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九一八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選擇不抵抗?

九一八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選擇不抵抗?

東北不抵抗和張學良個人有很大關係。當時,即使是作為非正規軍的東北抗日義勇軍,面對著飛機、大炮、坦克和裝甲車,和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給養充足的日軍進行戰鬥,也是很英勇的。那麼張將軍在九一八的時間節點,為什麼選擇不抵抗?

如果開戰,張學良最擔心的就是如果蔣介石不支持他,他很可能陷入孤立無援,孤軍奮戰的境地。如:在1928年4月,國民政府軍第二次北伐到達濟南時,日本製造了「濟南慘案」。最後的結果是蔣介石對日採取了綏靖妥協政策,繞道北伐。

1929年4月後,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在哈爾濱,把蘇聯的總領事,副領事全部抓起來,查封了蘇聯鐵路總工會。隨後南京政府和蘇聯宣戰,結果東北軍慘敗。灰頭土臉的張學良不但沒有取締蘇聯在東北的特權,還屈辱的和蘇聯在伯力簽訂停戰協議書。

當時英法為主的國際輿論或是中立,或是公開的偏袒日本,當時又因中東鐵路和蘇聯交惡,當時中國可以說在世界上處於孤立無緣境地。加上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一心想製造入侵東北的借口,轉移國內因經濟危機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只要張學良還擊,日本一定會出動駐朝或是本土的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當時舉全國之力和日本一拼的結果。

在那樣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即使軍閥自己也必須保有足夠的武裝才能自保。和歐洲中世紀相似,地方領主根本無心發展工業農業,即使發展生產,目的也是強化軍工,爭奪地盤。另一方面,當時小農經濟之下的中國,基本城市鄉村都是一盤散沙,既沒有國家意識也沒有集體認同。要動員資源和戰鬥力,都不是一件易事。東北的淪陷,固然與個人的原因有關,但是以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狀態,恐怕相似的不幸遲早會上演,不在這裡,就在那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家視角 的精彩文章:

十輛99式坦克跟古代10萬重騎兵交戰,誰贏的可能性大?
現代500士兵是否能敵古代十萬大軍?
坦克駕駛員在駕駛時頭是伸出來的,如果炮塔轉動,會不會碰到頭?
中國真的掌握氣象武器了嗎?美專家說出真相
二戰後的日本,真的值得同情嗎?

TAG:獨家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