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有嘻哈,嘻哈背後的潮流推手們有「無性別主義」

中國有嘻哈,嘻哈背後的潮流推手們有「無性別主義」

文化的迭代總有一些標誌性的事件,比如去年還走俏的papi醬開始耍「嘻哈」蹭熱點,保溫杯成了80後們中年危機的代名詞,00後CEO眼中的70後已經是老一輩企業家.....

不可否認,其中摻雜著不少的炒作因素,可在互聯網時代,後生們無疑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當你還在用不屑和不關心來捍衛所謂精英文化的時候,「小屁孩們」已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畢竟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潮流文化的滲透,恐怕被低估了

較為典型的就是papi醬,曾是2015年的現象級事件,2016年上半年的熱門話題,可經歷了魔幻般迅速的上升期後,外界開始對papi式的內容失去新鮮感。但《papi有嘻哈》卻在微博上獲得了3200萬的播放量、14萬的轉發以及30餘萬的點贊……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功於《中國有嘻哈》。

很多人對潮流文化的感知,起始於《中國有嘻哈》的熱播,甚至說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但在那些潮流推手的眼中,卻是另一個商業世界。

在《中國有嘻哈》中頻繁植入的Gucci、Supreme等潮牌開始被一些人關注,原來這裡不只有Freestyle、diss、臟辮等地下文化,還有著濃郁的商業氣息,預計潮流文化的消費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元。在有貨發布的《國民潮流消費報告》中,預測在未來3-5年內,僅中國服飾類潮流消費市場就將達到數千億級規模。且消費主力軍是90後與95後,以及正在迅速成長的00後。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潮流消費的主陣營並未局限在線下的潮牌店,即便很多人對潮流文化缺少明顯的感知,已然成為潮牌的固定消費者之一。以旗下擁有諸多潮牌的香港知名服裝品牌I.T為例,2008年-2016年的八年內, 在大陸地區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45%,儘管近兩年的增速有所下滑,仍然保持著約15%的增長水平。

不管是潮流文化還是潮牌,都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和範圍,但是從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來看,潮流文化的元素已日漸高漲。

一方面,潮牌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人,不管是定價策略還是營銷策略,都在努力迎合年輕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比如帶有極強的個人主義素材,與年輕人形成了品牌和理念上的認同感,余文樂的MADNESS、五月天阿信STAYREAL、羅志祥的STAGE 等無不是如此;

另一方面,潮流文化習慣於和街頭文化結合,畢竟潮流的誕生與散布,從來都源於與高級時裝無關的街頭文化。亞文化形態下的年輕人有著自己的圈子,無論是滑板、死飛、地下音樂,還是街舞和塗鴉,背後其實還是「做自己」。

在長達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不變的鐵律是:先孕育出了文化,而後才誕生了商業。《中國有嘻哈》不過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或者說輕輕地揭開了潮流商業的神秘面紗。但商業活動卻是揭示一種文化成熟與否的標誌,在5000億的市場面前,我們對潮流文化的認知仍然是冰山一角。

潮流的另一面,被忽略的「無性別主義」

文化是趨勢上的,現象是意識上的,能夠詮釋潮流的往往是年輕人的行為表現。《中國有嘻哈》敲開了街頭文化的大門,從潮牌等商業上的擴張來看,另一個隱形的群體現象也開始浮出水面,即「無性別主義」。

比潮流文化更受關注的是時尚圈,而時尚的引領者們最擅長的就是「變戲法」。八九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喇叭褲,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眾人嫌棄的Low貨,而今的喇叭褲捲土重來,並美其名曰「闊腿褲」。與此同時,當初的「中性風」也換了一身馬甲歸來,在潮流用語中稱之為「無性別主義」。

這一次,「無性別主義」的忠實擁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時尚人群,而是影響著潮流走向的年輕人。在有貨《國民潮流消費報告》給出的數據中,購買過男款潮品的女性用戶佔比已經高達88%,2017年購買潮牌配飾的男性用戶業已接近女性的一半。穿著與肌體天生攜帶染色體的關聯越來越弱,女性潮流用戶在追求「美」之外更加強調自我個性的解放,男性也開始關注「細節之美,無性別觀念的滲透遠遠超出了外界的認知。

「You』ve got your mother in a whirl, she's not sure if you're a boy or a girl」,David Bowie 在《Rebel, Rebel》 的歌詞中闡述了這種性別規範的轉變,而外界的態度也更加包容。鮮明的對比是,十年前李宇春的走紅之路並不順暢,可今天的小鮮肉身上隨處可以看到「中性色彩」,95後和00後的粉絲們對愛豆的這一行為,表現出來的不是質疑和思考,而是瘋狂的追捧。

就深層次的原因來看,亞文化一直處於主流文化的邊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將這種亞文化演繹成為街頭文化,說唱、塗鴉、街舞等等形式。這一代的年輕人顯然更傾向於用服裝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互聯網為年輕人爭取了話語權和陣地,自由意識的覺醒也逐漸從思想、行為延伸到穿著打扮上,多元的無性別輪廓成為年輕消費者發現自己的途徑。

或許這也是男女對於潮流認知差異的結果使然,51%的男生認為限量款潮鞋「最能讓人興奮」,其次是帽子(22%)、項鏈(12%)等;而超5成女生認為聯名款衛衣是潮人必備單品,然後是工裝(18%)、聯名鞋(14%)等。然而男性是潮牌興起的主要推動者,在潮牌的商品品類中,男裝的佔比超過70%,但這些儼然無法滿足意識逐漸覺醒的年輕女性,興許這會是潮牌領域的新藍海。

「無性別主義」或是潮流走向的終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總有一撥人抱著各種企圖來推波助瀾。

潮流文化的土壤和神秘的潮流推手

或許嘻哈的火爆還有些偶然性,無性別主義的趨勢卻離不開商業上的引導。畢竟潮牌是潮流文化的商業延伸,並主要集中在服飾和配飾兩個領域。按照貝恩諮詢在預測2017年服裝市場規模時的報告,「中國年輕人的服裝市場預計將超過5000億」,這個數字足以讓資本為之興奮。

追本溯源,嘻哈文化也好,無性別現象也好,這些都只是表象,背景是新一代消費人群的崛起,他們試圖為自己貼上和父輩們不同的標籤。在流行和趨勢的背後有一雙無形的手,可能是商業化的有意為之,可能是偶然的現象級事件,也可能來自潮流文化的佈道者。

潮牌和時尚品牌的差別在於,前者蘊含了更多的亞文化元素,定位個性化的展示。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穿上了潮牌,其本身個性化的品牌含義也在被稀釋。以日本潮流文化中崛起的BAPE為例,雖然長尾智明在2011年將其出售給了香港的I.T集團,但在全世界迅速躥紅仍離不開限量和聯名這兩個殺手鐧。

當然,明星也是潮流的主要推手之一。最著名的就是ACNE的意外走紅,一個原先毫無存在感的北歐潮牌,在楊冪等一眾「帶貨明星」的親自示範下,迅速紅遍了各大電商平台,並迎來了大批的仿品,淘寶上ACNE的某款毛衣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可見其紅火的程度。同時,國內的一些明星也在經營自己的潮牌,周杰倫以創意總監的身份亮相PHANTACi BEIJING的開幕,相信這只是剛剛開始。

不難發現,潮牌的悖論在於,既需要足夠的銷量來實現利潤,又要避免被過渡消費失去神秘性。原因在於,喜歡潮牌和消費潮牌是兩碼事,不排除一些消費者的跟風。但缺少了潮流文化生長的土壤,潮牌的走熱很可能變為曇花一現。一旦某個潮牌被過度消費,很快就會有新的小眾品牌來取而代之。

潮流推手的勝與敗在本質上是對潮流文化走勢的準確把脈,《中國有嘻哈》證實了網綜模式的可行性,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潮流領域被挖掘,也伴隨著更大程度的商業合作。同時,潮流推手們也有著相對穩定的戰場,比如紮根於有貨等垂直電商平台,而非天貓、京東等大眾化的電商渠道,價值不僅僅是賣貨,更是為了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總之,從嘻哈到無性別主義等現象級的事件,潮流文化正在浮出水面,或許在不久之後,這將成為新時期的「青年文化」,「淪落」為新一代的大眾文化,並將被新的流行趨勢所取代。至少從目前來看,現階段的潮流文化正孕育著無數的機會。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賣基本款的優衣庫要走「個性化」了,下個財報能好看了嗎?
資本聚光燈下,共享KTV難言的「困局」
試駕路虎攬勝星脈:穿著西裝走泥地,發現這車還挺爭氣
比特幣在華被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為什麼說走下神壇的比特幣還有收藏價值?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