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 1950 年代到現在,美國圖書里出現髒話的頻率變高了

從 1950 年代到現在,美國圖書里出現髒話的頻率變高了

GIF/1.3M

過去幾十年來,圖書裡面的語言、用詞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什麼?來自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Twenge 等三位研究者這次重點研究了從 1950 年到 2008 年,圖書的文字內容里出現髒話的頻率有什麼變化。

選擇哪些詞語作為「髒話」來計算頻率?研究者覺得被選中的詞語首先需要滿足「在文明社會裡被認為是不可說的」「不合乎禮儀」這樣的條件,並且為了防止造成偏差,加了兩個限制條件:因為這是一個跨年代的研究,不能選那種只在某個特定年代出現或者流行的詞;詞語列表不包括和「殺戮」「仇恨」之類詞語有關係的反社會傾向說法。最終他們選擇的檢索對象是 1972 年喜劇演員 George Carlin 在一場表演中諷刺的 7 個 「不準在電視上說的詞」 (這 7 個詞被這麼大搖大擺地說出來,在當時引起了爭議,並使得 Carlin 被判處有罪,因此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有標誌性意義的了)。

GIF/718K

在圖書的選擇上,研究者選取了 Google books 資料庫裡面美國出版的英文書。 這個資料庫對 1900 年後的圖書有系統的收錄,在這裡研究者選擇的是二戰後 1950 年代開始的圖書。

他們主要分析了 7 個髒話詞語在書里出現的頻率和圖書出版的年份是否相關。從分析結果看,這 7 個詞的使用頻率大部分有顯著的線性增長,平均下來, 在 2005-2008 年這個時間段里,比 1950 年代早期相應時間段的出現頻率高了 28 倍。其中,「motherfucker」一詞使用頻率多了 678 倍, 「fuck」多了168倍 ,「shit」一詞多了 69 倍,增幅最小的詞也多了 4 倍。

GIF/180K

髒話可能被認為是粗魯、不講禮貌的,不過借這個調查,研究者們主要想要驗證和說明的觀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社會文化變得更加個體化。比起社會規範,人們越來越重視個體自由。儘管政府在努力減少電視之類大眾傳媒上的「不合適」語言,但在表達相對自由的圖書中,這種語言的使用還是有大幅度增長。

髒話的使用和個人主義有什麼關係?研究者解釋說,說髒話被認為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特別是憤怒的情感。在自由的環境中,對於表達的禁忌變少。而且人們對自我的價值和感受越重視,就越傾向於將這種情緒表達出來。由於美國文化中鼓勵自我表達和個人主義的文化潮流在興起,美國社會對於髒話這樣的禁忌詞語更能接受了。

1950 年代剛好距離《在路上》作者凱魯亞克在 1948 年提出「垮掉的一代」這個說法不久,在接下來的文學運動中,美國作家傾向於反對主流價值觀以及對自我的探索。不過在 1950 年代發布的「垮掉的一代」文學三部代表作其中的兩部(金斯堡的《嚎叫》和博羅斯的《裸體午餐》) 在當時的環境下都因為題材和語言風格的原因被指控為「淫穢作品」。 之後的十年中,又有了類似的案件和判決,關於「淫穢作品」的禁令被先後廢除。 這些作品逐漸被接受,並影響到之後的文學創作。

此外,研究者還考察了書中髒話使用和社會犯罪率之間的關係,雖然二者是正相關的,但髒話出現頻率還是和年代本身推進的關係要更大一些,這樣就更能夠被歸結為文化因素。

除此之外,Twenge 他們還援引了此前的其他研究,從兒童取名、自我認知、 歌詞, 甚至語言文字使用中單數第一人稱和複數第二人稱詞語變多的現象,都驗證了個人主義趨勢的增強。

你可以在這裡閱讀這個研究報告的全文。

題圖:giph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蘋果要屏蔽瀏覽器 Cookie,為什麼廣告業急眼了?
詩人上網,17 年前「七天七夜」論戰背後,是怎樣一個江湖?
《猩球崛起 3》首周末 4 億元是好還是不好?
我們和說唱歌手 Lu1 聊了聊,他覺得說唱不一定是躁和消費化的音樂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