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一名鏨刻工匠身上,我們看到了手藝人的堅守和傳承

在一名鏨刻工匠身上,我們看到了手藝人的堅守和傳承

新媒體管家

陳剛是一名鏨刻工匠,現定居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從事金銀器加工行業。從青海到內蒙古,這一路走來變化的不僅是地理位置,更是陳剛對這門手藝的理解。

陳剛14、15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手藝,在青海省湟中縣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里做金銀器加工。2003年來到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由於這裡的工匠少,競爭也少,他們在這裡定居、開店。

在蒙古族文化的熏陶下,陳剛漸漸喜歡上了這裡,並了解到這裡的人們鍾愛金銀器首飾。憑藉精湛的工藝,他們的小店從最初的帶料加工發展到獨立生產大件金銀器,這對工匠的手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學手藝時,一件做了半個多月的作品,因為一點小小的瑕疵就被父親責令毀掉重新做。在父親嚴厲的指導下,陳剛的手藝逐漸精進。

幾千年前,鏨刻藝術從老工匠手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為了更好的傳承這門手工藝,陳剛拜東烏珠穆沁旗的老銀匠白吉祥老先生為師,從學習蒙古族傳統文化開始,慢慢靜下心來磨鍊手藝。

陳剛慢慢意識到,金銀器加工是個細活,工序繁雜,只有肯花時間打磨,才能做出一件滿意的作品。他謹記父親常說的話:「時間長沒關係,重要的是把活兒做好」。

這門工藝不僅要求工匠熟練鏨刻,還需要掌握鑄造、鈑金工、鎏金、鑲嵌、掐絲等技術。陳剛在學習中慢慢體會到手藝帶給他的樂趣:「我把自己融化在金銀器加工裡面了」,並且領悟到,作為一個鏨刻工匠,把這種工藝傳承下去,是他的責任,因為「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丟」。

《世說新語》里有個故事,魏朝時候韋誕擅長書法,魏明帝建造宮殿,想安放匾額,讓韋誕登上梯子題寫匾額。等到題好字下來後,韋誕的頭髮都已經變得雪白。

低頭著筆,頭鬢皓然,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這是現代化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匠人們對職業的尊重,對專業精神的敬畏,對技藝的傳承,無一不體現出對自然的熱愛,那是心中深遠處的理念支撐。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草原微視 的精彩文章:

深入《忽必烈》劇組,看執行導演如何完美的「一人兼兩職」?

TAG:大草原微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