察,而人們最終會發現,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個體的成長。

(本文原標題:《從量子論看創作》)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在教育孩子上,媽媽為何比爸爸更焦慮
止庵:當印象派睜大眼睛看世界,他卻轉身去做夢
曹東勃:我向學生們推薦《猩球崛起》,是想讓他們看到什麼
張海律:《水形物語》,跨物種的愛情如何可能
從產婦墜亡到程序員自殺,道德審判是沒有門檻的狂歡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