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烽火戲諸侯」可信嗎?關於周幽王戲諸侯,還有一個版本

「烽火戲諸侯」可信嗎?關於周幽王戲諸侯,還有一個版本

看《史記》,發現西周的興亡很有趣,都跟諸侯有關。

《史記·周本紀》云:武王伐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他們一起打響了滅商的牧野之戰;又云:幽王末年,「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從《史記》記載看,西周的興亡與諸侯關係緊密,前者是籠絡,後者是戲弄,可謂興也諸侯,亡也諸侯。筆者認為,「八百諸侯」佐武王之事不可信,因為當時只有八個諸侯響應;同樣,幽王「烽火戲諸侯」之事也讓人生疑。

但凡舉烽火,必在高曠處,且儲存有草木、燃料、火種,有專職士卒,有專門的築台,這是軍事史上的大事。西周建立以來,與外族的戰爭不斷,未有烽火台記載。懿王、夷王、宣王時期接連與外族開戰,也未有烽火台記載。

那麼,問題來了,幽王時有烽火台嗎?筆者考證,烽火台與長城是相繼產生的,長城是在各烽火台的基礎上連接而成。中國建造長城,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烽火台最不早於春秋時期。幽王時期,國力疲弊,如果真有所謂的烽火台,估計也只能是個臨時搭建的露天崗哨,不具備儲存燃料、點火傳警的條件。

我們來看一下《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慎行》記載,「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人喧馬嘶,褒姒視之大悅,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意思是說,幽王在官道上修建土台,在上面擺設置戰鼓,與諸侯約定,如果戎寇來犯,則擊鼓傳音,諸侯聽到鼓聲,就會前來救援,褒姒很高興。為了取悅寵妃,幽王多次無事擊鼓,諸侯被騙了幾次後,便不再相信鼓聲。等戎寇果真來了,幽王擊鼓求救,諸侯也不前來救援,造成幽王身死,西周覆亡。

《呂氏春秋》著於戰國末年,比《史記》早二百年,其可信度要高於《史記》。點火,特別是在山頭上點火,一旦遇到陰雨天,是不容易做到的。再者,煙火沒有聲音,如果遇到其他崗哨的士卒打瞌睡,也不容易把軍情傳遞出去。相比而言,擊鼓則比較容易,鼓聲四散,遠處的士卒即便打瞌睡也能聽到。

但是,「戲諸侯」這麼一件大事,除了《呂氏春秋》《史記》有載,其他諸如《竹書紀年》《國語》《左傳》等史料均無載,這就讓人認為此事不可信。特別是「烽火戲諸侯」,更不可信,難怪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稱「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言外之意,烽火之事不可能發生在西周。

司馬遷是漢人,親歷過西漢與匈奴的戰事,知道烽火台的傳警作用。在編著《史記·周本紀》時,司馬遷在借鑒參考《呂氏春秋》的基礎上,想當然地寫道「幽王為烽燧、大鼓」,稱幽王傳警有兩種方式,一是舉烽火,一是擊鼓。

《史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產生於明代的《東周列國志》就採用了司馬遷的說法,「於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

其實,不管是「烽火戲諸侯」還是「擊鼓戲諸侯」,幽王都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即拿軍國大事當兒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失信於諸侯的天子,一個頻繁製造「狼來了」假象的國君,豈能不自取滅亡,自取其辱?(劉秉光)

「烽火戲諸侯」可信嗎?關於周幽王戲諸侯,還有一個版本

「烽火戲諸侯」可信嗎?關於周幽王戲諸侯,還有一個版本

「烽火戲諸侯」可信嗎?關於周幽王戲諸侯,還有一個版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秉光 的精彩文章:

西周陶罐出土,裡面裝滿雞蛋,2800年前的西周雞蛋啥樣?
大雨沖毀古墓,出土西周金簡,銘文證實一件事史記有誤
一件西周青銅器,銘文曆日要素齊全,中外專家斷代抓狂
和尚挖出一青銅簋,村童一鋤頭打碎,現為國博一級文物

TAG:劉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