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片酬過高、收視造假,五部委對電視劇亂象開刀了

片酬過高、收視造假,五部委對電視劇亂象開刀了

從《甄嬛傳》、《琅琊榜》到《人民的名義》,這些年來,電視劇的發展可謂如日中天。每天追劇的島友們或許不知道,每年拍而不播的電視劇比播出的電視劇多多了,但電視劇的實際收視率,卻比公布的收視率低多了。但這只是電視劇行業的亂象之一。

針對這種種亂象,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全文包括加強電視劇創作規劃、加強電視劇劇本扶持等在內的共14條內容,涵蓋了電視劇行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電視劇行業的飛快發展,伴隨著哪些問題?這個通知的意義又在哪裡?

天價片酬、收視率造假這兩個被詬病已久的亂象是這次《通知》主要治理的兩個問題,也是牽制電視劇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這兩個問題有多嚴重?

一位資深經紀人曾透露,目前圈內演員片酬貧富懸殊巨大,一些一線演員片酬近億,而一般新人三個月的打包價僅15萬。「目前製片方往往把演員片酬的預算提高到了三分之二」。甚至,一些演員會相互攀比片酬,簽約時提前找人從片方那裡打聽搭檔的酬勞,然後坐地起價。

演員圈內有句行話:「要麼看戲,要麼看錢」,不少影視劇質量差,沒有內容優勢,一味依賴明星。很多電視台、視頻網站等根本不重視影視項目的劇本、製作和定位,只關註明星陣容,如果有某當紅明星參與的劇目,就提高購劇價格,這樣一來,片酬自然被提高。因此,天價片酬不僅擾亂了整個電視劇市場,還拉低了電視劇質量。

天價片酬最終需要支付,於是惡性循環打開了就收不下來。而作為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廣告交易的「通用貨幣」,收視率可直接影響電視劇的身價和排期、電視台的收益、廣告商的利潤,重要性非同小可。收視率造假就應運而生了。

廣東一家電視劇製作公司負責人曾舉例,一部50集的電視劇,賣給電視台是每集100萬元,在協議中會承諾平均收視率要超過1,收視率每低0.1就扣除單集購片費10萬元。而在實際播出時,該劇的平均收視率為0.95,按照條款,則被相應扣除每集5萬元,50集算下來250萬元片款就沒有了,「收視率的高低,直接與製片方的片款掛鉤」。

2016年12月4日,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在浙江衛視播出,當天收視率僅為0.184,在全國排名第20位,期間更是創下浙江衛視「50年來收視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檔。後該劇的導演披露,該劇在網路表現都非常好,收視率低迷這正是沒有購買收視率導致的。進一步暴露收視率造假對整個電視劇行業的重傷。

只有知名演員參與的大製作劇集和綜藝才會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只有收視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為下一部劇拉來更多資金,甚至,知名演員可以通過參股的方式,獲得實際是投資方身份的更大額度回報,這無疑是更為辛辣的諷刺。這也顯然並不符合經濟規律,過高的片酬只會繼續加劇影視領域的寡頭壟斷的現實,將已經淤堵不堪的文化工業生產鏈條推到更為絕望、荒唐的境地。

針對這兩個問題,本次《通知》有明文規定第三條規定: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行業組織出台電視劇成本配置比例指導意見,優化片酬分配機制。第五條中規定:規範電視劇收視調查和管理。堅決依法嚴厲打擊收視率造假行為,不得將收視率作為購片價格唯一依據,推動建立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

過剩

這兩個問題不是突然出現的。並且這也不是相關部門第一次發文整肅,但在這種行業樣態下,常常淪為一紙空文。為什麼呢?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認為,這需要解決嚴重產能過剩這個電視劇行業的首要問題。

他認為,目前電視劇行業的亂象是產能過剩自然帶來的惡性競爭:電視劇對知名演員、大資本投入的嚴重依賴,也使得大量小資本精心製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員進一步喪失了成名的機會,進而導致了作為文化工業關鍵要素的基礎,出現了結構性塌方。

產能過剩的一個具體表現是,每年拍攝的大量電視劇根本播不出來。2013年,共播出616部電視劇,其中首播新劇僅為266部,只佔黃金段播出總量的43%。這就意味著在這個格局下,大部分年份都會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的電視劇會被束之高閣,而且這種渠道格局所產生的結果還在進一步惡化。

產能過剩怎麼來的?要從2000年各大衛視紛紛「上星」說起。「上星」,即各大地區頻道通過衛星轉播的方式傳送,各大電視台拍攝或播放電視劇的覆蓋範圍,不再局限於一省一地,觀眾群體拓展到了全國。於是包括我國電視劇在內的各個領域就踏上了「野蠻生長」周期,早在2000年,我國電視劇的總量就超過了一萬集。

這個時期的中國電視劇具有典型的自由競爭性的階段特徵,從新世紀初開始,中國電視劇的自由競爭年代差不多一直延續到2012年,到了2012年中國電視劇的產量也開始見頂,達到了17000集,但我國現有廣電體系的衛視頻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

怎麼疏導過剩產能?怎麼減少資源浪費?成了解決電視劇行業亂象的關鍵。

破局

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電視劇行業的亂象,相關部門一直有所關注。

2015年,廣電總局試圖開始以「同一部電視劇在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的播出不得超過兩集」的「一劇兩星」政策,來為電視劇播放創造更多機會,調控產能過剩問題。

同時,電視劇市場內部也在進行調整,開拓新的空間。

網路劇就是如此產生。近年來,隨著《河神》《法醫秦明》《鬼吹燈》《餘罪》等大製作網劇頻頻進入大眾視野,並開始不斷獲得廣泛認可,我們可以切實地感受到,網劇不僅越來越熱,而且正日漸主流化。

2014年全網網路劇總流量123億,至2016年攀升至892億,三年流量翻三番。單部網劇播放的天花板也不斷被突破: 2014年,《屌絲男士》以9.8億播放量成為全年播放量最高的網劇;至2016年《老九門》更創造了114億播放量。2016年,各大視頻網站已備案的網劇多達4430部,共計16938集,同比增長60.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視頻付費用戶規模已達7500萬,良好的市場生態正在逐漸成形。網劇作為可以彌補傳統電視劇行業類型缺失的、極具生命力的新興力量,自然從一登上屏幕開始就受到廣泛關注和熱捧。

網劇和電視劇之間,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而是面臨著共同的時代結構。電視劇產能過剩,卻遠不能覆蓋多達幾億觀眾的廣闊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網劇的發展正當其時。

因此,在本次的《通知》中,「網劇」也成為一個關鍵詞。《通知》第六條中規定: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同一標準進行管理。對重點網路劇創作規劃實行備案管理,鼓勵優秀電視劇製作機構積極投入網路劇製作,未取得新聞出版廣電部門頒發許可證的影視劇一律不得上網播放。這既給了網劇發展以機會,又給予了管制。

走出去

一方面拓展國內播放渠道,另一方面要打開國際市場。於是這次《通知》還進一步確定了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方向,這一方向既是緩解產能過剩的措施,也對電視劇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電視劇出口額已佔到電視節目出口總額的60%以上。 「電視中國劇場」項目也於2014年10月啟動,目前已推廣至10多個國家,取得了很好效果。

「走出去」是疏導過剩產能的有效方法,也對中國電視劇質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但中國電視劇想要在繁榮發展的過程中實現進一步飛越,疏導產能固然是必要的,直面自由競爭所導致的兩級分化問題也刻不容緩。

孫佳山認為,如果不能在未來十年左右,在文化產業整體上揚的時期完成自身的結構調整,中國電視劇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勢必將會惡化為通貨緊縮,中國電視劇行業將在文化市場的一片欣欣繁榮中凋敝衰敗。這恐怕也是五部委出台指導意見的憂慮所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京瓷與日本筑波大學合作 涉足人工智慧醫療領域
禁售燃油車將明顯抑制汽油消費
kimi向爸爸發起棋藝挑戰 林志穎回應:我可是高手
第69屆艾美獎:《使女的故事》《大小謊言》成贏家
要挺薛之謙?王思聰發聲怒懟李雨桐閨蜜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