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忘不掉的故事

那些忘不掉的故事

「九·一八」事變,14年艱苦抗戰的開端,14年不屈抗爭起始,豈能忘卻!

14年血淚抗戰,有太多鮮有人知卻意義非凡的故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通過一些特殊的老照片來一起感受中國軍民的偉大抗戰精神。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清華周刊刊發《對日問題專號》,發表《論救國之道》《外交上的覺悟》等文章宣傳呼籲抵抗、遏制日本侵略行為。並在卷首語中寫道:本校同學尤為憤激,大家都覺得為國家爭生存,為民族爭人格,為國際爭正義,都非與倭寇決一死戰不可。所以全體同學一致決議,請求學校當局允許停課三星期,專作軍事訓練,全校生活完全軍營化,以奠武裝衛國的基礎。同時請求把三星期所缺的功課,在寒假與春假期間補習之,以示救國不忘讀書之意。

該期專號的《抗日聲中國人亟應痛改之一種錯誤心理》一文寫道:一月以來,舉國民眾於其震驚國難之餘,固皆憤慨激昂,群起抗侮,請願宣戰,誓效前驅之聲浪,早已瀰漫於全國,但當局者除「不抵抗」外,無辦法;「鎮靜」外無籌謀。對於國民黨當局「希冀國聯之義助」,文章中憤慨批評:「嗚呼,此真亡國奴之劣根性,吾民族之致命傷也!」「惟國人自救之決心」方可救國,人人抱決死之心,立救國奮鬥之志,國家才有復興之望。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清華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行勝於言」的校風,投筆從戎,征戰疆場。清華不僅有大師,也能出猛將。梁思忠,紀毓秀,張甲洲,陳三才,孫立人等人「衛國勇獻赤誠心,不逐日寇誓不還」,以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復興為己任,踏上了鐵血報國之路。

兒子請纓出征,父親給予的囑託,竟然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

「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 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 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短短數字,抵得上雄文萬丈。寥寥點墨,淌開了血泊中的生路。帶著死字旗的兒子王建堂,出生入死,幾次負傷,都用這面旗幟裹縛。

畫面正中,一個漂亮的中國婦女正雙手交叉抱在胸前,微笑著看向鏡頭。後面坐著的,是正在休息的日本兵的劊子手。

她剛被日本人集體強姦,然後被捆綁著帶到了刑場。在行刑前,日本人解開了她的捆綁,記者拍下了她生命中最後一個微笑。

她叫成本華,24歲,她負責指揮安慰和縣的一次抵抗。日軍叫她投降,她卻輕蔑地看著他們,一言不發。

一張圖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毀家紓難」。

1938年,國民政府在武漢發起獻金活動,這個孩子把自己的撲滿(儲錢的一種盛具)也捐了出來。孩子的表情,看著總讓人難過。

不死的精神,不屈的抗爭,在這一代少年心中紮根。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張圖能讀出那種平靜,不是因為漠視生死,而是有著超越生死的目標。今天的和平,到底是有多少這樣的無名英雄平靜或者悲壯地赴死換來的?

(淞滬抗戰中的中國軍人,犧牲時仍緊握著步槍和手榴彈)

中國軍人的堅毅,寫在臉上,刻在骨里,至死不渝。

照片是凝固的歷史,卻是永恆的表達。這一張張照片,是一段血雨腥風歷史的縮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的記錄。「世上沒有那麼多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和平來之不易,我們須更加珍惜。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落後就要挨打」更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如今中國的周邊依舊不太安寧,中國的前途命運如何,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國恥源於弱小,國強依靠實力。作為清華學子,我們更應關心國家命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努力。

部分文字及文字整理 / 李傲文

作者/李傲文 孫世棚

編輯/陸晨 余揚帆

審核 / 儀仗隊編輯部

參考資料 / 《清華周刊》第36卷第516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國旗儀仗隊 的精彩文章:

TAG:清華國旗儀仗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