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源屢試不第之謎

魏源屢試不第之謎

魏源屢試不第之謎

文/徐少文

魏源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認真。九歲那年,去邵陽縣城應童子試,縣令出上聯:「杯中含太極」,面試他的才學。魏源靈機應答:「腹內孕乾坤」。一語雙關,抱負遠大,對仗也很工整。縣令大驚,讚譽魏源為「神童」。

此後,魏源15歲順利考中秀才,29歲考中舉人,而且文章寫得非常精彩,高中第二名,俗稱「南元」。據《清代朱卷集成》記載,各考官對魏源的試卷評價極高,副考官刑部左待郎韓文綺的批語是「陳言務去,清光大來」;副考官刑部左待郎恩銘的批語是「筆力清剛、精采煥發」;大主考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黃鉞的批語是「超心研煉、灝氣流行」。本房總批更是褒獎有加:「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其才識足以包涵群籍,其筆力足以扛舉千鈞;析理如繭絲牛毛,制局如銅牆鐵壁,非平日寢饋於古文大學不能臻此境也。」

可見,總批的評語非常之高。後來,主考官將魏源的試卷與總批進呈到皇帝那裡,道光帝欣然提筆,御批「嘉賞」二字。一個舉人能夠得到皇上的嘉獎是非常罕見,也是非常難得的。

按照清朝科舉制度的規定,讀書人首先要經過縣、府、院三重關卡,獲得秀才的稱號後,才能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通過省一級鄉試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參加禮部會試。會試過關後錄為貢士,再經過殿試,最後錄取為進士。進入仕途,可謂是名目繁多,重重關卡。

按照魏源的才學和知名度,參加會試考取進士,應當是囊中取物,不成問題的。那麼,魏源能否順利通過會試考中進士呢?

道光三年二月,魏源首次參加禮部會試。雖然他是上年度順天府鄉試的「南元」,有「試卷進呈,宣宗手批嘉賞」的佳績,據說當年會試的房考官也很想取魏源的試卷到清宣宗道光帝那兒去邀賞,但這一年會試掌管實權的考官是穆彰阿,由於魏源沒有去穆彰阿門下「拜碼頭」,結果落榜。

道光六年春,魏源滿懷豪情再次赴京參加禮部會試,同年參加會試的還有好友浙江舉人龔自珍。據《清史稿》記載:「會試落弟,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文中所提到的源就是魏源,龔鞏祚就是龔自珍。在《古學彙刊》中也提到這件事:「道光丙戌,武進劉申受禮部逢祿分校春闈,一浙江卷,一湖南卷,薦而不售,賦《兩生行》以哀之。龔,魏兩先生齊名,所由來也」。劉逢祿《兩生行》的詩是這樣評價魏源的:「更有無雙國土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尤精選理躒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他將魏源比作「無雙國土」,可見,對魏源的評價是相當之高。

既然魏源與龔自珍有如此高的才學,試卷又如此優秀,房考官也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卻為何沒有被錄取呢?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此後,魏源又先後三次參加禮部會試,但都沒有中榜。論名氣,此時的魏源已有相當高的知名度,早在1825年,魏源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邀,編撰了鴻篇巨著《皇朝經世文編》,開闢了經世致用的時代新風,名聲大噪,成為清道光時期一名引人矚目的新星;論才學,魏源詩文俱佳,其詩歌成就與當時的著名詩人龔自珍並駕齊驅,時有「龔魏齊名」之稱;論才幹,魏源受聘擔任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兩江總督陶澍的幕僚,先後參與、策划了漕運、鹽政改革,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雖說漕運、鹽政兩大改革名義上是由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和兩江總督陶澍領導的,但在具體的操作和改革理論的制訂,實際上自始自終都是由魏源完成。在此期間,魏源撰寫的《籌漕篇》、《復蔣中堂論南漕書》、《籌鹺篇》、《淮北票鹽志略》等文章,為漕運、鹽政改革作了堅實的理論準備和總結工作 ,充分體現了魏源卓越的才能。時人早有公論,清代著名學者張維屏稱:「魏默深、龔定庵皆奇才,然使之得位持權,其剛愎自任亦宋代王安石也」。那麼,像這樣一個滿腹經綸,堪稱一代碩儒的魏源,卻為何遲遲不能考中進士,以宰相之才卻不能得進士之名呢?這充分說明了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何等的黑暗,埋沒人才。

至於魏源為何屢試不第,歷史上一直是個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八股取士,束縛思想。

清朝的科考沿襲傳統的八股取士,八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應試者必須按四書五經的代聖賢立言,依格式填寫,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清朝取士,卻以科舉為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為主,於是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時也將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清朝科舉考試的內容陷入僵化,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道光三年,魏源參加禮部會試落榜後,座師湯金釗曾經告戒魏源,八股取士,歷朝定的規矩,科考答題必須合乎八股程式,以四書五經為宗旨,才能中榜。魏源卻不以為然,認為八股作文,僵化古板,束縛思想。科舉考試,不應套用八股,千篇一律,應該纖砭時弊,暢所欲言,這樣才能開啟言路,發現人才。否則,那怕是屢試不中,也不套用八股。魏源因此與湯金釗產生了分歧意見。結果,被座師湯金釗狠狠地克了一頓。

第二,科舉制度腐朽黑暗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以儒學為基礎的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也日益成為一種障礙。由於考試內容局限於儒家經義,考試方法注重死記硬背,科舉制日益流於形式,不但不能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文化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在科舉制度後期,它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泯滅了人們的個性,銷蝕了人們的創造力。考生不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也無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只能熟讀四書五經以應付科舉考試。科舉制下,「學而優則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造成了知識分子人格的扭曲。科舉制的價值取向首先是維護和強化封建專制制度,它體現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意志,其目的是通過把讀書、應考、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繫在一起,培養和選拔甘心俯首帖耳地服務於封建王權和政治統治的奴才。

當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利,提拔親信子弟,培植自己的黨羽,致使科考腐敗的現象極為普遍。在清道光時期,士人可以在考前請託社會名流將自己推薦給主考官。因此,士人鑽營、請託、逢迎拍馬、趨炎附勢、攀附權勢之風相當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所有這些,都使得科考作弊之風應時而生。

歷朝歷代的科舉考試,都有行賄舞弊的現象,清乾隆年間的科考行賄案曾經轟動朝野,雖然處罰了幾個考官,但此風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到了道光時期,科考行賄舞弊之風愈演愈烈。與魏源、魏自珍同科考試的一些紈絝子弟,雖然才學平庸,通過行賄手段卻考中了進士,而象魏源、龔自珍這樣具有真才實學的才子卻屢屢落榜。

第三,魏源性格清高孤傲,得罪了掌管大權的穆彰阿,是魏源屢試不第的重要原因。

穆彰阿,字子朴,號鶴航,滿州鑲藍旗人。嘉慶十年進士。歷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兵部尚書,史部尚書,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多次擔任會試的主、副考官,權傾內外,對上奉承迎合,固寵權位,對下結黨營私,排斥異已。他利用各種考試機會,招納門生,拉幫結派,形成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人稱「穆黨」。

據史科記載,道光二年,魏源考中舉人後,陶澍曾暗示魏源投贄穆彰阿門下,爭取通過會試考取進士,求得功名,但魏源沒有聽從。李抱—在《亂楮間雜憶》中記載:「默深先生應北闈獲錄,逐常居京師,陶文毅公深器之,為之游揚於朝,又欲其投贄穆彰阿以取巍科,先生不之從也。穆相時正宏獎風流,欲羅致先生,親訪之於寓次,先生慢不為禮,卒亦弗謁見,穆深銜之,遂坎坷終身」。

有一則民間故事,也驗證了這件事。有一次,穆彰阿出宮辦差,路過魏源住的地方,就下轎去見這位年輕舉人。碰巧魏源剛剛外出去了書店買書,房東就去書店找魏源。這時,魏源和好友龔自珍正在書店裡高談闊論,興緻很濃。聽說是穆彰阿來訪,根本不想見,就讓房東回去撒了謊,說魏源與龔自珍去了浙江仁和。第二天,正巧是陶澍的壽誕慶典,朝中官員和京城好友都紛紛前來祝壽。魏源是陶澍的得意門生,又是同鄉晚輩,自然也去了。坐在上席的穆彰阿看到魏源來了,心裡很不高興。心想,魏源這小子不識抬舉,昨日撒謊說去了浙江仁和,今日卻在這裡給陶澍祝壽,看來是有意迴避我,於是就暗暗記恨在心。席間,客人吟的吟詩,講的講故事,場面很熱鬧。

穆彰阿也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嘉慶二十五年,他和寶慶府吳知府去邵陽縣金潭巡視,那裡的鄉民都列隊前來歡迎。他看到金潭有一座七層寶塔,很壯觀,就順手指了指那座寶塔,說出了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方八面」,讓鄉民應答下聯。誰知哪些金潭的鄉民,一個個面面相覷,誰也對答不出下聯。等了半天,只見一位魏姓的族老伸出手掌,朝他搖了兩搖,令他大為失望。回到寶慶府,他就對吳知府說,你吹噓的那個金潭是什麼書禮之鄉?整個魏姓族人竟然一副對子都對不出來,光會搖搖手掌,看來是虛有其名。說完故事,穆彰阿得意地哈哈大笑。魏源一聽,講的是邵陽金潭,知道穆彰阿是有意在挖苦自己家鄉的魏姓族人,便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穆大人此言差矣,那搖晃手掌的意思是說: 手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這位魏姓族長其實早已對好了下聯,只是穆大人不明白而已」。話音剛落,全場一陣哄堂大笑,把穆彰阿羞得滿臉通紅。這個故事說明,魏源的確得罪了穆彰阿。因此,穆彰阿非常記恨,使魏源一生都很坎坷。

據史料記載,魏源曾經六次參加過禮部會試,分別是道光三年、道光六年、道光九年、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五年、道光二十四年。而道光三年會試,穆彰阿為副考官。本來,魏源在道光元年已考中順天府鄉試第二名舉人,並得到過皇上的褒獎,按理說,他此次會試是能夠被錄取的,但卻出人意料地落榜,有人說是穆彰阿從中作梗;道光六年會試,同考官劉逢祿極力推薦魏源卷未果,令人費解;道光九年會試,穆彰阿的同僚曹振鏞為正考官,魏源未中;道光十二年會試,穆彰阿為副考官,魏源又不中;道光十五年會試,穆彰阿為正考官,魏源仍不中。這個現象表明,魏源屢試不第,與穆彰阿有一定的關係。由此可見,李抱—所稱魏源科場受挫乃是穆彰阿作祟,並非臆測,而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一直到道光二十四年,魏源五十一歲的時候,才考中禮部會試第十九名,不料主考官以「磨勘稿草模糊」為由,即試卷文稿草率、字跡模糊罰停殿試一年。這使魏源本來已十分沮喪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層陰影。魏源以滿腔的悲憤寫下了《都中吟》,詩中以「書小楷,詩八韻,將相文武此中進」,嘲諷只要能寫上一筆秀麗的小楷,能胡謅幾首八韻詩,就可以當上文武將相,深刻揭露了清朝科舉制度的黑暗。道光二十五年春,五十二歲的魏源通過補行殿試,才被正式錄取為三甲九十三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

從魏源參加科舉考試的經歷,可謂是道路坎坷,歷盡了千辛萬苦和磨難。這本身就是八股取士制度不能錄用真才的有力證明。充分說明了封建科舉制度的黑暗、腐朽。龔自珍曾經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九州生氣持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表達了對科舉制度進行徹底改革的呼聲。

作者近照

徐少文,邵陽學院客座教授,魏源及湘西南研究基地研究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蒸生蚝及醬汁製作
有女朋友又怎樣?就算結了婚我一樣可以把他挖走!
我們女銀,行走江湖必須做到的10件事情!
在愛情面前,你有范冰冰的勇敢和智慧嗎?
李真: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