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秋人未圓——獻給第86個「九一八」紀念日

中秋人未圓——獻給第86個「九一八」紀念日

八十六年前的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七。善良的中國人正在等待著8天之後的團圓之夜。就在節慶氣氛漸濃的時候,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一個民族長達十四年的國難由此開始,一個民族長達十四年的奮起和抗爭由此展開。

八十六年後的9月18日,亦是中秋前夕。夜空里那輪圓月,不知是否還記著半個世紀前那戰爭硝煙中的離合悲歡?

月祭

1932年9月16日,平頂山的村民們過完中秋節的第二天,家園從此不復存在。

一天前,東北村莊平頂山還處在節日的氣氛中。夜晚,難得的一頓飽餐後,一家4口樂融融安然入眠,11歲的楊寶山卻被外面「殺啊、殺啊」的聲音吵醒了。第二天聽說,原來是「大刀會」——一支活躍在撫順地區的抗日武裝,放火燒了日本人開的商店。

人們拍手稱快,卻沒有意識到,一場瘋狂的報復正在襲來。

9月16日上午,全副武裝的日本兵進了村,通知說「要給你們照相」。

午後一點多鐘,全村三千人幾乎都被趕進了屠殺場。看到一個「用黑布蒙著的」「帶腿」的東西,楊寶山好奇地問母親:「那就是照相機嗎?」

突然,「帶腿的東西」上蓋著的黑布揭開了,一個日本軍官一擺手,幾架機槍同時掃射,哭喊著的人群頓時亂成一團。槍響了很久,母親一直把楊寶山緊緊地壓在身下。

母親的身體,為孩子擋住了子彈。母親死了,父親和弟弟也死了,無憂的童年戛然而止。1932年中秋,成為楊寶山一生中最後的團圓夜。

陰謀和血腥,是侵華日軍製造的無數次大屠殺、大轟炸、「細菌戰」「化學戰」的共同主題。從「九一八」那天起,無辜的中國人一批批倒在腳下鮮血未涼的土地上。

「九一八」事變,抗戰中國恥辱的開端,災難的開端,覺醒的開端。

那天正好是東北軍發餉的日子。晚上10點多,駐守北大營的士兵陳廣忠被一聲爆炸聲驚醒——日軍炸毀鐵路的地方離北大營僅一里地左右。不多一會兒,機槍、步槍響了起來,槍聲越來越近。日本人打進來了。

「打!」97歲的陳廣忠在響亮地說出這個字時,同當年一樣,恨得牙癢。

策劃事變的,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瀋陽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等日本少壯派軍官。日本投降後,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被遠東國際法庭判處絞刑。

這或許是「九一八」的最後尾聲。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伸張正義、洗刷恥辱和懲處罪惡的結局,又怎能祭奠那2100萬死難者和無數個破亡之家!

月念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延安的幼兒園裡,5歲的左太北和小朋友們一起載歌載舞。

太北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烈士」,雖然她並不明白這個詞的具體含義。

太北只是奇怪,大家都熱熱鬧鬧的時候,那個叫做「爸爸」的人怎麼不在。

此時,太北遠在湖南的奶奶,也正盼著兒子回家,盼得望眼欲穿。

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在家中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兒子。自從19歲離家求學後,整整18年,再也沒有回過家。

但左權回不來了,他犧牲在1942年5月的一次突圍作戰中。

從抗戰勝利盼到解放戰爭勝利,老母親盼來了奉命前來探望她的解放軍軍官。在得知兒子殉國消息兩個月後,這位早年喪夫、一度討飯為生的堅強母親與世長辭。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曾經退縮過的中國軍人拿起武器奮然抵抗。

「七七事變」後的第22天,

國民黨29軍副軍長佟麟閣殉國於北京南苑。

回憶起將軍之死,80歲的佟兵哭得像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孩子。

那年他12歲,母親說,千萬不能讓爺爺奶奶知道父親的死訊。

佟夫人常常以佟麟閣的名義寫信回家,然後念給二老聽。老人時而嗔怪說,再忙,也該回來看看我們啊。 抗戰終於勝利了。此時,在北京柏林寺的花池子里,將軍的遺骸躺在原本為佟父準備的棺木里,以「王思源」的化名,已藏了整整八年。

老人問:「捷三(佟麟閣的小名)怎麼還不回來?」

佟夫人回答說:「還在南方打仗呢。」 老人心如明鏡。從此再也不問,直至去世。

抗戰中為國捐軀的一百多萬軍人,有著相似的命運: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毅然走上戰場;歡慶勝利的那一天,他們卻沒有歸來。

親人的思念,從此無處投遞。

月思

周青出生在日本佔領時期的台灣。但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祖先在「那邊」,因為日本人經常稱他們為「清國奴」。這句被周青視作「靈魂當中最痛苦的一句話」同時也提醒著他,我是中國人。

組織罷工和創作反戰歌曲,是周青的抗日武器。讓人驚奇的是,這位在「禁止中文」環境中長大的台灣人,後來成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說,我寫文章是自學的,熱愛祖國就是一種力量。

另一位台灣少年黃莘則走上了前線。1936年,因不堪忍受「亡國奴」的生活,全家逃回福建。4年後,年僅12歲的黃莘隨父親奔赴浙江金華,加入抗日救亡的台灣少年團。

黃莘有副好嗓子,是團里的文藝骨幹。從浙江、福建沿海到皖南地區,孩子們慰問英勇殺敵的前線將士,像大人一樣對日軍喊話,揭露日本在台灣施行的殖民統治,向人們宣傳「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2年4月,日寇攻陷金華,少年團隨台灣義勇隊向閩西龍岩撤退。部隊為了照顧他們,每人發雙鞋,但孩子們捨不得穿,結果把腳磨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有時一天行軍幾十里,日軍的飛機就在頭上盤旋。不管多麼矮小的孩子,行軍時都得自己背著行李,遇到下雨,就喝上一碗薑湯驅寒。

「台灣的希望在我們身上。」抱著這樣的信念,少年團的孩子們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從1895年的《馬關條約》開始,台灣被日本侵佔了整整50年,傷亡人數達65萬,佔台灣光復時人口的11%。在這個中國抗日時間最長的寶島,台灣與祖國並肩而戰。

記憶卻從未褪色、歷史仍有迴響,不忘對歷史的記憶,才能更好地捍衛正義。八十六年了,一代代的人老去,一代代的人成長,但我們從來不敢忘記八十六年前的今天。

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 本文事例來自新華社新聞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連華圖 的精彩文章:

想了又想,看了又看,思念化作一條線
獨家秘籍,一冊在手,特崗我有
考公務員和找對象哪個重要?

TAG:大連華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