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施一公央視開講:科研如此之神妙;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施一公央視開講:科研如此之神妙;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來源 | CCTV1開講啦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9月9日,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獲得「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中國版諾獎」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各獲百萬美元!)。9月16日晚,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特別邀請施一公教授,分享他的成長曆程與選擇,以及他對卓越人才的期望與思考。

跳轉閱讀深刻!有機化學僧的一首打油詩,道盡苦樂,太有才了!

《開講啦》

經歷懵懂與迷茫,最終確定科研之路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記住了小學政治老師對他說的「你要為咱駐馬店人爭光」,他努力學習,最終成功保送到了清華大學。20歲時,父親的意外過世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從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學生,簡單地繼續著自己的學業,而是立志要改變這個社會,要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從清華大學到出國留學、博士畢業,他也曾有過迷茫和徘徊,考慮過轉行讀計算機、經管專業,甚至通過面試拿到了一家保險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的職位。在誘人的高薪面前,他發現做科研更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他說:「一旦進了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裡面,是如此之神妙。」於是,當時的施一公最終堅決選擇了科研之路,並認識到科研才是推動社會最強大的一股力量。施一公的人生選擇背後,有父母與家鄉人民的期許,有興趣之所至,更有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2008年,已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執教。很多人問過他為什麼,在演講中,施一公教授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自己回國最根本的原因是「想影響一批青年人,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他常常反思,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中難以產生拔尖的創新人才?為什麼極其優秀的中國學子到了國外,脫穎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發現,這些優秀的中國學生非常容易滿足。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樂,施一公認為,知足常樂用來對生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來對科研,對學術追求,知足常樂便是創新的大敵。

他希望當代的大學生們能夠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在滿足小我的同時,更要把社會放在心上,只有給社會帶來價值,才算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無法理解「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

施一公認為,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樑的地方。他說,來清華的70%~80%的高考第一名選擇就讀經管學院,這一點讓他很痛心。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不能培養卓越人才,而是當所有的父母,所有的精英學子,迫於就業壓力一窩蜂而上,都選擇金融的時候,就出了問題。夢想還沒開啟的時候就先想著掙錢,這樣的價值觀他說自己不是不理解,而是不能理解。在施一公教授看來,青年人應該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輕易地被周圍的價值觀牽引,尤其不要輕易地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所牽引。

現場有一位青年代表是今年的高考畢業生,即將步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當青年代表在現場主動與施一公教授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施一公非常高興能夠聽到學生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

施一公教授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勉勵當代青年學子,不輕易滿足,不追名逐利,以科研創新、造福社會為己任,成為對社會有擔當的下一代。

人物介紹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至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2008年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2015年8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

曾獲舍爾學者基金會頒發的舍爾學者獎(Searle Scholar)及雷拓愛倫基金會頒發的雷拓愛倫學者獎(Rita Allen Scholar),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0年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2010年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2014年「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2015-201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6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3年5月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2013年先後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化學加 的精彩文章:

當心你的化學試劑,科學家提醒試劑混淆誤導研究
可吞噬一切光線的暗黑物質誕生,它比黑夜還要黑100倍,好可怕!
香蕉和姜是「親戚」,你知道嗎?
色弱憑什麼不能報考化學專業?

TAG:化學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