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

【20170918】

從事一個行業久了,每天都會有人加微信,很多是學生推薦給親朋加的,需要諮詢或者想上課,不少人就是這樣結緣的,我不知道他們,但在找到我之前,他們已經知道我。昨天找我的新朋友里,有兩位是需要處理青春期少年問題的,一位拒絕了,因為只是普通的青春期問題,而青少年個案我一向是比較少接的,忙不過來,也因不是我最擅長的;另一位我同意如果有需要可以加急排面詢,因為情況比較嚴重,面對親人離世產生嚴重的心理、行為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

我們國家一向比較缺乏完整的生命教育,所以很多人對生知道較多,對死亡卻很避諱,但死亡卻是人一生中不可逃避的事件和話題,不論是自己終點要面對的還是生活中面對親人的離世。如果這一版塊的教育是空白,一旦接觸到則有可能誘發心理問題,導致創傷後遺症。比如原來的錯誤認知被事實顛覆(原來以為人不會死,或認為人要很老才死,但事實未必是這樣),內心產生極大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突然死去、身邊的至親會突然離世或總有一天離開自己等;另一層打擊則有可能是與逝者感情甚深,逝者的離開使在生的人情感一下子嚴重失重,萬念俱灰想追隨進行自殘或喪失生的動力——恐懼和極度的悲傷,以及人終將死亡的生命真相刺激帶來蕭條感(產生既然人總是要死,早死晚死有什麼區別?活著有什麼意思等想法),都有可能使人在至親離世後產生一些心理變化和行為反應。

佛教的理念中,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佔了四苦,生的苦不必細述(反正我們都已經生了),活著一天天面對衰老、人會生病、最終我們都逃不了死亡的結局,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生命課題。可惜目前國人多數缺乏信仰,卻極迷信,追求吉利、迷信報應,樂於談生,卻恐於論死。大人從不與孩子提死亡相關的字眼,孩子好奇問起會被大人批評,哪怕涉及相關的字眼也會被要求「刷新」一下,因為忌諱,也因為祝願;親人長輩與孩子談起壽命,總會說孩子會平安健康、長命百歲。事實被掩蓋,在欺瞞中長大的我們,天真的認為死亡是很遙遠的事,很多人認為死亡的字眼是不吉利的、不能提,人是能夠活到很老才死的——在這種自欺的思維中,很多人不懂、無力珍惜當下,還有拖延症(反正離90歲還有很多時間,來得及做很多事),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意外時大受打擊。

如果我們冷靜、認真地想想,就會知道死亡是不分老幼的,並非所有人都是活到白髮蒼蒼才會面對死亡,既是人生無常才是真相,逃避又怎麼會是通往幸福的路?及時地進行如法的死亡教育,既能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生命,也能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人和活著的時光,避免人生留下很多遺憾,或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事件時不至於措手不及。

去年為廣州的一個機關單位上過一堂危機干預課程,因為同事突發心梗離世,很多人難以接受,整個單位籠罩在悲傷和恐懼中,需要進行干預,談談死亡,談談如何面對死亡。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和少年人?

朋友前不久面對了母親的逝世事件,事隔一個月後相聚,談及事件雖仍悲傷難禁,但也看得出她已放下前行,我們都是佛弟子,這便是信仰的力量,我們知道死亡只是一生功課的完成,愛從來不離不棄,而真正的愛是可以懷念,但要放手,讓逝去的親人前行。席間她問我,在送別她母親最後的時段里,她的孩子都全程陪同,這樣是否有問題?我說要看孩子的反應和父母的引導,如果孩子沒有因之害怕、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父母又能引導孩子正確看待事件,那麼這是很好的一次死亡教育。她說沒有,孩子整個過程沒有害怕,只是很好奇地問了很多問題,而她逐一解答了,我說那便沒有問題。

如果有些事情終歸沒辦法逃避,那麼直視,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質量,不知死焉知生?

秋心: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心靈成長導師

新浪微博:@心理師秋心

閱讀文章請掃以下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師秋心 的精彩文章:

TAG:心理師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