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獨立書店這個「城市烏托邦」,能寄託都市裡孤獨的靈魂嗎?

獨立書店這個「城市烏托邦」,能寄託都市裡孤獨的靈魂嗎?

「有了亞馬遜,還有什麼必要去書店?」這是許多人的疑慮。

互聯網巨頭來勢洶洶,「蘋果的喬布斯,亞馬遜的傑夫·貝索斯,他們都曾斷言電子書會在五年之內佔到整個市場的50%。」然而事實確並非如此,不止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國際上諸如倫敦、澳大利亞悉尼等城市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雖然獨立書店的商業模式都處於探索階段,然而正是由於城市文化產業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獨立書店遍佈於城市的各個角落。

商業文明對孤獨靈魂的慰藉

城市是人類進化的高級結果,群體進化的高階,而現代城市則參雜了太多統治者的意志,引導了大眾。可城市也是現代書店的依附,更是無法擺脫的宿命。

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閱讀方式和體驗,「碎片化」與「淺閱讀」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徵。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移動閱讀終端的興起,似乎使印刷書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載體失去了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向——至少對當下很多城市的獨立實體書店而言,作為前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載體與文化傳播空間,印刷書與實體書店的作用和社會地位正在被逐漸顛覆和替代。

然而,作為讀者來說,人們焦慮於所謂的信息盈餘所帶來的眩暈感,爭執於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是否在摧毀深度閱讀的優雅。但不管是長篇的文字報道,亦或是圖書閱讀,人們在上面所花費的時間已經無可爭議的下降了,這已經嚴重傷害了圖書出版的運作模式和盈利模式。

始於2009年的實體書店倒閉潮便是明證,至2011年可謂是全球實體書店共同面臨的寒冬。這一輪倒閉潮涉及了很多知名的書店,因此引起了公眾與業界極高的關注度。在國內,如廣州三聯書店,北京的第三極、風入松,還有廈門的光合作用等,在國外實體書店的境遇同樣嚴峻,如申請破產保護的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博德斯集團和低價售賣的號稱全球最大的連鎖書店企業巴諾書店等。

時至今日,實體書店在經歷了2012年和2013年呈現出負增長狀態以來,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都迎來了正增長的態勢。從不同城市看,前期受網店影響較大的一線城市書店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實體書店的回升,一方面和網店影響減弱有關,因為地麵店和實體店的關係從補充競爭,再到如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和書店改造升級、多元經營有關。或許正是經歷了始於2009年的倒閉潮,才會有方所把重點放在了對文化空間的塑造,才會有楓林晚+企業圖書館的打造……

也正緣於此,這樣一批註重城市文化空間打造的獨立書店,在這一輪圖書市場回暖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緣何這些裝飾典雅、綜合經營的書店會以一種「逆勢」的姿態在大城市中的高檔商崛起?對比之前的實體書店,這些書店出現、生存和發展的支撐點在何處?

如今的大多數獨立書店經過互聯網電子化閱讀的衝擊在經營模式上都發生了改變,這是商業的進化。書店已經擺脫了單純賣書的經營路徑,更多的注重對店內文化空間的打造,進而通過店內的裝飾、空間的處理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因為人作為感知的動物,對事物的認知都是通過外在的表現進行初步的標籤化歸類,進而再進行深入的了解。

同時獨立書店還會進行周邊經營產品的開發與售賣,強化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以及在挑選書籍上體現自己的獨特定位。根據我走訪的兩家書店,如深圳1234space西西弗書店長期以來秉承「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價值理念,以「引導推動大眾精品閱讀」的經營理念,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負責圖書的挑選工作。

因為當今的圖書環境浩如煙海,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版圖書超過45萬種,超越美國一倍多,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但與此同時,絕大部分都是垃圾書,這些垃圾書的數量超過85%,我們不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國,還是「垃圾書」的出版大國。因此對於如西西弗一樣的獨立書店,它就是幫助大眾進行優質圖書的挑選,進而在這個過程中突出自己的文化定位。

除此之外,西西弗書店還成了大宗客戶部來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這個部門一般針對兩種客戶,一種是針對企業的,還有一個是針對個人需要大批量採購圖書的;第二要做比較精緻的服務,為客戶選擇推薦他所需要的精品圖書,配套服務是實時更新圖書的品種、類別,進而提供圖書物理空間的打造,比如客人書房的打造服務。

正是面對互聯網的衝擊,獨立書店才發現自己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實體店內物理空間的打造與完善。正是基於獨立書店對店內物理空間的重視與完善,才使得其所營造的氛圍更適宜承載公共空間的交流與討論。例如號稱廣州首家不打烊書店的1200bookshop由於其創始人劉二囍在台灣環島旅行的經歷,「深夜讀書分享會」成為書店的品牌欄目。書店內有專門的房間來免費提供給背包客住宿,而每晚的分享會也都由這些背包客分享自己的經歷,因此吸引了許多的讀者前來傾聽。

然而,任何新媒介誕生的初期我們都要賦予它顛覆一些舊媒介的力量,但是當這些新媒介作為新的產業誕生的時候,總會成為資本的寵兒,正是這些才讓我們產生了新媒介顛覆一切的錯覺。網路書店正是這樣,如亞馬遜、京東、噹噹等等,由於享受到互聯網紅利,以及用資本引流的需要,他們往往以很低的價格售賣圖書,甚至低於成本。這種在資本參與下的不正當競爭擾亂了整個圖書出版市場,給實體書店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因此,一時間實體書店滅亡的論調喧囂塵上,然而「新媒體」每一次在宣稱顛覆「舊媒體」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沒成功過。像電影之於廣播,電視之於電影,我想這一次互聯網之於報紙、圖書也是一樣。

這當中的緣由,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的需求更多的轉向於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實現都有賴於物理空間的完善和精神產品的提供。書店作為一種提供精神產品的物理空間,恰好滿足了這兩種要求,因為當今的物質消費更多的轉向了對商品的意義消費,體驗經濟時代已悄然來臨,而無論是意義的消費和體驗經濟目前的技術無法做到線上的體驗,只能是線下的體驗,這是作為網路書店無法提供物理文化空間的所比擬的。

從我國城市化發展的角度來說,更多的只是城市物理空間的填充,對於公共空間的擠壓。獨立書店作為一種城市文化空間的物理延伸,其承載著重塑公共空間的重任,人們在這裡進行思想的討論、交流,它不僅是人們休閑的場所,更是人們的精神家園,而這些是互聯網技術所無法解決的。

身在大都市中,那些背井離鄉的年輕人,書店或許成為他們暫時擺脫現實壓力、困境與孤獨的臨時烏托邦。

誠然,獨立書店面對互聯網大潮的衝擊,以及如火如荼的城市文化建設,面臨著大批倒閉的尷尬境地。但是這是城市與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對文化的需求以及對實用主義的崇拜,一定會隨著轉型期的結束而變得明朗;而對於互聯網的衝擊而言,實體獨立書店的多元化轉型以及對店內物理空間的體驗打造是正確的方向。因為於城市而言,文化是發展的精髓所在,佇立於城市角落的實體書店,正是為城市提供著不竭的動力;而對於讀者個人而言,獨立書店所提供的文化空間的感官消費與體驗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比擬的。

無法擺脫的群體渴望

隨著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完善,20世紀60年代「城市公共空間」便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被提出,旋即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城市公共空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它是指人民日常使用的包括街道、廣場等在內的公共的室外空間;而廣義上的城市空間的範圍可以擴展到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比如城市中心區、公共綠化地段等。

同時,城市公共空間也具有開放性和大眾性等多項特徵。大眾性是城市公共空間最重要的特徵,充分體現「公共」二字的實質內涵,表明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那些為少部分人服務的空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城市最初是神靈的家園,最後變成了改造人類的主要場所。」芒福德認為,人性在這裡得到充分的發揮,城市的本質便是關懷人、陶冶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公共空間便成為城市關懷人、陶冶人的主體部分。而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層次分類而言,可以分為物質性和社會性,前者關注人的感官,後者更關注人的內心感受。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大量湧入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等問題,使得城市的畸形發展,進而導致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侵蝕。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問題尤其突出。譬如,近年來社會上爆發的對廣場舞的鄙視,正是由於城市公共空間的缺失導致的社會問題。而城市獨立書店的崛起,它首先承載的就是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的責任與義務。因為隨著社會的綜合發展,人們休閑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在進一步加大,但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縮小恰好與之形成一對矛盾,因此也就造成了即使在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網路電子閱讀的風生水起,也無法阻止當前一線城市大批獨立書店崛起的事實。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進入經濟的騰飛階段,而其中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所引發的社會動向之一就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大批湧現,它是消費社會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當前城市公共空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互聯網商業的入侵,部分地弱化了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影響力。雖然人既然具有社會屬性,這一點無法改變,那麼互聯網商業體系就不可能佔據主導,但這也進一步催生了城市文化商業綜合體的構想與建設,而獨立書店作為其中城市文化空間的構建者,其與大型商業綜合體進行融合是必然趨勢。

譬如北京Page One書店就開在了北京國貿,因為如今的大型綜合商場也在轉型發展,其現今也更加強調商場的定位,需要有一片文化空間來凸顯自己的品味與格調。國外的大型綜合商場也都有書店,因為他們知道,閱讀從來都是人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衣食住行之外,需要一些精神的撫慰。廣州的方所開在了頂級shopping mall太古匯,西西弗與萬象城的合作也都是基於這樣的理念。除了二者在功能定位上的一致性與互補性,它們在商業上也存在著商業互補性,二者存在著相互引流的客觀關係。這樣一種良性互補的循環對於二者的發展來說都是有益而無弊的。

人所具有的社會性使得「聚集」必然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源自於古希臘「廣場文化」的公共空間,在17世紀的咖啡館被發揚光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17世紀的咖啡館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信息交流與討論的場所,是市民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同樣也是格拉布街文人參與社會啟蒙的場所,它正是近代公共空間的最初模樣,只是現代被哈貝馬斯等人的理論予以抽象化,賦予了其更多的政治民主意味。

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咖啡館的信息交流與討論的公共空間屬性被弱化,更多的轉向於休閑娛樂的功能。而如今的獨立書店更多的承載了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討論,其所表現的公共屬性正承載著17世紀咖啡館公共空間的功能,其中既有休閑屬性的存在,也繼承了政治民主功能。

當社會變的越來越陌生化,當我們每個個體變的越來越孤獨。但生而為人註定無法擺脫對群體的渴望。而書店就像一個城市烏托邦,承載了我們最原始的渴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賣基本款的優衣庫要走「個性化」了,下個財報能好看了嗎?
資本聚光燈下,共享KTV難言的「困局」
中國有嘻哈,嘻哈背後的潮流推手們有「無性別主義」
試駕路虎攬勝星脈:穿著西裝走泥地,發現這車還挺爭氣
比特幣在華被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