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本想傳位給堂兄,此外國人說了一個理由,康熙才成為繼承人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是滿清入關後的第2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在位期間除鰲拜、削三藩、收復鄭氏台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他的一系列舉措,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被稱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創下的宏圖偉業,清朝歷任皇帝都望塵莫及。
歷史是有趣的,我們不妨設想,假若康熙未能繼承大統,清朝會如何發展?這個假設並非憑空捏造,康熙當年還真的差點沒能當上皇帝,只因順治皇帝不想自己年幼的兒子繼位,玄燁當上太子是順治皇帝臨死前才做出的決定。
順治皇帝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春,順治皇帝得了天花,這一年他才24歲,來自東北關外的滿人對天花更是毫無免疫,天花在那個時候死亡率極高,即使是能享受最好醫療條件的皇帝,一旦染上此病,也只能聽天由命,順治得天花的事終究還是瞞不住,滿朝文武得知後,痛心疾首,因為十幾年前豫親王多鐸死於天花還歷歷在目。
清初天花盛行,尤其是冬春之交,滿清統治者聞之色變,他們往往選擇各種方式「避痘」,比如皇太極會在盛京(今遼寧瀋陽)城外的長寧寺「避痘」,或者以打獵的名義,帶上眷屬糧食,跑到大山裡去「避痘」。順治皇帝成為入關後的第一位天子,生命面臨著天花的嚴重威脅,每年冬春之交會在北京的南苑行宮「避痘」,從繼位到順治十六年從未間斷過。
順治皇帝本來身體就不好,據清宮太醫院的檔案記載,順治皇帝患有「癆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肺結核,因此身體極為虛弱,甚至因夜裡加班批閱奏摺而出現過吐血。順治十七年春,這一年天花依然泛濫,順治皇帝因董鄂妃之死備受打擊,沒有到南苑行宮「避痘」,也正是這樣一年,身體愈加虛弱的順治帝染上了天花。
虛弱的順治皇帝得了天花,基本就被宣判死刑,國不可一日無君,順治皇帝病倒後,順治皇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代為處理朝政。順治皇帝眼看不行了,在他彌留之際必須要做一個決定,那就是選定繼承人,關於這個問題,順治帝與孝庄太后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分歧嚴重。
攝政王多爾袞
按照順治皇帝的想法,國君必須是一位成年人,以免再出現攝政王多爾袞干預朝政的情況,但當時順治皇帝最大的兒子也不過八九歲,所以順治初步定了堂兄弟安親王岳樂為繼承人,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兒子,當然玄燁也不在考慮範圍。
孝庄太后的想法則不然,以她老人家的智慧,深知將皇位傳給旁系宗室問題的嚴重性,她堅持認為應該從皇子中選定繼承人,順治皇帝已經奄奄一息,沒時間給他們慢慢研究討論,此時孝庄想到了一個勸說順治的人選,立刻下旨,召此人火速進宮。
德國人湯若望
被孝庄皇太后請進宮中的是來自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傳教士,明末來到中國,一待就是47年,他對漢族傳統文化、政治體制十分了解,也很有研究,滿清入關後,他深得順治皇帝信任,兩人還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順治皇帝平時以「瑪法」(滿語中為「老爺爺」的意思)稱呼他。
湯若望進宮後,順治皇帝主動向他詢問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湯若望並不偏袒誰,他只從實際考慮,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立三皇子玄燁為儲君最合適,對此湯若望只說了一個理由,所有人都認可,那就是玄燁出過天花,他對這種可怕的疾病已經有了免疫。
康熙皇帝
彌留之際順治皇帝下了最後一道旨意:冊立八歲的皇三子為皇太子,賜名玄燁,同時下旨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全力輔佐幼主,正是湯若望的一個建議,在孝庄太后的幫扶下,玄燁一步步成長,最後成為一代明君,湯若望也受到康熙皇帝重用,被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


※「韋小寶結拜兄弟」張勇的官邸是大觀園的原型?
※海南周刊|清代海南的「滕王閣詩會」
※康熙手下的清官,去世了葬不起,怪不得清朝那麼多貪官
※學霸皇帝,康熙——創造中國數學近代用語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