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底是誰 在破壞孩子的閱讀習慣

到底是誰 在破壞孩子的閱讀習慣

人的大腦好比待墾的荒地,廣泛地、高品位地閱讀能夠使它成為沃土。只有在這樣的沃土上才可能長出參天的智慧之樹。

—— 蘇霍姆林斯基

1.中國悠久的閱讀傳統被現實打臉

中國有幾千年的讀書傳統,是一個有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宋代黃山谷說:「一如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而今,中國的高鐵越來越快,手機越做越好,房子越來越貴,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然而,國人的閱讀時間並沒有增長,中國孩子的閱讀量和國外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2016年中國童書博覽會聯合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及部分出版機構開展了城市兒童閱讀調查,《中國城市兒童閱讀調查報告》顯示,除教科書外,孩子平均的年讀書量主要在11~30本之間,日均閱讀時長主要集中在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

這份報告的調查範圍為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湖北和山西6個重點省市,調查對象為3歲至14歲兒童的家長,有效樣本只有2257份,如果加上更多的農村孩子,中國兒童的平均閱讀時間和閱讀量會更低。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本次調查執行樣本城市為52個,調查的有效樣本量為22415個,城鎮樣本17091個,農村樣本5324個。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34本。

據說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

有數據顯示,美國小學一年級學生平均讀書數量大約為47本,小學二年級學生的人均讀書數量則高達60本,三年級到四年級的同學平均每人一年大約讀40-50本書。

2.關於閱讀,其他國家做了什麼

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關於閱讀,其他國家都做了什麼呢?我在網上查到了以下資料。

美國非常重視母語教育,學生從進入K年級(幼兒園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天都必須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母語學習時間。我有一個同學定居美國,女兒非常喜歡讀書,常常需要媽媽提醒該讓眼睛休息休息了。她上小學一年級,每天20分鐘閱讀打卡,一年級就要精讀,寫有歸納有總結的讀書筆記。

加拿大的公共圖書館有大量關於如何指導孩子閱讀的書籍,每個小學圖書館配有至少一名閱讀指導老師。從幼兒園開始,每個孩子每星期都可以從圖書館借1-2 本書帶回家閱讀。一般加拿大的孩子,每周讀5-10 本書極為常見,孩子們二年級就差不多能趕上成年外國人學英語的進度。

英國政府從2005 年起,實行兒童閱讀培養計劃,每位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都能免費得到一書包圖書,希望以此使兒童養成閱讀習慣。

法國從2009年開始開展「初識讀書」活動,為每個新生兒家庭配備1套紀念冊和1本閱讀指南,並通過網站、明信片等形式為家長提供閱讀建議,同時對家長進行嬰兒閱讀專業培訓,以便讓兒童在0-3 歲就能熟悉書本。

阿根廷政府舉辦一年一度的少年兒童圖書展,以提倡「快樂閱讀」為主題,免費對該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開放,每年書展上,著名藝術家會到場為孩子們讀書、講故事。

芬蘭老師對於孩子最基本、最常見的要求,就是「 一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父母的期待,就是多陪孩子閱讀。

紐西蘭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之一就是: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精通閱讀的人。

匈牙利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

日本於2001年12月公布和實施了《兒童讀書活動推進法》,2005年7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文字、活動和文化振興法》,該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推進國語教育和讀書推廣,同時在該法中將讀書周的第一天——10月27日設立為「文字、活字文化日」。我有一個同學定居日本,大兒子正讀小學三年級,她說孩子愛玩也愛看書,學校圖書館可以借書,如果帶去書店或圖書館,可以呆一整天。

中國的做法有哪些?至少我是為了寫這篇文章才查到以下這些:2016年12月,我國發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按規划到2020年,全國所有省區市都應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協會,50%的地級市應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協會。

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將通過出台公共圖書館法促進全民閱讀提高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

以上數字也許有失準確,但無論如何,我們的閱讀量真的差很多。我們家陽陽就讀本地最好的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年會在寒暑假作業單上推薦閱讀書目,今年三年級,開始每月推薦一本閱讀書目,但學校並沒有嚴格要求執行,孩子讀不讀全看家長。即便按規定讀完所有推薦書目,那閱讀量也只有12本。

陽陽有一個堂弟,在農村上學,他們老師基本就沒有指定閱讀書目,孩子也不喜歡看書,他寧願去戶外瞎逛,也沒有辦法坐下來安靜讀書。

3.誰是影響孩子閱讀習慣第一人

我出生在一個很偏僻的農村,經濟落後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大概90年前後,我們村才通電,也沒有電視看,平時穿衣服都穿姐姐穿不下的。

即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爸爸每次外出都會買書給我們,小時候看的除了連環畫,大概就是《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薛仁貴徵西》、《隋唐英雄傳》之類的書最多,還有就是老爸的一些中草藥的書、易經的書,我都記不得了。

但是有一個畫面在我腦海印象特別深刻,下雨的日子,老爸老媽沒法下地幹活,就坐在屋子裡,捧一本書看,老媽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她一邊看書一邊念出聲音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爸爸「這什麼字」,爸爸雖然也只讀到小學畢業,但是爸爸自學識字多,算得上村裡的文化人。而我和妹妹,也曾經為了搶一本書看,從廚房搶到後面的屋子,又從後面的屋子搶到前面,我們打了起來,她畢竟比我小,打不過我,就哭了。

如果說要在看電視,玩手機,看書中選一樣的話,我肯定選看書。為什麼愛看書,大概就是因為從小有書看,從小有人陪著看書吧。所以影響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人,不是別人,是父母。

調查顯示,在閱讀影響上,父母、老師、同伴是對孩子閱讀習慣養成最重要的三類人,其中父母以34.8%居於首位。

陽陽是個特別愛看書的小孩,一個人的時候就是抱一本書看,上廁所的時候帶著書,吃飯的時候帶著書,上學放學路上在車上看書,洗澡的時候還把書帶到浴缸里,有時候書太好看就一邊走路一邊看書……他班裡有一個同學書超級多,陽說,如果那個書多的同學借書給他看,那他一整天都可以不出去玩。

為什麼這麼愛看書,大概是因為我小時候給他讀書多,給他買的書也多,我自己雖然看得不多,但我每個房間都有書放著,也常常一邊看書一邊做筆記。我曾經帶著他去練車,休息的時候,我就坐在場邊看書,這些他都看在眼裡,讓他覺得,讀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有家長抱怨,我們家小孩一點也不喜歡看書。不是孩子不喜歡看,而是父母沒有幫助他養成看書的習慣。

4.是誰 在破壞孩子的閱讀習慣?

很多時候,孩子自己養成了閱讀習慣,卻偏偏被父母給破壞了。下面是我在書店看到和聽到的:

(1)父母對正在看書(湯素蘭的書)的小孩說:走吧,我們明天再來看。小孩提出買一本書,媽媽說,下次去別的書店挑,因為別的書店還有卡沒用完。(別的書店的卡還可以買別的書不是嗎?)

(2)媽媽對正坐在地上看書的小孩說:沒什麼好看的書就走吧。(孩子不正在看著嗎?何來沒有好看的書?)

(3)一位奶奶對正在看書的小孩說:下去吧。小孩不理也不動,奶奶說:那我下去了,你別太長時間。小孩頭也不抬,嘴裡應付道「哦,哦」,然後他很久沒有下去。過了一會,媽媽上來找他,很不耐煩得說:我走了。(孩子喜歡讀書,應該感到幸福啊)

(4)小孩還在看書,爸爸過來說:我們回去吧。(我們總是那麼匆忙,卻不知道忙了什麼)

(5)媽媽對看書的孩子說,看完這本就走吧。小孩繼續埋頭看書,媽媽繼續說:一會帶你去吃……,你要好好吃飯。然後小孩放下書,說「我等不及了。」(呃,精神食糧不是比物質食糧更重要嗎?)

(6)媽媽對看書的小孩說:回家吧,老師要求看《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第二天還可以重播好嗎?而且孩子不見得就愛看第一課)

(7)爸爸在玩手機,孩子跑過去說要買書,爸爸說:「兩本啊?」孩子說:「對的,19元,89元。」爸爸討價還價:「太貴了,買一本,家裡書都看不完。」小孩不情願但也沒再說話,又過了一會,爸爸還是同意給他買兩本,並且叮囑他把家裡的書好好看。(嫌書貴,大概是菜場去得太少了吧?也許小孩對家裡的書沒那麼感興趣吧,不過最後買了兩本我還挺為他開心的)

(8)書店裡,不時有小孩大聲叫「奶奶,奶奶,我在兒童區。」,或者有小孩和媽媽在隔著書架玩捉迷藏的遊戲。地上書堆了一地,我聽到服務員在抱怨,很多家長和小孩看書之後不放回原處,甚至有家長還對她提出的要求進行了不屑的反駁。(我們真的還不夠尊重書)

有太多父母,自己不讀書,每天刷手機,卻要求孩子學習好,批評孩子不好好讀書,我替孩子問一句,憑什麼?

當然我也看到,在如此嘈雜的環境下,有一個年輕的媽媽陪著孩子一起讀書,當她提議回去後,大女兒不同意,說再看一會。這時候姐姐就給妹妹讀書,媽媽在旁邊看著手機,時不時跟他們討論一兩個比較有趣的題目,那一幕,我覺得好美。

5.閱讀 帶給我們什麼

閱讀,到底有什麼好處,其實我並不知道。我雖然愛書,但其實是一個讀書不多,讀過就忘的人。

朱永新先生這樣說過: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我們家是所有親戚中最窮的,但卻是所有親戚中家裡藏書最多的,所以,我們三姐妹是村裡讀書成績最好的,也是所有表親中讀書最好的,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坐在電腦前寫這些,而不是在麻將桌前打麻將或刷著無聊的電視劇,這大概算得上讀書的好處吧。

有一年,爸爸去縣城打工,給媽媽的來信中,他說「我認識了一位姓爐的新朋友」,其實就是說天冷了,他買了個爐子。只有讀書人,才會如此說話吧。讀信的時候,覺得爸爸好文雅,和爸爸的通信有很多,不知道為什麼,我記得的卻只有這一句,這一句影響了我一生。雖然從小到大,物質上從不富足,但是在精神上,從未覺得自己比別人少了什麼,這就是閱讀帶來的滿足。

閱讀,讓我認識這個世界,讓我排解消極情緒,讓我不覺孤單,讓我保持對生活的美好期待與嚮往,這大概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桑格娜隨筆 的精彩文章:

TAG:桑格娜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