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程邃與明末清初時期畫家的交往

程邃與明末清初時期畫家的交往

清初的江南畫壇,受明末「尚奇之風」和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影響,不自覺地出現了「四王」和「四僧」這樣近乎對立的藝術陣營,同時形成了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繪畫流派。程邃作為一位比較特殊的畫家遊走於他們之間,他和「四王」中的王時敏、王石谷,「四僧」中的漸江、石濤及清初即將形成的諸畫派代表人物,如龔賢、惲壽平、梅清等都有密切地交往。程邃交往的畫家中如孫逸、査士標、戴本孝、王尊素、吳山濤等都被後人列為新安畫派,像程正揆、張恂也是程邃藝術生涯中亦師亦友的重要交往畫家,他交往的畫家中僅見於零星資料的還有諸如董其昌、八大、髡殘等。

程邃 像

下面筆者僅以現有資料擇其主要者介紹如下。

1、漸江

漸江(1610-1664),明末清初歙縣人,俗名江韜,明亡後出家為僧,法名弘仁。善畫山水,與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合稱「新安四家」。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曾雲遊廬山、武夷山、黃山等地,好繪黃山松石,深得松雲岩壑之妙。

漸江與程邃同是歙縣人,同是遺民畫家,被後人同列新安畫派,同時代的龔賢把二人併入「天都十子」。程邃與漸江的交往事迹和詩文、書畫的唱和散見於一些史料。漸江居於歙縣,程邃客居揚州,二人都曾到過對方的居地。漸江題畫記載曾於「辛丑夏月游廣陵」;程邃也有順治十四年以前返歙縣至丰南訪吳孔嘉的史料記錄。程邃曾經從漸江手裡購得吳道子《漢光武帝燎衣圖》,又為其畫梅花立軸一幅,漸江也為程邃畫過山水作品一件。從程邃題漸江《黃山圖冊》講「余常勸其返初衣,作孝悌明王事」來看,二人絕非一般交情。

程邃題跋 漸江山水圖 上海博物館藏

關於程邃從漸江手裡購得吳道子的《漢光武帝燎衣圖》,在魏禧所著的《魏叔子文集》卷十六內有《燎衣圖記》有很詳細地記載:「光武燎衣圖,唐吳道子畫,友人程穆倩得之新安僧漸江。穆倩云:漸江蓋名諸生,世變棄妻子為僧,更以學畫名。言此得之新安吳氏者也。」末署「辛亥臘月朔日,易堂魏禧揚州記。」康熙十年五月,魏禧到揚州,嚴沆招飲程邃、鄧孝威至其寓舍,魏禧得見程邃所藏《漢光武帝燎衣圖》,遂作《燎衣圖記》。

又據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五十四錄有為程邃作《漢光武帝燎衣圖跋》,亦可以佐證程邃曾經從漸江手裡購得吳道子的《漢光武帝燎衣圖》,跋云:

漢光武帝燎衣圖,唐吳道子畫。道子開元中,嘗召入宮禁,為內教博士。非有詔不得畫。論者謂其下筆有神,然多施之門板屋壁,歲久易毀。至仙佛鬼怪世雖流傳,又非儒者所取。故是圖最為難得。圖之作,未詳何年。意開元初,明皇勤政圖治,思古帝王肇造之艱,萬幾餘暇,道子奉詔作此。其後司馬承禎、張果、葉法善相繼被召,而浮屠之營建亦盛,由是東都老子廟壁與地獄變相之圖交出。一藝之微,亦隨世運升降,可嘆哉!圖今歸程穆倩氏。穆倩得之僧漸江,漸江購之歙吳氏。

朱彝尊曾在康熙十三年三月到揚州,與程邃「泛舟紅橋」,賞程邃所藏龍尾硯及吳道子《漢光武帝燎衣圖》,並互有贈詩,其《曝書亭集》卷十三有《和程穆倩龍尾硯歌,為方侍御亨咸作,即送其入粵》七古一首。程邃所藏的吳道子《漢光武帝燎衣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請朱彝尊題跋的,跋中講「穆倩得之僧漸江,漸江購之歙吳氏。」亦與魏禧所言正合。

程邃與漸江互贈畫作的記載可見於《支那南畫大成》第十卷著錄有漸江《贈穆倩山水軸》一件,款題:

高士胸中千萬梅,飽咽冰霜成花胎。橫斜落紙瘦如鐵,不是程郎摹下來。穆倩老友以此紙索畫山水,余隨筆亂塗,以供一笑。先生精於六法,曾蒙寫梅花立軸,機趣天然,另有蒼古之氣。余不揣固陋,敬乞方家。 壬申冬十月二日,漸江學人弘仁識。

漸江此中提到程邃贈其梅花立軸,稱讚程邃所畫梅花「橫斜落紙瘦如鐵」、「機趣天然,另有蒼古之氣」,又稱程邃為「老友」,亦可以說明二人關係之近。此幅漸江作品,據汪世清先生考證講:「漸江題款中有筆誤是有先例的,如為程邃所作的《山水圖》,署年壬申,兩字亦恐有一字是筆誤,論題款是不會為偽作的。」壬申為康熙五年,時漸江23歲,顯然與署款「弘仁」不合。此處從汪世清先生意見。

故宮博物院藏漸江的《黃山圖冊》前有程邃和蕭雲從二家跋,其中程邃跋曰:

吾鄉畫學正脈,以文心開闢,漸江稱獨步。當日浩氣一往,遂爾逃儒。余常勸其反初衣,作孝悌明王事,時輩謂為謗議。持論相愛,未克競所說,而漸公已矣。楚人拾殘,曾屬余題一冊,信筆立小傳。拾公亦長往,不知落何人手?今年乃聞湖州太守得之。近世推其小阮允凝氏嗣厥美,毫髮無遺憾。因念遙止、天際,皆江氏一門,海內各宗,群然互出,漸公在世,可謂長不沒乎?黃海英靈,百千萬億之神變,當無陶元亮壺觴佐山海經下註腳也。垢道人程邃跋。

程邃跋漸江《黃山60開圖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上文中程邃力勸漸江還俗「作孝悌明王事」來看,二人關係絕非一般,程邃題此冊時漸江已經不在世,此冊輾轉流落到了程邃的好友吳綺的手裡,吳綺就是前文中所講的湖州太守,字園次,歙縣人,與程邃同客揚州多年,順治七年,曾招程邃、龔鼎孳、宗元鼎等飲於揚州玉琴齋,程邃跋此冊或是在此時此地。

2、查士標

查士標(1615-1697),徽州休寧人,字二瞻,號梅壑,後乙卯生、懶標。室名種樹堂,又名待雁樓,著有《種樹堂遺稿》。後流寓揚州、南京。善書畫、工詩文、精鑒賞。山水師法黃公望、吳鎮、倪瓚,筆墨疏簡,格調秀遠,為「新安四家」之一。

程邃與查士標同為徽州人,後又同客揚州,二人交往頗多,桑梓之情促使他們的友情更加深了一層,經常切磋交流書畫技藝。査士標稱程邃為「德友」,此見安徽博物館藏程邃《杜甫詩意冊》,最後一開有査士標題跋:「垢道人,余德友也」。程邃畫給查士標的畫作流傳下來的就有三件:安徽博物院藏的《杜甫詩意冊》十二開、上海博物館藏的《秋岩聳翠圖卷》和香港私人收藏的《秋山圖卷》。程邃於畫自言「於畫深自蹈晦,不輕予人」,那麼,這三件為査士標所繪作品足以說明二人的關係非比尋常,而且這三件作品一件是12開冊頁,2件是山水手卷,均堪稱精心之作。

康熙十一年,秋,查士標訪程邃於其寓所,程邃為其作《杜甫詩意冊》十二開,其中最後一開題記: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是日釃酒一敘,客至俱遲,余迫不能待,輒自限其早來。余謂梅壑先生曰:是不可無以消之,磨墨展筆,持宣箋索其烘染,恰值秋晴菊放,雲凈風高,助揮毫之興耶,於少陵詩和無聲之韻耳。黃海弟垢道人程邃。壬子秋月制於不夜齋中。

秋晴菊放,雲凈風高,查士標到程邃家中做客,自然少不了磨墨展筆,吟詩作畫,文中程邃提到「索其烘染」,可證二人在藝術上交流的緊密程度。査士標在冊後有一頁精彩的跋文,對程邃的人品畫品極盡稱讚:

垢道人,余德友也。鐵筆之妙,直逼秦漢,其蒼老勁秀之姿遠過前人,人得之寶為拱璧。間乘作畫,寫胸中磊落之氣,深得摩詰神理。然不輕以示人,人亦難購。茲冊乃其醉墨也,故多飄逸之致,且韻籟天生。當日工部構思之微意,一一毫端見之,足征詩中有畫。焚香靜觀,誠為少陵之知己也夫。懶老標識於待雁樓。(見圖)

査士標跋程邃山水冊

此冊曾為浙江錢鏡塘先生收藏,後捐贈給安徽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為程邃的代表作之一。香港私人收藏的《秋山圖卷》也是程邃贈與査士標的一件精心之作,畫面或是受查士標的影響,同《杜甫詩意冊》一樣都是愈發趨簡,幾乎近於白描的手法,「尚簡」是他們之間共同的審美取向,查士標以「米、董」的行草筆法入畫,簡中亦有秀潤之致;程邃則以篆隸筆法入畫,又能在簡中得厚,以生澀之筆求寫意之妙,正如《秋山圖卷》的款題:

秋日寫意,宜疏疏落落。何處是有意,何處是無意,正於有處見無,於無處見有,始得謂之寫意。」在有意與無意之中,疏疏落落盡得寫意之妙。

還有一件是上海博物館藏的《秋岩聳翠圖卷》,也是一幅手卷,縱26.2厘米,橫153.4厘米,是康熙十一年之秋畫於揚州董子祠的作品,卷後有陳崇本、馬履泰和顧義彬題跋。畫題:

先生自是謫仙人,金粟如來本後身。寸草寸花堪玩世,一琴一鶴總忘貧。垂檐丹荔供行部,繞徑青杉羨結鄰。節鉞南天煩眷顧,佇看龍劍合延津。將揭篷窗愛晚晴,沙痕草色遂閑行。試看瀑布千尋下,時有紅霞一縷生。雲勢壓山山欲墜,月光浸水水偏明。臨流不盡滄浪興,又過黃鸝四五聲。壬子新秋,於維揚董子祠中,值梅壑先生過訪,別後漫圖,以博一哂。並請以聽之儀逋先生近句二律,兼求教示。垢道人邃。

程邃把査士標風流瀟洒比似李白,過著「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神仙生活。程邃和查士標都是明末諸生,入清後都拒不入仕,樂於做布衣之士,以遺民自居。但是查士標的家世相對富足,不但生活上不愁,而且收藏也頗豐,「家多鼎彝及宋元真跡」,還有個做官的女婿;程邃則不同,青年時期到處漂泊,「我求舂賃無生活」,甚至還做過苦力,為了養活一家八口人,42歲時程邃開始到揚州定居,靠賣印為生,逐漸打開局面,生活開始好轉。文中的儀逋即是程邃和査士標的共同好友黃逵,字儀逋,號玉壺山人,一字石儔,號木蘭老人。原籍浙江山陰,明亡後,棄諸生,流寓泰州,常到揚州查士標、程邃家去做客。

程邃與査士標交往的記載很多,如有,康熙十八年(1679) ,元宵後四日,程邃與査士標等十餘人集飲揚州江宅,范國祿《十日樓詩鈔》有《元宵後四夜,同塗酉、崔干城、程邃、紀映鍾、查士標、宗觀、蔣山,程溶、蕭晨、華袞、吳淑、畢三複、王牧、程之謙、汪征遠、韓魏集江宅》詩一首,記此盛會。再有,惲壽平的《甌香館集》卷四亦有記載他與程邃、査士標等人的集會,詩題《秋客蕪城,卧痾僧寮,寄贈穆倩、無言、扶辰、蛟門、彥度、師六、二瞻、舟次諸子》,如此等等,可知程邃與査士標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

程邃和查士標的書畫篆刻藝術對後世的揚州諸家影響很大,當時揚州就有「捲軸家家查二瞻」之說。程邃的篆刻、書法以及「求奇求異」以書入畫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都對後來的「揚州八怪」有一定的啟發。

3、程正揆

程正揆(1604 -1676年),初名揆,字端伯,號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祖籍安徽歙縣,寓南京。明崇禎四年進士,明時任翰林院編修、尚寶司卿,入清又任工部右侍郎,後罷官,居南京。工詩文書畫,擅山水,論畫主張既師造化又重傳統,富有見地。其畫頗為時人所重。著有《清溪遺稿》28卷。周亮工在《讀畫錄》說:「嘗欲作臥遊圖五百卷,十年前予已見其三百幅矣,或數丈許,或數尺許,繁簡濃淡,各極其致。」故宮博物院藏有他七十一歲所畫的一卷。程氏畫風的形成,初得益於董其昌的指點傳授,後又上溯元代黃公望、倪瓚,著意追求枯勁簡淡的風格。

程正揆的詩文、書畫成就都很高,笪重光評:「余謂本朝畫法,必以青谿為第一,蓋不俟千秋之後,已有知其說者。」他的詩源出自公安、竟陵二派,親切平易;書法早期秀逸,後參李邕、顏真卿二家,恣肆放縱、跌宕多姿。

程正揆與程邃都是新安程元譚之後,程正揆族祖於元末避兵遷徙至湖北孝感,程邃的先輩於明末遠徙雲間,二人按輩份是叔侄關係。程正揆居南京時,青年時期的程邃就常常出入其家,繪畫上受其影響最多,程正揆藏有王蒙的《具區林屋圖》和《紫芝山房圖》等真跡,程邃得以經常觀摩學習,直接影響他後來走向了渴筆焦墨的繪畫之路。程正揆曾得董其昌指授,常與髡殘切磋畫藝,作畫喜用禿筆,風格幽秀,程邃也多禿筆焦墨,嘗自言從董其昌上追巨然。

程邃與程正揆二人互贈詩文頗多,特別是明亡後,他們劫後重逢,程正揆有三首相贈,程邃的《蕭然吟》上刊刻有之,《乙酉八月,喜穆倩小阮還白門,有作三首》:

幾度三千劫,重生億萬身。逋臣天外客,高士傳中人。

砥柱文章力,銜杯將相塵。江南君歷盡,何地有秋蒓。

羨子無家住,逢幽即隱居。名山游士業,秋水道人輿。

客是風塵債,讀多兵火書。相看唯一笑,不笑待何如?

客久渾無意,悲深總不言。鬚眉真邃古,吳越另乾坤。

亂世交情在,浮身吾舌存。生涯諸未得,猶足學淳髡。

程邃亦有《兵中得還白門,青溪太史公有詩誌喜,敬和原韻》三首和之。同年除夕,程邃在程正揆家中飲酒,又作《乙酉除夕,既醉書壁,呈青溪太史公》二首相贈:

飛而浪浪曉,持齋起拜天。佛經宣譯語,通國盡銜煙。

不見扶桑日,那論木榻年。焚香而卻掃,一室主人憐。

客有誇徐樨,吾方少樂羊。帝王轉過眼,宇宙是何鄉?

孝子蒼生篤,窮夫混帳狂。窗中屋檐水,滴滴滴肝腸。

程邃與程正揆既是同族,又是書畫同道,所以交往較多,然而,二人的政治立場卻有很大區別。明末時期,程邃結交的是黃道周、楊廷麟等官場清流,多是復社和東林黨的人,程正揆與阮大鋮、馬士英等一批魏忠賢的人交往頗多,所以,有一次程邃在程正揆家中見到了馬士英,「望而遁去」,認為「此人眼多白,必將亂天下。」另外,從二人在「甲申之難」後互贈詩中也可以看出二人政見上不和的端倪。後來,清兵攻陷南京,程正揆出城迎降,又做了清朝的工部右侍郎,這是讓「棄巾」立志做個布衣遺民的程邃無法接受的。入清後,程邃寓居揚州,他們之間的走動就很少了,亦未少詩文唱和,僅見程邃六十歲時,程正揆有賀詞一闕。

4、龔

龔賢(1618—1689),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十三歲開始習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流寓金陵,入清隱居不出。後人把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草香堂集》。

龔賢與程邃早年同客揚州,晚年又同住南京。《江寧府志》的《遺佚錄》記程邃「與周亮工、龔孝升、龔賢稱白頭交。」同時代的陳鼎《留溪外傳》卷五的《垢區道人傳》也有記載二人的密切交往,謂「時龔半千賢以山水名家,隱居山中,與邃詩酒往還,為白頭交,常促膝聯吟,醉則慷慨悲歌,目空一世。」但是,二人留下來的唱和史料不多。其中,程邃的《蕭然吟》有《寒夜河上居社集羅懷屺使君寓舍,同梁公狄、李淑則、張稚恭、紀百紫、龔半千分賦》詩二首,記載他與龔賢等人集於羅國華寓舍,詩云:

庭蘭吹習習,石壑積氤氳。徙倚相為永,蕭森理舊聞。

無繩拴忽沒,有意發人群。一集沉酣者,忘情謝戚欣。

星月誰呼動?鴻音天宇搖。飛來何慮屐?韻入廣陵簫。

老樹高年臘,寒霜變灑瓢。自從知混沌,滄海任塵消。

順治五年(1648),冬,龔賢赴揚州與顧與治、方文、紀映鍾等集於龔鼎孳寓齋,同年冬,程邃也與龔鼎孳聚於其揚州寓齋,「復同舟赴淮安府推官馬頎之招」,二人都在是年冬聚於龔鼎孳寓齋,應是會相見的。至於龔賢的《草香堂集》為何沒有收錄於程邃這位「白頭交」的交往唱和詩,汪世清先生猜測可能是避諱程邃激進的言辭。安徽歙縣文化館藏龔賢的《草香堂集》抄本,有其勸杜浚詩句「世亂莫談詩」,可見龔賢是個比較小心謹慎的人,他晚年被豪橫強行索要字畫時,曾無奈地向孔尚任訴苦求救過。杜浚與程邃也是好友,謂「吾友黃海程穆倩與予交四十年。」程邃青年時期跟隨黃道周、楊廷麟奔走,很容易讓人們把他和抗清聯繫在一起,他的詩集《蕭然吟》刻成於五十一歲時,就有兩處內容用筆塗黑的痕迹,到乾隆時期《蕭然吟》更是被作為禁書遭毀禁,此詩集的孤本現藏上海圖書館。龔賢在《草香堂集》里避而不談程邃或有這方面的原因。

順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過揚州,再唔程邃,時龔賢「過慰舟次」,與程邃有相見。

康熙十五年(1676),宋曹到揚州,先後多次與程邃宴集平山堂,其中有一次龔賢、程邃都在場,宋曹行草七律《燕集平山堂限韻》落款:

與吳岱觀、吳園次、龔半千、程穆倩、呂半隱、柳常在、趙天羽、王茂京、宗鶴問諸子燕集平山堂限韻。

在龔賢的題畫中可知他還是非常推崇程邃的藝術,並把程邃與漸江、査士標、孫逸、汪之瑞並論,美國哈佛大學佛格藝術博物館所藏龔賢作品的畫跋題曰:

孟陽開天都一派,至周生始氣足力大。孟陽似雲林,周生似石困仿雲林。孟陽程姓,名嘉燧;周生李姓,名永昌,俱天都人。後來方式玉、王尊素、僧漸江、吳岱觀、汪無瑞、孫無益、程穆倩、查二瞻,又皆學此二人者也,諸君子並皆天都人,故曰天都派。

程邃與龔賢晚年都寓居於南京。龔賢一家幾經搬遷,最後定居清涼山,生活清苦,與人落落難合。程邃晚年生活較為優遊,其收藏之富,「倘割其一,便足買山。」他居住在南京城東南的周處台不遠,由於他的藝術成就和人品氣節廣為人知,慕名來訪的人士也絡繹不絕。《遺佚錄》說程邃與「龔賢稱白頭交」,應該不會錯,二人的共同好友很多,如杜浚、査士標、戴本孝、王石谷、周亮工、龔鼎孳、施閏章、孫枝蔚、孔尚任等。程邃還為龔賢刻過印,北京文物研究所藏有《程穆倩印譜冊》,收入程邃印章357枚,據啟功先生抄示汪世清先生名單中有為龔賢治印。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孔尚任游金陵,訪龔賢,相談甚契,孔有詩紀之。同時,又相訪程邃於榻前,程邃為其刻圖章二枚,畫一幅。孔尚任《湖海集》卷十三有《與程穆倩》一札,謂「粗石二方,正在求教;斗方一畫,亦蒙慨諾」。 是年秋,龔賢被豪橫索書,病情加劇,病中的龔賢曾向孔尚任講了許多官場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後完成的名劇《桃花扇》,其中許多內容就是龔賢在南京的親身經歷。孔尚任曾求其作《石門山圖》,未竟而卒,後由戴本孝圖成。孔尚任曾作《哭龔半千》詩四首,言及豪橫強行索書一事:

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緣有索書人,數來肆其橫。

問我御暴方,我有奚權柄?哀哉末俗人,見賢不知敬!

鬱郁聽其亡,誰辨邪與正?

龔賢晚年的生活異常艱難,周亮工和孔尚任成為他的主要經濟資助者,他的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並幫其撫養遺子。去世當年,龔賢歸葬於祖籍江蘇崑山邑西之渡橋鎮。

5、石 濤

石濤(1642-1707),原姓朱,名若極,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駐錫於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後半世雲遊,在南京、揚州時間最長,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工書法,能詩文。後人把他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

程邃比石濤長35歲,二人可以說是忘年之交,程邃晚年寓居南京時,石濤常常往來於揚州、南京之間,期間二人多有交往。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九日,77歲高齡的程邃與石濤、喝濤、黃雲等酒後夜登周處台。據上海博物館藏釋道濟《書畫合璧冊》第五開的書法對題:「九日,程穆倩、周向山、黃仙裳、馮蓼庵諸公置酒邀予同家喝兄登周處台,分賦二首。」詩云:

荒台寂寞冷高秋,論舊還欣獲勝游。世遠難尋書卷在,天空爭說姓名留。

常傾綠酒開青眼,也插黃花照白頭。鴻雁一聲霜葉墮,揮毫端可慰朋儔。

徑穿蔬圃遍蒿萊,何代賢侯住此台。得識古人讀書處,不虛良友抱樽來。

千秋氣節思如在,九日招攜首重回。世外弟兄余感憤,漫雲冰雪素心灰。

石濤與程邃重九日登高《書畫合璧冊頁》上海博物館藏

詩中的「也插黃花照白頭」是指當時登高的人中有77歲的程邃與63歲的黃雲。汪世清的《石濤東下後的藝術活動年表》誤將以上內容列入康熙二十年(1681)的條目,與他編著的《程邃年譜》不合。康熙三十年(1691),石濤在北京,王澤弘邀其至八里庄看杏花,石濤為之作《古木垂陰圖》。王澤弘亦是程邃的好友,是其藝術上的知音,曾謂:「穆倩與余為石交,自言不肯多畫,張璪有生枯筆,潤含春澤,乾裂秋風,惟穆倩得之。」他對程邃焦墨山水畫「潤含春澤,乾裂秋風」的評語也被後人廣為引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石濤從北京買舟經運河南下,十月低南京時,86歲的程邃已經在這年的秋天已經去世。

美國洛杉磯市立美術館藏有一幅石濤作品的畫跋:

此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振一時得不難哉,高古之如白禿、青溪、道山諸君輩,清逸之如梅壑、漸江二老,乾瘦之如垢道人,淋漓奇古之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梅瞿山、雪坪子,皆一代之解人也。吾獨不解此意,故其空空洞洞木木默默如此。甲戌秋七月大滌子濟。」

畫跋里可以看出石濤對程邃焦墨山水畫風的認可,「乾瘦之如垢道人」,「皆一代之解人也」,石濤晚年恣肆放縱的用筆也有受到了程邃的影響。另外,石濤偶爾治印也是受程邃的影響。

6、梅

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敬亭山農,安徽宣城人。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後四次北上會試,不第告終。45歲那年在《歸舟》詩中寫下了「誓歸南山南,吾自適吾適」之句,決心放棄仕途、歸隱鄉野,寄情詩畫以自娛。屢登黃山,觀煙雲變幻,銀濤起伏。其畫筆法松秀,墨色蒼渾。與石濤極友善,善詩、工書,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等。

梅清《天延閣詩集》序頁

梅清出身名門望族,自稱「尚在孺子時,束髮攻書史」。性豪邁,喜交遊,文人騷客盈席滿座,一生結交了很多名士、詩人和書畫朋友,程邃就是他志趣相投的同道好友之一。梅清贊程邃其作畫是「老手紛披闢靈奧」,又稱其人「十醉從來九不歸」,可見,二人是非常熟知的。梅清放棄科舉後,常常往來於宣城、南京之間,後來,梅清被聘為《江南通志》編修而要常住南京,二人之間的交流就更為密切了。梅清的應試清廷和為清廷修志並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梅清偶爾刻印,也是受程邃的影響,其曾為石濤治「前有龍眠」一印,就是典型的程氏風格。據李驎的《大滌子傳》文中記述:

(石濤)時又畫一橫卷,為十六尊者像,梅淵公稱其可敵李伯時,鐫『前有龍眠』之章,贈之。

康熙十九年(1680),程邃偕梅清、柳堉飲於方若埏之山亭。梅清所撰《瞿山詩略》卷二十一有《留墨亭歌》一首,題下註:「同程穆倩、柳公韓諸公飲方綉山先生山亭,既圖小幅,復作短歌。亭在石頭城虎踞山南。」歌云:

虎踞之巔高百尺,上有孤亭曰留墨。盡日追游浮大白,縱橫捲軸多奇蹟。主人愛畫兼愛人,不分今古能相親。髡殘道者名最聞,(注曰,石溪和尚別號髡殘)吹毫落紙真不群。天都老翁起長嘯,(注曰,謂穆倩)老手紛披闢靈奧。南村柳公齊大叫,流傳牋版驚同好。(注曰,諸公皆有留墨亭詩)邀我山瞿登此亭,醉中歌罷還沈吟。偶然筆落嵐光青,能事稱之愧不能。明朝踏雪東歸去,有約重來圖虎踞。

梅清與程邃等雅集 《天延閣後集》卷八《癸亥詩略》

詩里提到石溪、程邃、柳堉等在留墨亭為主人方若埏作畫,梅清「既圖小幅,復作短歌」,並相約明年再來。柳堉,字公韓,號愚谷,江寧諸生。工詩畫,山水遒逸蒼茫,最得董、巨遺法,安徽博物院藏其康熙十五年作《雲外高峰圖》。

次年,梅清又與程邃會秦淮,為王石谷送行,同時還有江寧柳堉參與,梅清《天延閣後集》卷七《辛酉壬戌詩略》)有《同程穆倩、王石谷、柳公韓秦淮小飲,時石谷將歸海虞》詩三首:

烏目山人載筆游,相思重訪秣陵秋。司農去後知音少,慘淡難尋讀畫樓(注曰,周櫟園先生樓名)。

且向秦淮一舉杯,意中老友共能來。關心莫負江南別,紅樹青山醉幾回。

點綴秋光興不孤,登高時節雁來勁。恨無正疋鵝溪絹,令寫長江萬里圖。

梅清的秦淮河泛舟唱和詩《行書七言詩》163.5x 46cm著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2冊第69頁 滬7-0281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梅清應聘到南京編修《江南通志》,其與程邃受曹溶之邀,飲於蔡龍文的懶園,與集者還有原揚州知府金鎮、江寧府同知朱雯、寧國府同知鄭載颺、程邃、杜倉略、方孝標、陳焯、何亮功、何采、倪燦、胡其毅、葉燮、顧天玉、吳介子、黃始、周向山、王概、戴移孝、蔡睿等,達官顯貴、藝界名流濟濟一堂。梅清的《天延閣後集》卷八《癸亥詩略》有《懶園秋宴詩分得齊歌二字》詩二首:

敬仲堂前杖履齊,東南賓主各分題。園林到眼成金谷,登跳將身入畫溪。

杯影忽浮人影動,歌聲未斷鳥聲啼。西風著意吹殘暑,遊子江天思欲迷。

名園竟日飽經過,高燭齊燒更放歌。飛去羽觴移綺席,擊來拇陣轉星河。

清寧擯醉還如此,白髮相看可奈何。深愧野人隨上客,風流冠蓋一時多。

康熙三十年(1691),是年,程邃已經85歲,梅清又有《雪中懷白髮老友三十三首》詩篇,所懷者中也多少是程邃的朋友,如石濤、王士禎、戴本孝、查士標等。其五首所懷程邃之作:「穆倩山人老布衣,年過大耋渾忘機。金陵看雪重樓上,十醉從來九不歸。」梅清是程邃暮年的知交,常常一起泛舟秦淮,重樓看雪,飲酒、賦詩、作畫,「十醉從來九不歸」,可惜未見二人互贈的畫作傳世。

7、惲壽平

惲壽平(1633-1690),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山水畫初學元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尤以沒骨花卉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開「惲派」之風,史稱「常州畫派」。《國朝畫征錄》載:「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惲壽平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少時從伯父惲向學畫,青少年時期參加過抗清義軍,家破人亡,曾在靈隱寺為僧,後漂泊他鄉,以賣畫為生。其早年較為傳奇的故事被戲劇家袁枚編成了劇本《鷲峰緣》,在康熙十九年廣為傳唱。康熙十八年,王時敏的五子王懌民就已經在家中編演《鷲峰緣》,編演期間王時敏還親自寫信給王石谷邀惲壽平來婁東觀劇,並盼其親作修正。《清暉堂同人尺牘匯存》卷一有王時敏與王石谷一札:

「近第五兒為正叔兄演《鷲峰緣》新劇已成,伶人傳習似亦可觀。但其中情事略有粉飾,須正叔自來商定,亦縱恿來游之一會也。」

文中「正叔」即指惲壽平,王時敏希望王石谷能「縱恿」惲壽平來婁東一游,可惜惲壽平當時未能成行,直到次年九月,他和王石谷自虞山抵婁東,與王時敏在謝世前得見最後一面。

康熙十四年(1675)秋,惲壽平賣畫至揚州,結交了當時許多名流,其中以程邃最具聲望。同樣作為賣畫為生的遺民畫家,程邃與惲壽平二人最有話題,常常談論抗清舊事。惲壽平青年時期是跟隨著他的父親、兄長直接參加抗清運動的,程邃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抗清鬥爭,但他在「甲申」之後的幾年間跟黃道周、楊廷麟的來往也是和抗清有很大關係的。惲壽平一生不應科舉,所有作品從不署清朝的年號,他以這種消極、沉默的反抗表述自己的民族立場和家國情懷。惲壽平在揚州時,曾居廣陵舊城,寄宿僧院,看到眼前昔日繁華之地而今變成荒草漫生的廢墟,感嘆人生的無常,世態的炎涼,有寄程邃等諸子一詩。此詩刊在他的《甌香館集》卷四,題為《秋客蕪城,卧痾僧寮,寄贈穆倩、無言、扶辰、蛟門、彥度、師六、二瞻、舟次諸子》,詩云:

秋蟲日夜急,秋草傷客心。窺窗見白雲,靄然生晝陰。

涼葉上虛枕,離懷蔽青林。垂帷悵所思,如隔邱與岑。

惟君鼓銀簧,蘭氣盈空襟。流連風前酌,遂啟囊中琴。

飛龍調既合,敢惜弦上音。傾賞惟古歡,對之復沉吟。

詩句沉鬱悲涼,秋草、涼葉與虛枕寄託詩人的客心與空襟,只能「傾賞惟古歡,對之復沉吟」了。詩題中人程邃、孫黙、劉彥度、許師六、汪懋麟、査士標、汪楫都是程邃的朋友。

程邃大惲壽平27歲,可以說二人是忘年之交。惲壽平曾作七古一首贈程邃,字裡行間流露出二人的相憐相惜,《甌香館集》卷七有《醉歌吟,贈黃海程穆倩》長歌,云:

客衣夜冷秋風發,閑花滿地秋濤沒。廿四橋邊無美人,玉蕭聲與涼雲結。

我望青天不見月,遊子今宵生白髮。

吁嗟程夫子,豪宕高陽徒。得錢每沽酒,轂履來相呼。

紅蕉花底傾玉壺,尊前感恩皆狗屠。奏刀砉然天雨粟,練石欲使神靈趨。

六書奧府開榛蕪,抽毫蒼史為先驅。

吁嗟程夫子,胸中感慨何時無?一身藏命因鉤黨,千口傷心聽蟪蛄。

銅駝金狄不能語,江山淚盡延秋烏。於今老作諸侯客,還似歌薇一餓夫。

腰下猶存玉轆轤,席間尚有紅氍毹。醉後放歌小天地,悲來浩氣傾江湖。

蒼茫四壁君何有?徒以千金享敝帚。禽蟲托諷聊自壽,仙人玩世還稱垢。

楊黃舊事關心久,九辨哀師時在口。我亦江湖失職人。聽雞夜舞頻呼友。

我飲不能盡一斗,君呼烏烏我擊缶。停歌顧我且勿憂,明朝尚有盈樽酒。

歌中描述程邃性格豪放如「高陽酒徒」,「得錢每沽酒」,慨嘆程邃的身世經歷是「一身藏命因鉤黨,千口傷心聽蟪蛄」,認為自己「我亦江湖失職人」,也是當年抗清運動中的失敗者之一,現在只能同君一起擊節暢飲,以慰其憂,所謂「醉後放歌小天地,悲來浩氣傾江湖。」

8、王時敏、王撰父子

王時敏(1592—1680),初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翰林編修王衡之子。畫學董其昌,得其真傳,筆墨含蓄,蒼潤松秀。喜獎掖後進,名德為時所重,為有清一代畫苑領袖。

康熙七年(1668),王時敏為程邃作扇畫山水,《南畫大成》十六錄有王時敏畫目:「清和,為穆老社翁《仿子久山水扇頁》。」康熙九年(1670),王時敏的兒子王掞與孫子王原祁同中進士,次年,又值八十壽辰,壽辰前昔王時敏廣邀畫界賓朋雅集,曾派遣使人招惲壽平,又致書王翚偕惲壽平同來歡聚,可惜惲壽平未能成行。這次65歲的程邃為王時敏八十壽作山水一幅,次圖現藏蘇州博物館,程邃的這幅《為煙翁作山水圖》,款題:

英靈神奧歸圖寫,堆笏堂中南極歸。日月海天相浩蕩,夔龍麟鳳竟萊衣。縹緲三山更十洲,閉關具想八千秋。即今雅頌傾朝野,太上丹台末足儔。上煙翁太先生八秩,觴末教之。通家子程邃拜手。

此圖1959年還影印出版在《蘇州博物館藏畫集》,為絹本小幅橫式,用細密的手法把山石表現地堅實厚重,是一幅精心的祝壽之作。宋舒曼在其《程邃在揚州:身份認同與繪畫創作的嬗變研究》文中講「程邃此畫風格極其茂密蒼茫、堅實厚重,具有雄壯之氣魄,顯示出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及對待前輩老人謙遜平和的態度。」同年,程邃得到了王時敏的一套《仿古山水冊》,據陸心源撰《穰梨館過眼錄》卷十四記載,上有王鑒為此冊題跋:

煙翁此圖雖仿廷暉,實得趙文敏三昧,運筆道美,設色華滋,即董思翁見之,須讓一頭地,非學者所能彷彿萬一也。邃公宜寶藏之,勿輕示俗眼。辛亥二月,王鑒得觀於染香庵。

王鑒稱此作即使王時敏的老師董其昌看到了也「須讓一頭地」,讓程邃好好珍藏,「勿輕示俗眼」,一般人就不要讓他們看了。

王撰(1623—1709)是王時敏第三子,擅長山水,工詩,常為父王時敏代筆。有《三餘集》、《揖山集》行世,「婁東十子」之一。程邃與王撰交往頗多,感情較深,王撰《揖山集》卷四有《訪程穆倩》一詩:

柴扉剝啄幸相逢,攜手堂前話別驚。卻喜丰神渾似昔,座旁添得一枝筇。

康熙七年(1668),王撰與程邃在揚州訂交開始,這一年正值王時敏為程邃作山水扇。之後,王撰多次到南京拜訪程邃,最後一次在康熙三十二年,得知程邃已經於去年秋天離世,王撰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白門訪程穆倩,詢知去秋棄世,詩以哭之》一詩:

戊申游廣陵,相訪恨不早。筋力君方強,詞場推宿老。

予從長安歸,壬子三月杪。逢君蕭寺中,相對抒懷抱。

辛酉過白門,鬚眉間蒼皓。當此交益深,衷腸盡傾倒。

家多金石藏,嗜古恣搜討。閑來造君廬,花徑為予掃。

吐詞矜奧僻,墨跡虯螭繞。逮及甲子秋,形容覺漸槁。

殷勤訪故交,談笑徹昏曉。一別垂十霜,暌違魚雁杳,

君曾寄一緘,回憶在丁卯。今君作古人,聞之心若搗。

大雅既淪亡,東南耆舊少。人生八十餘,辭世不為天。

老成喪典型,用是添煩惱。我欲薦生芻,情懷難自表。

傷哉故人淚,空灑長幹道。此去不復來,何從悲宿草。(21)

詩中回憶與程邃在蕭寺中相遇,相談甚歡,在南京親自為程邃庭院打掃花庭等等情景。王撰筆墨承家傳,峰巒樹石,無不肖似王時敏,所作畫猶蒼厚腴潤,惜氣局頗微。

9、王石谷

王石谷(1632-1717),名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等。師王鑒、王時敏,臨摹宋、元名跡,吸取名家技法,冶為一爐,是「四王」中技法比較全面,成就比較突出的一位。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繪其「六下江南」的二百米《南巡圖》長卷。畫成,由皇太子胤礽親書賜「山水清暉」匾額,聲名益著,有清代「畫聖」之譽。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四王」;合吳歷、惲壽平,世稱「清六家」。周亮工《讀畫錄》卷二《王石谷》稱:「石谷天資高,年力富,下筆便可與古人齊驅,百年以來,第一人也。」

康熙二十年(1681),程邃與王石谷、梅清聚於南京秦淮小飲,為王石谷送行。梅清有《同程穆倩、王石谷、柳公韓秦淮小飲,時石谷將歸海虞》詩三首以記。程邃於去年以拒絕參加清廷「博學鴻詞」的應試而移居南京後,各方有識之士相訪絡繹不絕,所交畫家無論在朝在野都是當時名家巨擘。王石谷、惲壽平都是程邃的晚輩畫家,王石谷在為康熙帝主繪《南巡圖》以前,仍然是一個民間畫家,康熙年間由王原祁推薦以布衣供奉內廷,主繪《南巡圖》,得皇家賜「山水清暉」四字後,當時名公顯宦吳梅村、曹溶、徐乾學、潘耒、高士奇、王鑒等紛紛贈以詩文,其中程邃也有詩以贈。王石谷將這些詩文集為十卷,名以《清暉贈言》,付之梨棗,刊刻成書。

王石谷 清暉贈言

程邃詩《苦熱二首和吳賡庵相國正治並念石谷於江南緘詩鈞訊》刊刻在王石谷的《清暉贈言》里:

阿衡胸次有滄浪,成竹庸言萬丈長,獨愛孤雲王處士,裁詩綸閣沁人涼。

何來天籟發浪浪,神化丹青寄託長。牛喘關情傳百世,披圖幾席北風涼。

程邃詩里講王石谷「胸次有滄浪」,實則讚揚他丘壑在胸,言之有物,所以他主繪《南巡圖》中的實地實景才能得心應手。程邃在給顏光敏的信里談到對王石谷擬古之作的讚許:

先生尊足應葯銷減否?目忽爾羞明,不獲過從,石谷一字代白,昨見其做古妙甚,明晨可告成也。草草白,原字附上,教下邃頓首。

王石谷獨創了兼蓄南北二宗的寫意山水畫,開創了影響中國畫壇三百年的「虞山畫派」。他的《南巡圖》 《長江萬里圖》等都是有清一代藝術傑作。今天常熟西門外程家橋,有王石谷墓,墓碑刻有「清畫聖王石谷先生之墓」十字,系清狀元翁同龢所書。

10、張

張恂,生卒年不詳,字樨恭,一字壺山,陝西涇陽人。先世以業鹺家揚州,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觀政南京,甲申之亂時隱於太行山。順治二年(1645)至揚州,十二年(1655)以獻畫受順治帝賞,賜內閣中書,官中書舍人,觀政江南。山水初師法董源,並善用渴筆,其焦墨山水的畫法是受程邃的影響,後變以己意,能「墨法蒼渾,具古淡天真之致」。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作品三件,分別是順治十年(1653)作金箋書法扇面、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綾本山水長卷和無年款紙本山水長卷,兩件山水長卷作品酷似程邃。西安博物院藏張恂《深山訪友圖》款題:「元四大家皆北苑之一體,而所以凝議以神,其變化者妙在師心、渾然,相故後世雖多,才是莫之能及也。壺山張恂識勸學堂。」可見張恂和程邃有著相類似的藝術追求,提出了妙在「渾然」這樣不落時俗的審美要求。張恂還擅長篆刻,常常自為圖章,亦絕似程邃,二人的交往密切,藝術上互為影響。周亮工稱張恂「雅好圖章,多與程穆倩隱君游,畫遂似隱君,自為小章,亦復似隱君。」張恂《奉題穆倩程子畫冊》:

宋元衣缽久失傳,理趣何人堪比肩,近來海內稱能手,處士高名豈偶然。

遙遙筆墨備風雅,惜墨如金工錬冶,自君之前無古人,自君之後無來者。

慘淡經營不屑為,閎中骨韻真英奇,木石神明棲丘上,孤高未許時人知。

我亦丹青好別解,師承每自推黃海,虞山夫子有詩歌,亦謂王蒙至今在。

世俗空誇點染工,雖余鱗爪非真龍,天挺老筆開生面,有意無意留鴻濛。

鴻濛寧獨繪事絕,胸襟奧府入冰雪,側聞才藝各精專,筆補造化天工拙。

張恂讚揚程邃是海內能手,大名亦非偶然所得,說他風雅的品格是從人格的錘鍊中來的,而且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說自己亦好丹青,師承來自程邃,並引用錢謙益讚美程邃的話,說程邃是王蒙再世,評價之高,尤見誠服。入清前程邃與張恂就有很深的交往,張恂中進士後觀政期間,二人多有詩文唱和,程邃有詩三首,其一,《春夜集張樨恭觀政頤堂有作》:

古調深追琢,江聲洶夜高。無心成管華,達讖反康濤。

雞犬皆恬壽,龍鸞笑獨勞。風霆喧昨晝,今夕霰如毛。

又有,《五日自石城還,和張樨恭觀政見柬》:

歸來尺棹六朝雲,多少驚心發未聞。長見困窮非不遇,若為佣保有餘勤。

乾坤到此誰為我,山澤如斯獨愛君。試問懸絲生續命,鬼妖蒿惱汩羅人。

詩中既有對崇禎朝「江聲洶夜高」黨派之爭的驚嘆和憂慮,又有「山澤如斯獨愛君」對張恂的敬重和關心。張恂是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入清後,程邃曾多次勸說張恂退隱,而張恂的繼續仕清絲毫沒影響二人的感情,是因程邃與張恂同為楊廷麟門下,程邃在《將無同歌》詩注里講「張穉恭中秘出劉元公先生門下,清江淵源一本。」張恂居真州時,程邃同樣還是他的座上客,二人常常是「一觴還一詠」,把酒賦新詩,揮毫作畫無虛日,程邃有詩《張樨恭恂真州別業即席,同令子若水》一首記其事:

何在非風譽,從君重即時。江容談論挾,秋索蟪蛄知。

豕牧未終已,龍眠願近之。一觴還一詠,取次墨如絲。

真州,即今日的江蘇儀征。若水,張恂子,名湛儒,亦能書畫,《讀畫錄》謂「刻印有父風」。

順治十四年(1657年),時任中書舍人的張恂因受「丁酉科考案」牽連,與兒子湛儒同被連累,遣戍寧古塔(今吉林省境內)。康熙初,始放歸。周亮工《讀畫錄》:「稚恭自塞外歸,家既破,以賣畫自給。」張恂山水善用渴筆,近代黃賓虹對張恂推崇備至,言「傅青主、張樨恭之倫,是能上追北宋者」,認為其得北宋人法,「虛實兼到,故能渾厚華滋」。黃賓虹晚年常常擬其筆意作畫。程邃對這位藝術上的知己也是讚不絕口,謂之「涇陽、桐山兩公,慨然有作,風雨俱飛」;「涇陽手筆至大,引萬峰開千里,神理天成」;「張涇陽大行,登峰造極,十數年來,雄絕千古」。張恂和程邃的藝術風格最為接近,無論是繪畫或是篆刻,以至於周亮工都分不出來,嘆為「予得進士畫及圖章不辨孰為程、張?」,他在《印人傳·書張樨恭自用印章前》:

張樨恭進士恂,涇陽人,詩筆皆凌一世,而猶工畫。自塞上歸。筆益勁,雅好圖章,多與黃山程穆倩隱君游,畫遂似隱君,自為小章亦復似隱君。予得進士畫及圖章不辨孰為程張,持示座客其莫能辨亦如予也!茲序次其自用章於後,或曰隱君作,或曰半是進士作,予終不能辨也!俟他日詢之兩君。樨恭令子若水名湛儒,其癖書畫,愛圖章與樨恭同。

文中周亮工所謂的「塞上之游」,其實是指張恂被流放寧古塔,同時,也提到了張恂的書畫印章都是受程邃的影響,自己和他人都分辨不出,只有等到他日問得程邃與張恂這兩位當事者。

二人的交往事迹還有,在揚州同龔賢等諸家集於羅懷屺寓舍,程邃有詩《寒夜河上居社集羅懷屺使君寓舍,同梁公狄、李淑則、張稚恭、紀百紫、龔半千分賦》一首記之。

11、鄭元勛

鄭元勛(1603-1644),祖籍歙縣,流寓揚州。字超宗,號惠東。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官至清吏司主事。為江東名流。善山水,宗吳鎮,尤工山水小景,揮筆灑落全以士氣得韻。英年早逝,卒年四十二。傳世作品有《古木秀石圖》,安徽博物院藏;《臨石田山水圖》,蘇州市博物館藏;崇禎七年(1634)作《山水冊》,南京博物院藏。著有《影園詩鈔》。

鄭元勛是程邃的從舅,二人同客揚州,又都擅畫,程邃自言與其「生平如一日」。黃賓虹《垢道人軼事》記載:

垢道人母鄭氏,世居長齡村,距岩鎮不二三里。鄭超宗、贊可、士介三昆季,其舅氏也。

程邃的詩《冒暑集潯園,題贈許念修、力臣、師六十四韻》五古一首,在「憶昔諸渭陽」句下有「超宗、贊可、士介三先生之交予,生平如一日」之注,可見二人關係之近。

鄭元勛的祖父鄭景濂遷揚州,鹽業起家。至鄭元勛這一代,四兄弟皆喜構築園林,如鄭元勛築影園,鄭元化築嘉樹園,鄭俠如築休園。崇禎五年,董其昌到揚州,與鄭元勛談書論畫,參觀了其正在建設中的私家園林,董其昌贊園中柳影、水影、山影相映成趣,揮毫題寫影園匾額。崇禎七年(1634),影園才全部竣工,營建前後約十來年的時間。《揚州畫舫錄》載歙商鄭氏居揚州修建影園,「延名碩賦詩飲酒無虛日。崇禎癸未,園放黃牡丹一枝,大會詞人賦詩,且征詩江楚間,糊名易書,評定甲乙,第一以黃金二觥鐫黃牡丹狀元字贈之。一時傳為盛事。」(23)當年,錢謙益曾為園中黃牡丹詩會定韻,時在崇禎十三年,五月五日,程邃、冒襄、陳名夏、姜垓、黎美周等十七人集於影園,同賦黃牡丹詩。廣東黎美周過揚州參加了此次詩會,賦詩十首,奪得頭魁,一時名聲大震。程邃當日也賦《黃牡丹詩二首》,詩云:

不得清平白也詩,開時只合在東籬。輝煌射日初難辨,披拂含風索自持。

金粟同恣應有托,璃花異代許爭奇。鶯簧蝶板交加甚,盡與蛾眉進屈卮。

端向黃星奪焰開,根株像想蔓金苔。誰從銅雀台中至,爾是巫山夢外來。

侵曉露芳休動色,著人狂惱幾無才。隋墟綴彩連雲地,何似春工特剪裁。(24)

明末時期,揚州鄭元勛的影園是江南文人雅士的集會地。弘光元年,五月,鄭元勛卒。徐沁《明畫錄》卷五謂「因悍鎮分地臨揚,欲紓難而出語小誤,為眾擊,慘死,時論惜之。」甲申之亂,揚州被困,鄭元勛出城勸說高傑,以解揚城之困,卻被揚州士民以親近高傑擊殺,世人惋惜。康熙中期以後,隨著鄭元勛的冤死,家道漸敗,影園也漸廢,如今只剩下遺址。

注釋:

.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五十四,康熙四十八年刻本,1709

.汪世清 汪聰,漸江資料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汪世清,1978年10月5日致汪孝文信,汪世清談徽州文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安徽博物院編,新安畫派,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李志綱,程邃研究,朵雲4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清 程邃,蕭然吟,康熙十四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龔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八卷2期,香港,1976

(22).黃賓虹,垢道人遺著,中和月刊論文選集第一輯 ,台北,台灣國風出版社,1976.

.清 孔尚任,孔尚任詩,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1)(24).汪世清,程邃年譜,藝苑查疑補證散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孫世昌,石濤藝術世界,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張郁明,清代徽宗印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清 惲壽平輯,清暉堂同人尺牘匯存四卷,清咸豐來青閣刻本

.清 惲壽平,甌香館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童一鳴,王時敏年譜,朵雲4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

(23).清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安徽文化藝術第一門戶

安徽新媒體集團主辦

歡迎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安書畫網 的精彩文章:

賴少其:中國畫精英

TAG:中安書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