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漢學家李克教授的「中國學情結」

美國漢學家李克教授的「中國學情結」

美國漢學家李克教授的「中國學情結」

孫繼成1,楊紀榮2

(1.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255000;

2.山東理工大學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 淄博,255000)

摘要:美國著名漢學家李克是中國典籍《管子》的權威英語譯者。通過他對《管子》一書長達五十餘年的翻譯與研究歷程,他所選擇的翻譯策略和翻譯規範,以及他對授業導師卜德教授的師承,和他對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學的不斷開拓,我們可以窺見其「中國學情結」之一斑,同時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譯與研究中,他與中國友人結下的深厚情誼。

關鍵詞:《管子》英語譯者;漢學家李克;翻譯策略;中國學情結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誌碼:文章編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漢學家李克(W. Allyn Rickett)教授是中國典籍《管子》最為權威的英文譯者,也是《管子》首次被翻譯成西方語言的第一位全本譯者。對於李克及其《管子》譯作,英國倫敦大學的著名漢學家葛瑞漢(A. C. Graham)教授有過這樣的評價:「在西方漢學家之中,李克教授是中國典籍《管子》的研究專家。《管子》一書內容繁雜,行文晦澀難懂,這使多數譯者望而卻步,而李克教授知難而進,把自己整個的學術生命都獻給了翻譯與研究《管子》這本中國典籍;據我所知,這在整個西方學術界無人比肩,李克教授的勇氣,可嘉,其能力,可敬。」[1]封底約翰·麥傑(John S. Major)把李克的《管子》英譯本稱為「學界譯著的典範之作,對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學者富有重大意義,並能帶來較好閱讀的興趣。」[2]263李克翻譯《管子》一書,前後耗時五十多年;儘管他長期糾結於「要麼放棄,要麼譯畢」的自我質疑中,但對譯本的讀者而言,傾註譯者心血的這一《管子》英語全譯本,則意味著譯者的精益求精,厚積薄發,用詞考究,實為不可多得的譯介精品。

本文就以李克教授的《管子》英語翻譯與研究為主線,一窺其研究《管子》的「中國學情結」之來由。

W. Allyn Rickett(李克)教授近影

一、李克的「中國情結」

李克對中國的興趣始自20世紀30年代末。在西雅圖就讀高中時,有位老師新開設了一門介紹太平洋周邊國家的課程,其中就介紹到了中國;當時中國的東北三省正遭受著日本的入侵。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李克同情弱勢的中國一方,並支持中國抵抗強敵日本的正義戰爭。此外,李克對中國的興趣還源自他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很喜歡閱讀哲學書籍,並常談論中國的孔子。因此,在1939年,李克考入了華盛頓大學,決定選修漢語和中國歷史。但兩年之後,李克對華大的課程安排不太滿意,於是決定輟學去阿拉斯加州打工,以便攢夠學費去哈佛大學讀書。當李克還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日本突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爆發了美日戰爭。李克從阿拉斯加返回了西雅圖,因為他具備一些漢語基礎,有資格進入在科羅拉多州的海軍日本語言學校學習,可以做抗日戰爭的後備力量。在這個學校里,李克有幸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阿黛爾(Adele Austin Richett,中文名李又安)。畢業後,李克成為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名日語教官。

戰爭結束後,李又安離開了海軍日本語言學校,去了加州的斯坦福大學繼續學習漢語;1946年春,李克去加州與她團聚。然而,由於斯坦福大學當時不具備中國學的博士招生資格,經過反覆的考慮和權衡,他們最終決定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因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學系的德爾克·卜德(Derk Bodde)教授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東亞學系教授們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在回復他們的諮詢信件時,卜德教授不但對李克和李又安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他還告訴他們,1946-1947學年期間,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教授將來賓大講授中國哲學課程。屆時,馮友蘭教授和德爾克·卜德教授將會合譯完成馮教授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馮友蘭的來訪對李克和李又安來說,無疑是如夢好事,可遇不可求。於是他們決定到賓大求學,在卜德教授和馮教授的指導下,李克和李又安開始了他們的中國學研究。

1948年春,李克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士學位;與此同時,李又安獲得了她的碩士學位。然後,他們一起申請並獲得了到中國學習的富布賴特獎學金,並於1948年8月下旬抵達了中國北京。但很快,他們發現,以當時的貨幣支付的富布賴特獎學金對其生活來說,可謂杯水車薪,因為當時北京的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因此,他們不得不去兼職掙錢,後來在北京郊外的清華大學,他們找了份英語教師的兼職工作。他們在清華大學一共待了兩年,一邊學習中文,一邊從事英語教學。1950年春,他們離開了清華大學,在燕京大學辦理了入學手續,重新又當了學生;10月,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第二年年夏,李克以間諜和反革命活動罪而被捕入獄;同年,李又安先被監視居住,後來也被送進監獄。1955年,他們先後被釋放回國[1]。

1956年1月,他們又都回到了費城,李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他的中國學研究。1960年,李克獲得了博士學位,並開始了在賓大的教學工作;而李又安重返學校,重續她在中國文學研究的求學生涯。1967年,李又安獲得了博士學位;開始在賓大教授中國文學,她的專業是中國文學批評。1997年,她出版了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英譯本。她於1986年退休,第二年,李克也從賓大退休。

二、李克的《管子》翻譯與研究

李克研究《管子》始於1948年春。當時,李克選擇《管子》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題目,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管子》是中國早期典籍中唯一一部還沒有被譯成西方語言的著作。李克認為,當時《管子》沒有被翻譯成西文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其篇幅太長;二是版本流傳過程中的內容變化較多,文本字體脫落嚴重;三是注家紛爭,意見不一。流傳下來的《管子》宋刻本是現存最古老的版本,其中大部分的文本破壞嚴重,難以解讀;除此之外,史上《管子》評家注家有一長串的名單,這也讓譯者不知何從;四是因為《管子》長期以來未被看作是中國的經典之作,在學界,《管子》也沒有受到類似其他典籍的高度關注。[2]在清華大學教授英語的兩年期間,李克由中國著名學者許維遹教授指導研讀《管子》;許教授曾把自己的「《管子》新評」草稿借給李克參考,這給李克翻譯《管子》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另外,在翻譯《管子》的過程中,李克還得到了朱德熙、吳興華、錢鍾書等教授及英若誠同學的熱情幫助,他們或審讀李克的譯文,或糾正李克的翻譯,這使李克的清華時光過得十分愉快。

W. Allyn Rickett(李克)教授近影

1956年,當李克回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後,他才決定對《管子》的八章內容進行系統的翻譯和研究,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1960年,在賓大教書期間,李克還翻譯了《管子》的另外四個章節的內容。1965年,李克把翻譯好的《管子》十二章譯文交給了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是Kuan-Tzu: A Repository of Early Chinese Thought(《:中國古代思想的智庫》)[3]。自此之後,李克的《管子》翻譯進展緩慢;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他無暇他顧,致使《管子》英譯一度停滯不前。幸運的是,在1969-1970學年,李克獲得了美國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John Simon GuggenheimMemorialFoundation)的研究資助,才使得《管子》英譯得以繼續;「古根海姆」基金會成立於1925年,旨在獎勵在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並支持他們繼續在各自領域的發展和探索。但是短短的一年時間,李克只能對原來的譯文進行審校,新的譯文進展不大。將近花甲之年的李克覺得時不我待,於是決定放手一搏:要麼放棄,要麼譯畢。幸運的是,1980年李克又獲得了美國國家人文基金的翻譯資助,賓大也減少了他的教學任務和行政事務,使他終於完成了《管子》全本的首次英譯力作。

1985年,李克完成了《管子》前34篇的英語譯文,匯成《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哲學文萃的研究及翻譯》第一卷,英語書名是Guanz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Early China,Volume I,交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被列為普林斯頓亞洲翻譯叢書之一。1996年,李克又完成了《管子》餘下42篇的譯文,作為《管子》英譯本的第二卷,於1998年交給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書名依然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哲學文萃的研究及翻譯》第二卷),英語書名是Guanz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Early China,Volume II[4]。

自1998年第二卷出版之後,很多讀者諮詢求購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李克《管子》第一卷譯本,但因該書在市場上早已售罄,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其次,第一卷譯本出版之後,該書出現了一些低級的印刷錯誤,李克一直想予以糾正;再者,第一卷譯本出版之後,有些漢學家如羅賓(Robin Yates)、鮑則岳(WilliamBoltz)、安樂哲(Roger T. Ames)等提出了一些批評和建議,李克也想對此有所回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Cheng & Tsui出版社答應資助出版《管子》英譯本第一卷的修訂版。基於上述原因,李克決定對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管子》英譯本第一卷進行了全面修訂,並使其與第二卷的風格保持一致。2001年,李克的《管子》譯本第一卷修訂版由美國Cheng & Tsui出版社出版。[1]在第一卷的修訂版中,李克添加了譯文的韻腳處理,使其與第二卷[3]保持了統一的譯文風格,同時他還根據《管子》譯文評論者的相關建議,對譯文做了相應的改動。在《管子》的相關研究中,關於語言的韻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韻腳可以讓人們把部分的章節內容與其他章節區分開來。例如,第49章中的《內業》篇,全文押韻,其行文風格與《管子》多數章節的風格完全不同。還有一些章節運用了不規則韻腳,如同《詩經》里的那些標準韻腳,這些韻腳變化就表明了此文的作者有可能來自中國的北方。在韻腳翻譯的語音轉錄時,李克還參考了周法高的《漢字古今音匯》一書;同時,李克還參考了江有誥的《江氏音學十書》中的《先秦韻都》以及龍宇純發表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報》上的《先秦散文中的韻文》(上)一文。在翻譯《管子》初期,李克本來打算要通過韻律來推理文本的演變過程,但隨著翻譯的進展,不得不放棄這一良好願望。但是,韻律的研究確實能夠幫助讀者了解文本的演變背景,因此,李克對《管子》文本中的尾韻及其相應的古音重建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討[4]517-524。

在李克翻譯《管子》之前,中國典籍的西方譯者名錄已排成了一長串,這為李克的《管子》英譯提供了翻譯中國古典文獻的寶貴經驗;同時這也給李克帶來很多挑戰與思考:在自己的譯文中,李克究竟要給譯文讀者帶來哪些額外的信息,以便他們理解《管子》這本難讀的中國典籍?關於翻譯《管子》的策略與方法,李克在其《管子》英譯本第一卷的修訂版中做了詳細的說明[1]9-11。

李克在翻譯《管子》所依據的原本主要有二:一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張瑛影刻宋楊忱刻本《管子》。宋楊忱本是現存最早的《管子》刻本;二是明萬曆十年(1582年)趙用賢刻《管韓合刻》本《管子》,這一版本自明末以來也最為通行,影響較大。在此基礎上,李克在翻譯中也參考了明代劉績的《管子補註》和明代朱東光編輯的《中都四子集》中的《管子》版本(1549年)。李克在翻譯《管子》的具體步驟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在翻譯《管子》每一篇之前,李克對這一篇的內容和行文特點做一介紹性的評論;在評論中,李克也試圖對這一篇的寫作年代、與其他篇的關係以及與其他早期中國文獻的文本關係做了進一步的探討。第二,在具體翻譯時,力求譯文準確,同時也儘可能地與原文風格保持最大可能的近似。同時,他還特別注意到中國特有的字詞或術語的翻譯,比如「道」」德」「常」「士」「君」「禮」「義」「仁」等術語的翻譯[1]42-46。由於這些字詞的語義變化較大,其具體含義要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時期來進行具體的語義甄別。第三,當處理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時,有時候,有的話語就會具有模稜兩可的意義;但是在把它譯成外語時,譯者必須花大氣力去消除這一模稜兩可的意義空間。因此,關於原文中出現的這些模糊意義,李克也會提供大量的腳註來解釋這一模糊性,並進一步說明他在譯文中所做的意義選擇的根據;並且,他還會與其他章節中的類似用詞進行比對,從而校勘出自己的意義選擇的合理性。第四,在翻譯過程中,李克也對自己所引用的注家評家的相關內容進行仔細的辨別,並對他們的研究成果在譯文中都做出了相應的標註,並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同時,李克還在譯文中提供了中國文獻的引用頁碼,以便於讀者自行查對。

在與筆者的筆談中,李克教授聲稱,自己十分幸運,能夠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持久的研究工作。翻譯《管子》,耗去了他五十多年的寶貴時光,但是在這一漫長的翻譯時期,李克說,他自己的中國知識和翻譯技能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並最終使《管子》的英語譯本比早期的譯本完善了許多,對此,作為漢學家的李克倍感欣慰,正可謂:譯事雖久,光陰不虛。

三、賓大的「中國學」研究歷程

李克教授在翻譯和研究《管子》的過程中離不開他的授業導師??德爾克·卜德(Derk Bodde,1909-2003年)教授的提攜和幫助。在李克撰寫的紀念文章中,他曾這樣評價卜德教授:「也許他是美國最後一位偉大的漢學家,卜德教授的去世意味著自十九世紀初以來的一個學術傳統的終結。」[7]712卜德教授致力於研究中國古典文化,他一生著述頗豐,成績斐然。他一共創作了100多部(篇)出版物、書籍和文章,包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兩卷英譯本;他的研究領域比較廣泛:比如秦漢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古代和現代中國節日、中國傳統法律,甚至1949年之後的北京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還發表了80多篇書評文章,其中涉及到的著作多是各自領域裡的扛鼎之作。關於他的這些出版物,詳情可以參考李又安編寫的《德爾克·卜德小傳》,發表在《德爾克·卜德紀念文集:關於自然和社會的中國思想》,由香港大學出版社於1987年出版。

卜德教授曾在20世紀30年代以及1948- 1949年間在北京居住多年。他是中國人的真正朋友,曾在麥卡錫時期因為自己的親華觀點而飽受折磨和迫害。他也是一個態度溫和而又內心安靜的人,對自己堅信正確的思想有種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精神氣魄,可以說,在堅持理想和真理面前,他威武不屈,矢志不移[5]。卜德教授的言行向世人表明,他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學者,也就是中國人所推崇的人間真君子。卜德教授這一人格魅力對於李克研究和翻譯《管子》的影響十分巨大,主要體現在他對李克所進行的嚴格的中國文言文研讀能力的培養,以及從事研究所需要的嚴謹態度和堅守學者規範的言傳身教。

在李克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時期,當年的賓大並不是美國中國學研究領域的重鎮。當年中國學研究的主要大學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卜德教授和李克所在的賓大東方研究學系成立於19世紀70年代,但它的研究重點是在古代近東、蘇美爾文明和古巴比倫(阿卡德),以及與此相關的、由大學博物館參與挖掘的出土文物研究。後來東方研究學系又增加了梵文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印度文明,而賓大的東方研究學系則向美國最高領導層??戰略情報局(OSS)??的近東及印度司直接提供相關資訊。直到20世紀30年代,賓大才把卜德教授及中國教師補充到系裡的教員隊伍中。1946年,當李克來賓大讀書時,卜德教授就是他們東方研究學系裡唯一的中國學教授。在課程分配上,卜德教授只教「中國古典語言」(文言文)和「中國古代文明」。1959年,李克開始在賓大教授「現代漢語」這門課。1960年,李克被授予博士學位,並被聘為賓大的中國學教員,開始參與開發更多的中國學課程。由於自己的漢語發音不太準確,東方學系很快聘到一位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讓他給學生開設「初級漢語"課程;而李克則開始專註於「高級漢語閱讀」和「現代中國歷史」的教學工作。很快,李克就成了中國學教授,可以教授與現代中國相關的所有課程;並開始指導來自賓大歷史系和政治學系的學生撰寫其論文。1967年,李又安教授也加入了賓大的中文團隊,她給學生開設了「中國文學」課程;東方學系還聘請了歷史系的羅伯特·哈特韋爾(Robert Hartwill)和蘇珊·納權(SusanNaquan)老師來教授「中國古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等課程。另外,還有來自政治學系的一位教授來東亞研究學系教授「東亞國際關係」課程。與此同時,李克繼續教授關於現代中國的相關課程,比如在賓大法學院,他還開設了「中國現代法律」這門課程。當卜德教授退休之後,李克就接管了他的所有課程;從那時起,李克就開始集中研究「古典中國」。李克於1987年從賓大退休,當時他退休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更好地集中時間完成《管子》的研究與翻譯。

四、李克的中國友情

在翻譯和研究《管子》的過程中,李克還結識了一些中國朋友,並一直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英若誠和其夫人吳世良是他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的學生。當時,他們的英語都已經很熟練,水平也很高,並且他們兩人的漢語功底也很優秀。在進一步的交往中,他們最終由李克和李又安的學生轉換成了他們的中文老師。吳世良大多與李又安結伴學習,而英若誠則幫李克翻譯《管子》文獻。從1974年到1989年,李克和太太李又安每年夏天都會帶團來中國訪問,並且他們還會抽出時間到北京大學(原來的燕京大學)做些研究工作。1976年之後,李克回憶說,他們還能頻繁地會見一些中國老朋友,特別是與英若誠和吳世良夫婦,還有朱德熙教授,他們之間的交往十分密切。他們在美國的家中都曾接待過來訪的英若誠和朱德熙教授。自1980年下半年吳世良去世之後,他們與英若誠的聯繫才變得越來越少。另外,李克在家中還接待過其他來訪的中國文化學者。

李克與中國這些老朋友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但李克也坦然道:「儘管中國朋友都會向政府彙報我們之間的交往情況,但這卻絲毫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也從來沒有給我們的繼續交往造成任何障礙。儘管我們都遭受了很多的磨難和痛苦,但再次見面,我們都很高興。」[3]無論是談到回國後所遭受的不公對待,還是提及在中國的監獄生活,李克自己都能做到換位思考,從不怨天尤人,一直保持著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信任也從未改變過,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對中國好,我們受點委屈算什麼!」[6]xiii, 288.

李克的《管子》英譯本為中國古代典籍《管子》的海外傳播無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翻譯《管子》時所採取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無疑對中國文化典籍的譯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歷時五十載的譯者堅守和堅持,體現了美國漢學家李克對中國典籍的熱愛和奉獻。

筆者依然記得,首次聯繫到李克教授時,正值他剛從泰國旅遊回到美國家中,幾多電郵之後,筆者就感受到了這位老人對亞洲和中國的一往情深,很快給筆者寄來了兩冊《管子》的英語譯本,並多年來一直在郵件中給筆者解疑答惑,多加激勵和鞭策;其提攜後學,激勵學術,常令人感受其授業導師卜德教授的風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5] 713。毋容置疑,李克教授傳承了老一輩美國漢學家的優秀學術傳統:親切溫暖的性格,謹慎樂觀的態度,持之以恆的求索。

參考文獻:

[1]W. Allyn Richett. Guanzi: Political,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Volume I[M].Boston: Cheng & TsuiCompany, 2001

[2]W. Allyn Rickett.Guanzi: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A Study andTranslation. Volume II [J].Reviewed by John S. Major, EarlyChina 13 (1988): 243-45.

[3]W. Allyn Richett. Kuan-Tzu: A Repository of Early Chinese Thought[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Press,1965

[4]W. Allyn Richett. Guanz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Early China --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Volume II[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5]W. Allyn Rickett, In Memoriam: Derk Bodde (1909-2003) Presidentof the Society, 1968-69[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Society 123.4 (2003): 711-13.

[6]Allyn and Adele Rickett. Prisoners of Liberation [M].New York: Cameron Associates, Inc. 1957.

[7]W. Allyn Richett.Guanz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 AStudy and Translation. Volume I[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收稿日期:2016-6-1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外語研究專項「漢學家李克及其譯作《管子》研究」(項目編號13CWJJ22)階段性成果;本文也是2016年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第一批重點項目「管子通論」之「《管子》海外研究與傳播」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繼成(1970—),男,山東巨野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翻譯與比較文化及來華傳教士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楊紀榮(1973—),女,山東巨野人,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講師,主要從事先秦文獻學研究。

[1] W. Allyn Richett, An Interview with Prof.W. Allyn Richett: An Outline by Jicheng SUN on 2015-12-23.

[2]W. Allyn Richett, AnInterview with Prof.W. Allyn Richett: An Outline byJicheng SUN on 2015-12-23.

[3]W. Allyn Richett, An Interview with Prof.W. Allyn Richett: An Outline by Jicheng SUN on 2015-12-23.

李克教授學術小傳

李克(Water Allyn Rickett),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漢學家,西方《管子》英語全譯本譯者,於1921年10月26日出生在美國華盛頓州奧羅維爾市,先後就讀於華盛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1948年春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士學位,8月獲得美國富布萊特獎學金的資助,與新婚妻子李又安(Adele Rickett)一起來燕京大學學習漢語,後在清華大學兼職做英語教師。1948年春,在清華大學許維遹教授的協助下,李克開始翻譯並研究《管子》。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1952年兩人因間諜罪被捕入獄,1955年獲釋回國。回到美國之後,李克繼續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學系求學,師從美國著名漢學家德爾克·卜德(Derk Bodde)教授,開始系統地翻譯和研究《管子》,並以《管子》的八章譯文申請博士學位,並於1960年獲得博士學位。

從賓大榮休後,李克與後續老伴洛伊斯·維斯考特( Lois WescottRickett)居住在美國新澤西州梅德福市。2014年李克教授被美國管子學院院長管必紅博士聘為學術顧問兼首席高級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兩個美國間諜的自述》(中國群眾出版社,1957年,原名Prisoners of Liberation---Four Years in a Chinese Communist Prison)和《管子》英語全譯本1-2 兩卷。《管子》英語全譯本分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一卷和第二卷,1985年,1998年)和波士頓程與崔東方翻譯公司(第一卷的修訂版,2001年)出版發行。

主編 / 李偉榮

網路總編輯 / 郭紫雲

網路編輯 / 李賦潼

Sinology Database

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