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警笛長鳴,莫忘國恥,回憶9.18事變始末,心中仍憤懣不已

警笛長鳴,莫忘國恥,回憶9.18事變始末,心中仍憤懣不已

距離1931年9月18日那個晦暗日子已經過去了86年,現在的中國國泰民安高速發展,特別是這個9月陽光格外的明媚,可是在86年前歷史上的今天,整個國家確實一片晦暗,這個文明古國在風雨飄搖中恰似一葉扁舟。

就在86年前的今天,日本的裝甲車開入了瀋陽,發動了震驚世界的「9.18事件」,這件事情的借口是「柳條湖事件」,這個位於瀋陽內城2.5公里處,在瀋陽站與文官屯之間的地方,日本以此為發動事變的借口原因有二:其一這裡地處較為偏僻便於行事;其次這裡距離東北軍北大營比較近,可以誣陷東北軍尋找借口。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只聽一聲巨響聲震長空,一段鐵軌被炸向高空,早已經做好準備全副武裝的日本關東軍,對瀋陽城外的東北軍北大營進行了猛烈的炮轟。當日23時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得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一份電報,在電報中指出中國士兵在瀋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破壞了鐵路,襲擊了日本守備隊,所以造成了兩軍之間的衝突。

接到電報之後的日軍駐旅順關東軍司令部司令官本庄繁、參謀長三宅光治、參謀石原莞爾等人緊急研究對策,最後達成了共識,他們一致認為當時是訴諸武力的「絕好時機」,本庄繁噹噹即下令按照預定計劃,迅速將日本關東軍的主力集中進攻瀋陽,從而達到先發制人,「懲罰」中國軍隊,然後順勢佔領東三省。

1931年9月19日凌晨1點30分至2點之間,本庄繁當立即電令關東軍駐遼陽第二師、駐公主嶺獨立守備隊第一、第五營等迅速開往瀋陽,並且對駐守此地的中國軍隊進行攻擊;駐長春步兵第三旅準備進攻長春;還向駐朝鮮日軍求援。最後本庄繁將他的命令及戰況正式報告給軍部。為了方面自己進行指揮,本庄繁率領關東軍司令部立即趕往瀋陽。

在9月18日那天夜裡,日本在瀋陽的駐軍只有獨立守備隊第二營與第二師的第二十九團,人數最多不過幾千人。在柳條湖事件之後,日軍連夜向瀋陽增兵,19日凌晨4時駐鐵嶺日軍達到瀋陽,5時駐紮海城和遼陽等地的第二師所屬部隊及師長多門二郎抵達瀋陽,19日6時30分佔領瀋陽城。

日軍第二師所屬部隊與獨立守備隊採取聯合行動,在佔領瀋陽之後向10公里外的東北軍東大營進攻,在那裡的東北軍與講武堂學院不戰而退。19日中午12時許,日軍佔領了這個僅次於北大營的東大營。

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一夜之間日本關東軍輕而易舉的佔領了瀋陽城,其中包括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遼寧省政府、兵工廠、飛機場以及一切重要軍政機關和東三省官銀號悉數被佔領,駐瀋陽城的軍警也全部被繳械。

據相關資料記載瀋陽兵工廠損失手槍6萬支,步槍15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萬餘發,炮彈10萬發,還有東三省航空處的300多駕飛機,金庫現金7000萬元。

1931年9月18日夜,關東軍對南滿鐵路展開了全面攻勢,19日日軍攻佔南滿、安奉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營口、田莊台、蓋平、復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本溪、撫順、溝邦子等地。隨即在19日凌晨4時對長春發動總攻,中國守備軍奮起抵抗,後來吉林守備軍署參謀長熙洽接到「毋須抵抗」的命令含恨撤退,22時長春陷落。

日本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攻佔東三省,這跟張學良與蔣介石兩人分不開關係。在9.18事變之前,少帥張學良就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衝突,以免事端。」同日,又電臧式毅、榮臻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參謀長榮臻命令北大營駐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其實早在1931年8月間,駐北大營東北軍第七旅就已經感到日軍要採取行動,為此師長王以哲專程奔赴北平請示少帥張學良,收到的指示是「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干,一切事先從外交解決;……遇事要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依然是不予以抵抗的政策。

9.18事變之奇恥大辱,為抵抗而拱手喪失河山,縱然有百般推辭,張學良與蔣介石難辭其咎,從這點上說兩人是民族罪人也不為過過,至今想來想,心中仍憤恨不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迷中迷 的精彩文章:

在抗日戰爭中克虜伯野炮大放異彩,成就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朱元璋手下悍將,只因有一陋習犯了兵家大忌,暴斃於行軍途中
滿清入關後找到一道朱棣的聖旨,方才明白大明為何這麼硬氣
他是三朝元老又是託孤重臣,最後被自己外甥抄家流放自縊而死
她是清朝最後一位公主,12歲出嫁,17歲守寡,慈禧對她恩寵無比

TAG:歷史迷中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