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蘋果為AR已經準備將近7年了。據不完全統計,蘋果從2010年至今,已經收購了不下10家相關的技術公司。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具體可參照下表: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從今年開始,蘋果屢次向外界宣稱,要大力發展VR。比如在今年2月庫克接受英國《獨立報》的採訪時就毫不避諱對AR的關註:

我把它視為像智能機一樣的重大創意。智能機是面向所有人的,我們並不認為iPhone只是面向特定用戶群,國家或者垂直市場,它面向所有人。我認為AR也能達到這麼大的規模,非常龐大。

今年5月,在WWDC大會上蘋果同步發布了本地的AI框架Core ML和通用AR平台ARKit。

這給外界的感覺就是,蘋果已經準備好了。

果不其然,在剛剛過去的蘋果的秋季發布會上,除了眾多炫目的硬體,AR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蘋果的高管們反覆強調,新發布的iPhone都是為增強現實而準備的。

那麼,蘋果能否開啟AR的黃金時代,把AR帶到春天裡?答案似乎已經不需要經過事實的驗證。從目前的一系列跡象來看,AR的爆髮指日可待。

一、為什麼AR將會爆發?

2016年,AR就已經備受關注,最引發關注的Magic Leap獲得阿里7.935億美元C輪融資和風靡全球的Pokémon Go。

不過雖然有了資本的注入以及現象級的產品出現,AR並沒有開始就此火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runchBAse的數據,2017年1季度全球VR/AR的風險投資額僅有2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暴跌80%,AR再次陷入瓶頸期。

在復盤這一狀況時,廣發電子許興軍團隊給出的原因是:

沒有打開消費級的市場,不論是資本還是產業,都聚焦在重量級的AR終端上,對輕量級的移動AR似乎有所忽略。

伴隨著這次蘋果在iPhone上對AR的全面支持,AR將會帶來轉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將會給AR帶來大量的受眾人群,形成存量市場。據Loup Ventures預計,在今年秋季iOS11正式推送後,支持ARKit的設備將達到2億台。而且使用iPhone的用戶群體消費能力也都不弱。

第二,ARKit獲得來自硬體的支持。出現在iPhone 8plus、尤其是iPhone X上的前後攝像頭,就是為了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應用開發者也可以通過ARKit平台直接調用蘋果內部的相關感測器,以使交互體驗更加完善。

第三,技術儲備的成熟,AR可以做到躍然紙上。第一個關鍵的技術是今年在WWDC大會上發布的本地的AI框架Core ML,不僅能夠提供大量API,加快iPhone上AI任務執行的速度,對AR的意義相當重大。另一個關鍵技術是3D成像。此前風靡一時的Pokémon Go使用的其實是2D的成像技術,在交互體驗上並不完美。這次藉助硬體支持,3D成像技術成功注入了設備之中,為AR體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結合蘋果的應用商店以及聚集起來的大量開發者,AR在技術準備層面上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根據媒體報道,已經有不少的開發者已經在徹夜加班開發VR應用了。

二、蘋果這一波動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最主要的影響是提振AR產業鏈

毫無疑問的是,AR技術的完善,並且被蘋果帶到了幾億台設備上,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整個AR產業鏈可以分解為零組件與基層技術、開發平台、硬體終端以及內容四個大的組成部分。

給零組件與底層技術供應商帶來紅利。

如前文所述,AR爆發的一大部分原因在於技術以及硬體的完善。AR涉及到的零組件(感測器、AR處理器、微投設備、波導鏡片等)與底層技術(3D成像、面部識別、智能建模等)也會在這浪潮中獲益頗豐。尤其是在技術上面,蘋果在過去的7年中雪藏了不少公司,一旦有更多的玩家跟進VR,必然會帶來大量的技術需求。

巨頭們的開發平台競賽。

很早之前谷歌就推出了相應的開發平台Tango,但因為重心放在了專用的AR設備上收穫不大。在蘋果推出ARKit之後,谷歌也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的ARCore。並在三星S8以及自家的Pixel上進行了測試工作。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除了手機系統廠商之外,其他的一些巨頭也開始積極布局。比如Facebook,在今年4月舉辦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就向外界展示了在AR領域的重磅動作:一個AR平台CameraEffects以及兩個AR工具AR Studio和FrameStudio。

不過,與蘋果與谷歌不同的是,Facebook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所以它的重心在於社交和遊戲上。這也被其他的互聯網巨頭公司提供了一個介入AR的路徑。

手機終端上的紛紛跟進,帶動專用AR設備需求。

因為移動VR的爆發性,終端在這裡大致分為智能手機和其他AR專用硬體。

先說智能手機。

這波移動AR熱潮的興起,也必然會硬體設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蘋果推出ARKit之後,谷歌也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的ARCore,也標誌著安卓陣營也被納入了移動AR的浪潮中。

在基層系統技術完善的情況下,距離獲得更好的AR體驗就差硬體支撐了。可以預見的是,在蘋果帶起的這波熱潮下,會引發新一輪的智能手機硬體升級,各種感測器以及雙攝像頭都將成為智能手機標配。

其他的專用AR硬體包括專用的AR手機、AR眼睛以及AR一體機。因為缺乏大豐富的應用與用戶群體,這些硬體產品的發展一直都處於消沉的狀態。伴隨著蘋果帶起的AR風潮,培育了大量的用戶之後,專用的VR硬體也必將會獲得更多的關注。而且有確切的證據(2017年蘋果收購的Senso Motoric就是一個智能眼鏡製造商)表明,將來蘋果會進入到這個領域。

內容應用(遊戲)開發迎來新一輪熱潮。

與當前的主流移動應用相比,AR是一種全新的媒介,能提供全新的交互模式。

根據Matt Miesnieks發表在medium上的一篇博文表示,我們之前都是通過一個矩形(從石碑、電影、智能手機等)來消費視覺內容,AR通過手機攝像頭來獲取內容,能夠把攝像頭的視野範圍當做是載體,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全沒有形狀束縛的媒介。

很顯然這也能夠直接帶來人機交互上的改變。現在智能手機上的交互主要是通過觸摸屏幕、語音等,面對AR這些都不夠用。結合上文提到的承載信息的範圍不僅僅限於屏幕,而是整個攝像頭覆蓋的空間,通過移動、晃動手機的交互模式將會越來越重要。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在具體的應用層面,宜家曾經利用ARKit開發出來了一款應用,夠幫助用戶直接看到傢具放在房間里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今天也有媒體報道了一款能夠檢測出車位是否是空閑或已經被佔用了的AR應用Fybr。

載體與交互模式的改變,對於遊戲開發帶來的顛覆性要更強大。比如Pokémon Go,再比如在蘋果發布會上演示的The Machines、Warhammer 40K: Freeblade、Major League Baseball At Bat等等。

給商業營銷帶來無限的想像力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一些開發者們思考的方向是在大街上安裝增強現實「信標」,可能會在戶外或購物中心引發AR體驗。比如在一個AR眼睛的嘗試與探索中,就描繪了這樣的一個圖景:

它可以識別並描述沿途的景點,比如市政廳、博物館、體育和娛樂場所、歷史名勝古迹等等。你可以向它諮詢有沒有不錯的義大利餐廳,它會向你展示當地人推薦的最佳餐廳,並提供菜單和聯繫方式可以確保預訂。

7年磨一劍,iPhone X的野心遠超你的想像,蘋果憑什麼收割AR市場

此外,在春節時,支付寶聯合眾多商家推出的AR紅包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用戶通過掃描商家的logo就能獲得優惠券或者紅包能夠極大的帶動參與積極性。

三、AR面臨的挑戰

也許你能看出,上面的觀點有點理想化了。雖然硬體、平台以及技術都準備好了,但在內容的生產上將會面臨著諸多挑戰。

最大的挑戰就在於AR的是通過攝像頭的,雖然給AR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載體,但也讓其受到了諸多限制。攝像頭的朝向、對顯示屏的偏移,以及視野與用戶的眼睛是不同的。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是攝像頭所看到的,而不是用戶看到的。

很顯然,開發者不能預知用戶是怎麼拿手機,什麼時候拿手機,將會給AR產品的設計帶來挑戰。

另一個根本性的挑戰是交互問題。AR是增強現實,用戶看到的這些東西都會出現在屏幕上。而且非常有可能的是,當用戶看到虛擬內容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想要觸摸它,然後當他們撈到空氣時,就會感到困惑。

這也就說明了這樣的一個處境:更加實用、有趣的增強現實交互體驗可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沒有人——即使是蘋果——也無法完全預見到可以開發的應用類型有哪些。

同時,也給開發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AR如何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新的社交和遊戲體驗?

當然,還會有其他的諸多挑戰,也會給更多的行業帶來影響。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本文由36氪編譯組受權發布,未經允許嚴禁轉載。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氪星情報局 的精彩文章:

教師的未來:10年後,教書的是人工智慧,教師只負責維持紀律
全球最佳僱主谷歌的女性員工薪酬卻低於男性,矽谷或成男性俱樂部
我不賺錢你也別掙!取消抽成的蘋果「耍賴」,要斷開發者的財路!
從《人猿星球》到《猩球崛起3》,解讀好萊塢人猿之戰的前世今生

TAG:氪星情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