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日本「低保戶」到韓國「袋鼠族」 「懶人群體」成多國新難題

從日本「低保戶」到韓國「袋鼠族」 「懶人群體」成多國新難題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句「不向懶人、厚顏無恥者及極端分子讓步」,令政府的勞動法改革遭遇10萬人街頭抗議。其實馬克龍的「懶人」說法算不上自曝家醜、得罪同胞,因為「法國人懶」的說法由來已久;甚至不只法國人,在外人看來,歐洲人「懶」也是出了名的。這與歐洲率先打造出「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社會有很大關係,而近年來歐洲經濟低迷、債務危機爆發凸顯了高福利難以為繼所帶來的尷尬局面。當然,「懶人」不只歐洲有,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懶人」也不少。

法國人何以被稱「歐洲懶人」?

一提起法國人,不少人首先想到一個「懶」字。得出這個印象並不難,到巴黎的大街小巷一走,就可以看到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陰雨綿綿,無論是正午之際,還是子夜時分,處處是悠然自得的男女,或獨自品飲,半口小杯意式咖啡就能喝幾小時;或談天說地,為一隻遠在亞馬孫河的蝴蝶爭論不休。

姑且不提一到假期,整個巴黎幾乎變成一座空城,僅動輒就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的全國性罷工,就讓要在戴高樂機場無奈逗留大半天的旅客脫口而出:「這幫懶人。」無論是同在歐洲的德國人、北歐人,還是東歐人,無不對此深有同感,更不用說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了。

關於法國人的「懶」,2013年曾發生過一起「國際事件」——對法國進行投資考察的美國帝坦國際公司CEO莫里斯·泰勒,給法國工業振興部部長蒙特布爾寫了封信,說他發現法國工人每天僅工作3小時,吃午飯和休息1小時,聊天聊3小時,「我把這些情況講給工會的人,他們卻說法國就是這樣。」信件被法國媒體披露後,法國共產黨和工會表示「這就是美國資本主義」,蒙特布爾也回復泰勒:你的言辭既極端又帶有侮辱性。接著,泰勒再次回擊蒙特布爾……

憑藉在法10餘年的生活、工作經歷,《環球時報》記者認為法國有懶人不假,並且懶人的比例比不少國家要高。但何為「懶人」?法國官方並沒給出定義。

依照法國《勞動法典》,「超時工作」指超出每周35小時或每年1607小時之外的工作。不少人認為這是針對所有職員,其實是個誤讀,該條款只針對非從事管理工作的僱員。換言之,如果你在法國是一個公司的管理人員,那麼讓你加班是天經地義之事。因而,到了晚上10來點鐘甚至更晚,在地鐵車廂里會見到一張張加班後疲憊的臉。通常,能做到6點鐘準時下班的只有工人和文秘。

在公有還是私有部門就職、是否加入工會,直接決定著相關人等是否屬於「懶人」。在法國公有部門的人,工作壓力要遠比私有部門的小,工作時間也短。同時,絕大部分的工會會員來自公有部門的機構,極少有私有部門的人加入工會。而工會又是法國各大遊行、示威、罷工等「社會運動」的主要組織者。

法國「懶人群體」的產生,其實是二戰結束進行重建之後的事情。通過查證史料,以及從法國老人的嘴裡了解發現,法國人在二戰之後,曾加班加點地投入到重建中。等到國家基本恢復、經濟開始復甦,後又趕上左派(社會黨)登台執政,「社會運動」方興未艾,法國人的社會福利得以大幅度提高。換言之,從一定程度上講,法國的「懶人群體」在歐洲這麼突出,與其社會福利過高有直接關聯,而種種福利更是法國工人通過一次次抗爭爭取得來的。所以說,倘若說今天法國人「懶」的話,那麼,根子還要從過去幾十年間去找。

然而,如果用「勞動效率」來評估的話,法國人還真不能被稱為「懶人」。作為法國人的鄰居,德國人在歐洲獲得「勤勞民族」稱號,但數據顯示,德國人的勞動效率要比法國人低;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出了名的「勤勞民族」——日本人,其勞動效率更是遠低於法國人。

總之,法國人的確有「懶人」的稱號。在國外版知乎「quora」上,有人甚至專門創建問題:法國人的工作倫理真的很糟糕,還是這種說法只是個神話?根據歐盟統計局去年底發布的數據,2014年法國將GDP的34.3%用於社會福利,「在歐洲,沒有哪個國家像法國這麼慷慨」。

從日本「低保戶」到韓國「袋鼠族」

與歐洲相比,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其「懶人群體」有著自己的特點。日本厚生勞動省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共有214.5415萬人以「吃低保」為生,這些人平均每月可領到15萬日元的生活費,單身母親可領18萬日元,幾乎和一個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稅後工資持平。

這個「懶人群體」年齡跨度很大。《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多歲的「懶人」是IT時代的產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後,宅在家裡,通過遊戲、手機等滿足內心需求;三四十歲的「懶人」是戰後一代人的子女,他們眼見父母一輩辛苦工作,不願走上相同道路;五六十歲的「懶人」更多是因身體原因,或沒等到退休就遭到裁員,不得已依靠政府。這些人都是人際交往的失敗者,所以躲起來「吃低保」,「低保」相當於國家對他們身份的某種認可。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日本網路上不乏關於「做懶人」利弊的討論。比如有人寫道:最大好處是不勞而獲,雖然領到的生活費不算多,但房租、看病都不花錢,有的地方還免水電費、NHK收看費;弊端則是「不許擁有汽車和摩托車很不方便」,以及「萬一被老家的人知道了,很沒面子」。還有「懶人」提到,長期與社會脫節,這個群體中的不少人思維方式愈發古怪,最終走上犯罪之路。

對於這個「懶人群體」,日本社會視其為另類,沒人看得起他們。日本人覺得與其挽救「懶人」,不如花大力氣「鼓勵女性重回職場」,「延長退休時間」,甚至研發機器人勞動力。

在日本的「懶人」中,不少是賴在父母家的成年人。這種情形在很多國家存在。在印度,多達70%的成年子女跟父母一起生活。印度社會貧富差距大,社會保障體系薄弱,加上傳統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印度年輕人「能啃老則啃」,「啃不成老」倒是令老少兩輩人都遺憾的事。

9月初,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發生一起慘劇。一名35歲長期酗酒的農村莽漢靠65歲母親的養老金過活,一天他喝醉後要錢不成竟砍死母親並挖心蘸醬吃。案件雖然極端,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印度農村的現實,即「三無人員」(無教育、無就業、無培訓)「啃老」。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印度有30%的15至29歲青年屬於「三無人員」。

在韓國,賴在家的成年子女也越來越多,有些父母因此延遲退休。韓國官方的報告將他們稱做「袋鼠族」。當然,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去年,韓國15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高達10.7%,創2000年以來最高紀錄。

一位在韓國高校進行交流的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有「袋鼠族」,但整體看,韓國社會小,資源緊張,競爭激烈,「懶人」不多。但如果說韓國人以前覺得靠努力還能實現個人夢想的話,現在由於階層固化現象嚴重,不少人放棄了奮鬥的信念,「三拋一代」「五拋一代」(放棄戀愛、結婚、生育、人際關係和購房)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如日本的宅男宅女所顯示的,IT時代,科技發展使得一些年輕人荒廢工作變得普遍。去年美國幾所大學的4名經濟學家發布一項研究成果稱,高品質的電子遊戲使得願意工作的年輕人人數大減,他們傾向於與父母同住,不想結婚。但在英國《經濟學人》看來,該結論顛倒了因果:「如果工作的引力不夠大到可以克服年輕人玩遊戲的慾望,也許首先應該要問,是否可以多做些什麼來幫他們找到好工作……而不是一味指責年輕人不長進。」

歐洲政治家的尷尬: 要改革還是要選票

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人時常會調侃對岸的法國人「懶惰」,形容其為「只知道度假的民族」。但英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早在1948年,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曾自豪地宣布,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時至今日,這個福利國家已經承認自己不堪重負。

英國財政部長期向35萬名25歲以下人士,基於福利制度提供住房津貼,其中一半有子女,金額超過20億英鎊。其中一些寧願在家無聊也不工作的人認為,反正不工作也可以享受福利收入,而辛苦工作還要繳納高額稅金,「很不划算」。《環球時報》記者的一名鄰居長期聲稱自己患有心臟疾病,不宜勞累,但在按月領取政府福利金的同時,他卻為自己購置了在公路上行駛時隆隆作響的跑車。

很多人以為英國早高峰是早上八九點,其實在五六點的地鐵、公交上,也是人擠人。這些人是趕著去工廠接手早班工作的移民,他們從事的物流、製造業工作,本土白人多數會覺得錢少又辛苦,因而不願意參與。

在比利時,高福利制度把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給包了,不少人沒了後顧之憂後,成了「月光族」。《環球時報》記者曾在當地遇到過一些失業者,很多人不會對沒有工作感到焦慮,因為雖然沒了工資,政府每月提供的失業金足夠保障其基本生活。

義大利也是被長期看作歐洲養「懶人」的地方。在羅馬和熱那亞,做計程車司機或是導遊的當地人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在政府緊縮財政環境下,幹得多賺得多,可繳稅也多,所以很多人就有些心灰意冷了。

在歐洲諸國中,希臘背負的「懶惰」名聲也許甚於法國。幾年前,德國《圖片報》曾給希臘總理寫了一封公開信:「在德國,人們工作到67歲才退休,公務員也不再有14個月薪水的待遇……德國有很高的債務,但我們自己可以解決。因為我們起床早,並且工作一整天。」由於德國媒體的渲染,德國人對希臘人產生了「不認真工作,只會向德國攤手要錢」的印象。

希臘是歐洲不能承受高福利的集中體現。但說希臘人比德國人懶得多並不準確。歐盟研究機構歐洲工業關係觀象台曾做過調查,以每周工作時間計算,羅馬尼亞人最勤奮,平均每周工作41.2小時。緊隨其後的是盧森堡人(41.0小時)和英國人(40.8小時),德國人和希臘人相差不大,分別為40.4和40.1小時。最輕鬆的是芬蘭人和法國人,分別為37.5和37.4小時。

《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去希臘,在雅典的憲法廣場,經營餐館的當地人拉法茲說,經歷了一場國家面臨破產的浩劫後,很多人清醒了,再也不覺得依靠福利補助是可以令自己終老的辦法。「其實沒有人是懶惰的,只是社會讓他們找到了可以懶惰的借口」。

無論是馬克龍,還是英國首相梅,都對削減不必要的福利態度堅定,想鼓勵更具商業性、競爭性的私人資本進入社會,令「懶人」不再懶,為歐洲經濟注入活力。但習慣享受的人顯然不願輕易讓步,而他們最具殺傷力的報復工具,就是手中的選票。

德國總理默克爾經常引用一句話:歐洲僅佔世界人口的7%,全球GDP的25%,但福利開支卻達到全球的一半。德國財長朔伊布勒也說過一句「名言」:一旦歐洲採用美國式的福利標準,我們將會發生一場革命,就算革命不在明天爆發,也會在非常近的某一天發生。高福利制度給歐洲帶來的尷尬可見一斑。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蹭熱點!特朗普借倫敦恐襲推銷「移民限令」
吳京疑舊傷複發拄拐出行帶妻兒度假老公力十足
周冬雨看秀偷瞄吳亦凡 可愛合影身高差激萌
美媒:中國「奢侈旅行風」成鑽石行業最新威脅
韓國國防工業發展舉步為艱 企業稱政府難辭其咎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