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品讀安塞|鄉村往事

品讀安塞|鄉村往事

或許是出於對鄉土的眷戀,我對鄉土上的事情非常關注。我在探究一種歷史。我總是覺得,在這起伏的山野溝壑之間,有一種悠遠的往事如雲一樣漂渺不定。它在訴說著這塊土地的神奇,以及人與土地的複雜關係。我想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鄉村,遠去的鄉村。

咸豐年間,榆林米家溝的米氏家族,由於家族龐大,人口太多,有一部分人家遷到了一個叫硬地梁的村子。米家溝在什麼地方,我沒有調查過,前不久在《綏德縣誌》里看到,綏德田莊有一個叫米家溝的村莊,居住著米氏,我想或許就是這個村莊也完全有可能。硬地梁是怎樣的一個村子,我至今都未去過,但聽老人們講這裡土地瘠薄,多沙,缺水。到了光緒年間,發生了一次大年謹,好多人難以生存下去了,這時就引發了一次很大的逃荒。有弟兄倆個,從硬地梁逃荒起身,一路走到了橫山縣石窯溝王鐵家墕村。老大對老二說,你先住在這裡,我繼續往南走;如果南面的地皮好,我來接你。這樣,老二住在了橫山縣王鐵家墕村,老大沿無定河,延河南下,到了安塞縣坪橋一個叫春家灣的村子住了下來。

這大約是1890年的事,距今已120餘年。逃荒的時侯,老大背著他剛出生的兒子。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父親的爺爺,1943年去世時53歲,由此推算,當在光緒16年。

那個時期,正是陝北地面上旱災頻發,匪盜四起,飢人相食的時期。據《橫山縣誌》、《靖邊縣誌》和《安塞縣誌》記載,光緒年間,陝北有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旱災,導致飢人相食,十室九空。而榆林地面由於多沙,缺水,旱情更甚。三次旱災,分別是光緒三年、光緒十年和光緒十八年。光緒十八年(1892)旱情甚為嚴重,及至五月,未見苗莖。安塞地面,人煙稀少,土地荒荒,一遇雨水,莊稼極易豐收。榆林大量的逃荒人口,都在安塞、甘泉、志丹一帶落腳。我母親的祖輩也是榆林逃荒到安塞的。我母親的爺爺,在大饑荒的年代,他們的父親貧病交加去世了,也是弟兄倆個,一路討飯,到了安塞王家灣高龍山村,給當地的一戶人家當長工。後來,這戶人家覺得這個長工忠厚老實,有苦力,就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長工,並指了一塊土地給女兒女婿。新的土地上挖了窯洞,播種了穀子、玉米,升起了炊煙。這就是村莊的起源。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問父親,他記憶中的鄉村是什麼樣子,或者說,他祖輩所生活的鄉村,是什麼樣子。然而,當我聽完父親的敘述,我突然發現我提的問題是非常幼稚和單純的。我眼前浮現的,是一百多年前,那個炎熱的夏季,抑或是黎明的薄霧中,衣衫襤褸的饑民,面臨著飢餓、瘟疫與盜賊的巨大威脅,一路逃命的艱難情景。

我爺爺的爺爺,逃荒到了安塞後,先是在坪橋的春家灣住了一年;接著,又在坪橋的吳家灣、高梁灣、棗樹灣住了一段時間,最後在坪橋趙家灣安家。棗樹灣與趙家灣隔著一座山樑。兩個村莊座落在很高的山樑上。棗樹灣村以前是百餘戶人家的村子,吃水要趕著毛驢到山腳下的山溝里馱水,現在卻沒有了人煙,成了廢村。

作者簡介:米宏清,生於1974年3月,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先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100餘篇(首)。小說《山溝拐窪》1992年獲華夏青少年寫作大賽二等獎並應邀參加人民大會堂舉辦頒獎大會。著有詩集《山野的風》,散文集《山那邊的故鄉》,編著出版有《安塞民歌》《安塞文物》《文化安塞》《高金愛剪紙》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李蓮英墓被開發,其中不僅有慈禧的寶貝,還有光緒的東西
光緒皇帝死亡之謎 死前慈禧曾送他一碗毒奶!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