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部六年前的義大利電影,至今讓我回味無窮

這部六年前的義大利電影,至今讓我回味無窮

文 |盛昊陽

去年《年輕的教宗》憑藉新穎題材和導演的名頭小火一把,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之所以充滿爭議,不僅因為他是美國出身,也因為他剛剛47歲,太過年輕。

《年輕的教宗》

自16世紀以來,歷代教皇當選時的年齡普遍在60歲以上,但這並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在16世紀前,不單有本篤九世這樣12歲繼位的特例,40歲以前就掌握無上權柄的教宗絕不在少數,只是從利奧十世開始,教會決定禁止甄選過於年輕的教皇。

這位37歲繼位的利奧十世,正是為加速聖彼得大教堂建設而濫售大批贖罪券,引發路德宗教改革的「元兇」。雖然他宣布絕殺路德,最終只是導致西方教會解體,本已病入膏肓的羅馬教廷更加無力達成政教一統的目標,其權勢和威信也被大大削弱,之後的教廷不再需要年輕且野心勃勃的共主。

因此像2011年的義大利電影《教皇誕生》中描述的那樣,一群古稀之年的老者在西斯廷小教堂中不記名投票選舉教皇的場景,才符合如今世人的認知。

《教皇誕生》(2011)

片中這些來自各大洲的紅衣主教之間也有差異,像歐洲人數最多,大洋洲一共就只有三位,非洲則有年輕得多的樞機們,而共同點是,他們也許會因為沒有上賠率名單而不滿,但絕對沒有哪一個真的想擔當重任——和中世紀時,為爭奪教宗寶座不惜動用各種卑劣手段的競選者們是何等鮮明的對比。

禮拜堂內電燈壞掉,點蠟燭又會損害壁畫,有人因此在黑暗中摔倒,所幸沒有受傷,由此映射出所有參選者內心的「抓瞎」。亮燈後眾人開始寫下心中人選,一群理應不食人間煙火的主教如同學生考試一般,有人寫下名字又塗掉,有人還在偷看鄰座,並且一起在內心祈禱「不要選我」。

熱門人選在第二輪投票中紛紛落馬,獲得2/3以上票數的是慈眉善目,此前並不起眼的梅爾維爾主教,其餘人起立鼓掌,因卸下重擔露出真心笑容,只有新任教宗本人的表情複雜難懂。

飾演梅爾維爾的米歇爾·皮寇利時年86歲,按現實中保羅六世頒布的超過80歲以上的樞機不得進行投票的規定,他已經失去參選資格。

這位高齡主教不像是能夠面對教會改革中的諸多難題的勇者,反而像一位公投出的吉祥物——既然被選中,這就是上帝的意旨,他沒有勇氣果斷拒絕,梅爾維爾披上白色法袍和紅色肩衣,猶豫不決地坐到能俯瞰聖彼得廣場的窗戶後面。

資深紅衣主教欣喜宣布「Habemus Papam」(We have a pope!),在念出名字的前一刻,我們聽到一聲凄厲的慘叫,全場鴉雀無聲,鏡頭轉向捂臉慟哭的梅爾維爾,他倉皇跑開,留下廣場上等待消息的教徒和房間外一臉茫然的主教們。

經醫生檢查,新任教皇的身體完全健康,教廷無奈找來心理學專家為其診斷,但本片並不是大不列顛形象宣傳片《國王的演講》,由南尼·莫萊蒂親自飾演的心理醫生同他本人一樣是個無神論者,他雖然無心嘲諷天主教或梵蒂岡,也不曾抱有任何敬意——在不知道對方名字和個人經歷,不得詢問任何私人情況,談話還要被一百餘位主教圍觀的前提下,最優秀的心理學家也無能為力。

虔誠信徒與無神論者之間根本無法相互理解,莫萊蒂將紅衣主教描述成天真不知世情的群體,他們並不固執顢頇,也會苦中作樂,卻因身為信徒不得不受限於教義和規則,這種描述手法不含惡意。

他甚至為心理醫生與主教們製造出一些共同點,如果不能成功勸服教皇,沒有一個人能離開教堂,而心理醫生「所有人都說我是最好的」的心態與教皇「上帝究竟選中我哪一點」的彷徨也如此相似。

可是,他還是無法理解那些信徒們,上一秒他們還在一起為大洋洲隊的得分而歡欣鼓舞,下一秒那些主教們就作鳥獸散,全然不顧還在進行中的比賽。

心理醫生追問匆匆離去的主教們「不要走啊,我們還有半決賽和決賽啊」,只得到一句「我們沒有時間了」的回答,這種堅定不僅使戲中的心理醫生覺得困惑,也讓戲外的莫萊蒂感到大惑不解。導演抱著排球旁觀了這場會議,他的追問也到此為止,之後便沒有再出場的必要。

「理解危機」不止存在於影片中的信徒和無神論者之間,心理醫生談起同職業的前妻時,也對她沉迷於「關愛缺失症」的研究頗為不解——梅爾維爾與這位女心理醫生會面,談起少時想當一名演員的心愿,她果然迅速得出「你有關愛缺失症」的結論。

直到結局,觀眾也無法得知這位新任教皇究竟是因為精神衰弱、抑鬱症或者真的在童年缺乏關愛引發了不安,但這種不安從不是源於質疑上帝真實性的「信仰危機」,他不能理解的是,因何上帝要選擇並無力量和天賦的自己。

教廷發言人不能理解教皇因何逃跑,其他主教也不能理解他為何拒絕就任,梅爾維爾在公車上喃喃「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和試著去理解的機會,然而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教會似乎失去了理解的能力……」這必然是一種自言自語。

這部《教皇誕生》某種程度上而言成為了羅馬教廷的「啟示錄」,莫萊蒂神預言了第一位來自南美洲的教宗方濟各,本篤十六世也的確主動請辭,作為600年來第一人,他此前未與任何親信商量,教廷發言人也表示教皇的退位與疾病或抑鬱症無關。

在電影里,梅爾維爾的決定也與正視自我之類的勵志主題無關,否則,莫萊蒂不會予影片這樣一個眾人失語的尷尬結局。儘管本片的氣氛一直是調侃中不失歡樂,單從這個苦澀結局而言,實在不能稱作一部喜劇。

這與片中演員排練的契科夫的《海鷗》有著相似的命運,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類的名導都愛把這部劇作詮釋為悲劇,但契科夫堅稱它是「四幕喜劇」。

梅爾維爾與特里波列夫面對相同的窘境,心懷夢想卻沒有信心去抗爭,所以,特里波列夫因不被他人理解而選擇自殺,梅爾維爾也只能在眾人的疑懼中黯然退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猩球崛起3》是猿猴版的《現代啟示錄》
明年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提前揭曉!獲獎者來頭好大
這部電影可以是生田斗真的代表作了
看完《中國有嘻哈》的總決賽,我更關心薛之謙了
霉霉用這部3億人看過的「電影」,向全世界漂亮地復仇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