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巨頭騰訊布局藝術 生態圈 博物館文創迎來藝術科技時代

互聯網巨頭騰訊布局藝術 生態圈 博物館文創迎來藝術科技時代

「有什麼業務是騰訊不做的嗎?」

博物館頭條主編折彥龍的語氣中難掩興奮。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上,

騰訊幾乎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場盛宴。

與七年前的那次互聯網企業「集體圍剿不同」,

這一次,

當騰訊布局「藝術+」生態圈的時候,

已經無人爭鋒。

誰都知道,

這一次,

這個「企鵝仔」將不再是

攪局者、掠食者,還是終結者。

而是

建設者、參與者、甚至是領導者。

M

上周末,騰訊發布"騰訊藝術+計劃",上線"博物官"小程序。接下來,騰訊藝術+計劃還將聯手100家博物館,讓用戶輕鬆逛懂博物館。用戶可以打開微信,在搜索欄輸入「博物官」,打開「博物官」小程序,遇到不懂的名畫用它拍照識別就可知道畫作背後的故事。

而在今年6月份,騰訊攜手秦陵博物院:「互聯網+智慧服務平台」及「兵馬俑小程序」上線!

上述項目歷時3個月醞釀正式上線運行。該項目為秦陵博物院與騰訊公司首期合作項目,系「互聯網+中華文明」——秦文化傳播與創意工程一期開篇之作。儀式現場,全國首批博物館小程序「兵馬俑小助手」同步上線,方便觀眾掌上收聽博物館自助語音服務。同時,活動現場發布的「你好,兵馬俑」互動遊戲,融合騰訊優圖技術,用AI(人工智慧)實現秦俑與遊客的面部比對,讓訪客尋找自己與前世最像的秦俑。

博物館頭條注意到:實際上,如何利用互聯網推動藝術的普及,推動大眾的參與,是騰訊這兩年的一個重要議題。

騰訊每年最重要的會有兩個,一個是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另一個是WE大會。第一屆WE大會上,騰訊CEO馬化騰提出了「互聯網+」和「連接一切」,這兩個概念在隨後兩年席捲了中國的互聯網界,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話題,在去年的第二屆WE大會上,騰訊邀請世界範圍內的頂端科技公司高管和專家分享了最前沿的科技。

就在上述「博物官」小程序發布前不久,一場以騰訊「藝術+」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互聯網與「藝術+」,以及科技如何促進藝術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騰訊相關研究機構表示,將把自身專長充分利用起來,比如說他們的連接、技術、大數據能力,來幫優秀的藝術作品提升影響力,後續騰訊希望能把其內容資源、數據資源以及專家資源,集中到「藝術+」的平台上來。

GIF/86K

與100家博物館合作 用手機讀懂藝術品

每次去博物館,看到各種大師畫作和雕刻精美的瓷器、鐵鼎時,想了解更多知識點,卻發現旁邊介紹的寥寥數語根本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或者是,明明打算帶著小朋友去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結果被問到無言以對時,感覺腦子被掏空。

(書到用時方恨少……)

騰訊最新發布的騰訊藝術+計劃,上線博物官小程序,專幫藝術愛好者搞定逛博物館各種疑難雜症。

打開微信,在搜索欄輸入「博物官」,打開「博物官」小程序,遇到不懂的名畫用它拍照識別就可知道畫作背後的故事。

除此之外,未來「博物官」小程序還將增加更多功能,可以查詢到畫作的館藏地,支持AR掃描畫作,看到畫作說明還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鑒討論。

博物官作為騰訊藝術+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將通過博物官、QQ瀏覽器、小程序等多種連接方式,為博物館等藝術場館提供全面的數字化展現和解讀,為藝術作品增加數字化呈現形式,降低用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門檻。

下次逛博物館,有看不懂的地方,拿出手機掃掃看,除了文字解讀,還可以直接聽音頻了解背後的故事。

下面是首頁畫面:

現在,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和越眾歷史影像館,已經可以使用「博物官」拍攝館裡的任意陳列品,知曉物品背後的故事。

掌上互動 尋找兩千年前的那個秦俑兄弟

此前上線的「你好,兵馬俑」互動小遊戲,是騰訊AI人臉識別技術的場景應用。遊客關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微信,進入遊戲頁面,通過自拍照上傳,可以快速匹配出與遊客最像的兵馬俑。當然,如果想找到這個秦俑,還可以通過俑坑排列地圖,找到這個秦俑兄弟在哪個坑的具體位置。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和兩千多年前的哪個秦俑最相像,通過這種有趣的互動體驗,提高遊客的遊覽參與,讓每個參觀者在互動娛樂中感受秦文化魅力。

該技術基於騰訊優圖人臉識別技術支持,據了解,騰訊優圖團隊的人臉識別技術的高準確率已經做到全球領先。

體驗優化 掌上實現自助導覽 導遊預約

此次上線的秦陵博物院互聯網+智慧服務平台,以微信平台為主要載體,實現隨時隨實現場景服務和互動體驗。

場景服務功能包含導遊預約和在線語音畫冊兩個產品。以微信平台為基礎,具有高頻使用的場景,觀眾可在手機端自助預約滿意度最高的導遊服務;自主遊覽時,隨時打開想獲知的文物講解服務。為了讓觀眾更「觸手可及」地享受服務,在上線的小程序——兵馬俑小助手中,可以即時開啟語音服務,並查看兵馬俑各場館的舒適度。

互動體驗包含「秦直道」和「尋始皇賜官爵」兩個產品。在觀眾排隊購票的碎片化時間,都可以打開小遊戲,通過「我為秦軍送糧草」、「尋找始皇帝」等遊戲,便捷地了解秦直道的歷史知識、了解秦國疆域版圖和大事件。

GIF/86K

2016騰訊WE大會

藝術點亮科技,展望人類未來

Technology And Art: Engineering The Future

兩年前第一屆WE大會上,騰訊CEO馬化騰提出了「互聯網+」和「連接一切」,這兩個概念在隨後兩年席捲了中國的互聯網界,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話題;時隔兩年,互聯網界和科技界群英紛起,身在科技創新潮流一浪高過一浪的時代中心,我們不禁思考,下一個路口在何方?今年最後一場壓軸科技盛宴,騰訊WE大會給你答案,邀你一起探索我們共同的未來!

2016年11月5日下午在北京舉辦的WE大會就是一場這樣充滿想像力的特殊活動,WE大會讓我們知道了,在科技領域還有這樣一些胸懷大志的人,在做著那些聽起來就令人興奮不已,甚至關乎人類未來發展、影響你我未來工作生活的大事情。

GIF/1070K

此次大會的活動策劃將不同概念通過時間,空間相互碰撞,並且在跨文化的挑戰中,將科技+藝術,數字化+模擬化,虛擬+現實融合從而探索創作。

騰訊WExBlackbow創意詮釋幕後短片02 46"

創意團隊Blakcbow打造了一場驚艷的SHOW 來詮釋騰訊全新生態理念,重新詮釋WE(Way to Evolve)的意義,希望揭示出「賦能」(EMPOWER)讓人類從未知轉換到已知,並開創無境未來的基本發展規律。

在大會開場秀中,採用的數字可視化,水下拍攝,高速慢鏡,全息投影這些頂尖技術來結合的藝術表演,還使用了與 E.I.ART 研發的最新Immerseing系統,在三維空間實時跟蹤和影像動態擬合融合的綜合運用上進行了全新探索。

騰訊WExBlackbow創意詮釋現場短片04 08"

GIF/1576K

GIF/86K

藝術如何借力科技?騰訊召開「藝術+」研討會

互聯網與藝術的結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互聯網如何讓小眾的藝術和大眾的需求產生共鳴?互聯網和科技的介入,如何更好地激發公眾的創作潛力?近日,騰訊「藝術+」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互聯網與「藝術+」,以及科技如何促進藝術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

發言選登:

互聯網+藝術

為內容產業帶來更強生命力

司曉/騰訊研究院院長

感謝各位專家在百忙中聚在一起探討科技與藝術的話題,大家知道騰訊主要是做兩件事情:第一是做連接;第二是做內容。連接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的核心產品是社交,另外與之對稱的戰略引擎就是內容。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兩個戰略,我們用科技的方式能夠幫助大家在移動互聯時代做更好的多維度的連接,不僅是人與人的連接,也有人與設備、人與服務的連接。第二內容戰略,就是文化的一個維度。我們希望以互聯網為基礎,在科技和文化兩個維度上去提升網民的生活品質,這是我們最新的一些思考。

大家可以看到,五年前我們提出了泛娛樂戰略。五年來我們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領先,包括遊戲、電競、網路文學、動漫、音樂等。我們在影視、自製劇包括綜藝節目這一塊也做了一些探索。這些探索既是從產業角度進行的成功布局,但背後也是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激活和重塑的過程。比如說網路文學,在全世界其他國家裡很難找到這麼大的一個產業,我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的一些網路文學被歐美很多商業化網站第一時間翻譯,目前已經有200多本網路文學成為線下的出版物。

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被國外用戶使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出去。比如說天天P圖,很多國外明星也會P一些中國元素在推特等社交網站上發布,引起他們的粉絲對很多中國元素的嚮往。

應該看到,近幾年包括騰訊在內的互聯網企業創造了很多流行的作品,從網路文學源頭生產,到把網路文學改編為電視劇、電影,變成非常流行的IP,形成了一整套非常成功的運行模式。但在創造文化這個維度上,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甚至成為民族標籤的IP還非常非常少,在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促進互聯網內容產業更長遠發展、生產出更多高品質的文化作品,我覺得我們需要在互聯網+文創這個大的維度下,以及今天具體探討的互聯網和藝術的結合上面,尋找更多能夠給整個互聯網內容產業帶來更強生命力的支點。這也是一個更加關乎未來的話題,也希望大家能夠貢獻自己的智慧,從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角度,更加深刻、全面地思考文化產業長遠發展的問題。

「藝術+」互聯網

迎來藝術科技時代

李挺偉/清華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剛才司曉院長談到了騰訊的戰略包括連接和內容,特別是互聯網內容產業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維度和更強的歷史生命力。前段時間,我去了敦煌,在大漠上的時候,我感嘆歷史滄海桑田能留下些什麼,好像留下的不多,因為總是會變成一片荒蕪。但是我從大漠到了莫高窟以後又感慨,歷史總會又留下了什麼,而最有生命的是文化,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藝術,這也是能夠讓人類產生共鳴的最大載體。

藝術本是一個小眾的概念,但互聯網可以改變很多,並且在很多領域都產生了影響。互聯網能夠放大藝術的影響力,如谷歌的藝術行動計劃,利用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的藝術作品並在網上分享,全世界有幾十個國家的博物館加入到谷歌藝術計劃,展示了來自各種文化與文明的創作。

今天來探討互聯網+藝術,不是對谷歌進行簡單的複製,「藝術+」的提出,是通過科技來連接藝術和大眾,讓藝術與大眾產生更多的共鳴。互聯網可以把我們帶入到一個藝術科技的時代,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也需要一定路徑來實現,即:探索互聯網與藝術的結合,藉助VR、AR等技術,豐富藝術體驗的內容和方式,增強創作者與觀賞者的互動,拓展大眾參與和分享,讓藝術走進大眾的生活。「藝術+」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起到好的連接作用,也要對文化自信進行積極表達。

「藝術+」行動的落地,還需要有平台和主題活動。在「藝術+」平台上,通過「藝術圈」培育藝術交流的土壤,建立活躍的藝術社交關係,定製化個人藝術偏好,增強交互性和可視化,打造藝術社交新生態。隨著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藝術品數字版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實現價值的最優化。

在主題活動方面,通過「藝術+100」行動計劃,可以藉助平台和數據,讓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參與到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直播、藝術評論和藝術創意中,產生正向傳導效應,實現互聯網內容產業的文化品位升級,促進全民藝術審美力的提升。

以生態圈的方式提升

優秀藝術作品影響力

孟昭莉/騰訊研究院副院長

如何利用互聯網推動藝術的普及,推動大眾的參與,後續我們應該把騰訊的專長充分利用起來,比如說我們的連接、我們的技術、我們的大數據能力,來幫助我們優秀的藝術作品提升影響力,後續我們希望能把我們的內容資源、數據資源以及專家資源,集中到「藝術+」的平台上來。

在打造生態圈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快速行動起來,希望在近期能有一些項目去嘗試,通過不斷試錯找到真正能發揮各方長項的結合點,然後將它做深做紮實。希望今天的討論是一個好的開端。

繆斯(Μουσαι,muses)

是古希臘神話中科學、藝術女神的總稱,

共有九個人,

我們也有九個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Clio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Calliope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Urania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Melpomene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Thalia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Terpsichore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Polyhymnia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Erato群)

博物館有的聊(The Muses/Euterpe群)

策展人交流群(The Curator Chat)

博物館頭條近日新聞精選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頭條 的精彩文章:

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意見出台 扶持政策利好 倒閉後不得私分財產
隱瞞不報成文物案件突出問題 國家文物局將展開專項行動

TAG:博物館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