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汗法误用危害大!这些错误千万不能犯!

汗法误用危害大!这些错误千万不能犯!


愿关注我们的人都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皮球

小编导读


汗法仲景甚为重用,为《伤寒论》中驱邪外出的一大法门。在临床上,汗法亦是应用十分广泛的治疗策略。


然而,汗法虽好,若是用错了,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今天,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就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为我们总结了误用汗法的深刻教训,值得用心借鉴。一起来看吧——



汗法虽为祛邪大法之一,有重要理论与临床价值,但误汗亦可助邪伤正,变证丛生。《伤寒论》对误汗的传变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但仲景所云之误汗,一是指狭义汗法,一是指火攻迫汗。若为扶正祛邪,或表里双解,或广义汗法,则不在此例,当灵活看待,不可一概而论。



1:水肿误汗,转阴竭阳越

  

 


刘某,女,80岁。1995年2月24日初诊。


于1 月下旬春节前,因咳喘(肺部感染)入院,输氨苄西林,咳喘减,但全身肿且痒甚,全身起小丘疹,微恶风,小便少,大便可。尿检(–)。脉沉濡数,肺脉大。舌可,苔白。


证属:肺热盛,湿热蕴阻,三焦不通。


法宜:清宣肺热,清利湿热,通利三焦。

方宗: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g,石膏25g,杏仁9g,桂枝9g,白芍9g,细辛4g,干姜5g,五味子5g,半夏8g,生姜5 片,连翘12g,赤小豆30g。


2剂,水煎服。加辅汗三法,取汗。


2月7日二诊:药后汗出,尿已下,肿已消。全身皮疹未退,出现头热轰鸣,耳鸣,心慌,身燥热,无恶寒,便干。脉代,迟数相代,约脉动40次一代。阳脉浮大,不任重按,阴脉弱。舌淡红,少苔。


证属:阴竭阳越。

法宜:滋阴潜阳,收敛浮阳。


方宗:三甲复脉汤。


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生龟板25g,生鳖甲25g,生地12g,熟地12g,山茱萸18g,生白芍15g,五味子7g,元参15g,丹皮9g,泽泻12g,怀牛膝9g,知母6g,黄柏6g。


2月20日三诊:上方加减,共服12 剂,脉已不代,阳脉见敛,阴脉渐复。头晕热轰鸣、心慌,身燥热渐趋平稳,尿尚少,略肿,痒已轻,便已下。继予上方调理。


按:

咳喘身肿,恶风,小便少,状似风水。以肺脉大,其咳喘因肺热可知,故予小青龙汤加石膏,宣肺化饮清热,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其隐疹。汗后肿消尿下,然头热轰鸣,身燥热,阳脉大而阴脉弱且代,知上方虽使水道通利,然辛温升散,使虚阳浮动,将致关格,为误。故转予三甲复脉汤滋阴潜阳,累进十余剂,渐自安。阴虚阳易动者,辛温升散当忌,若必欲汗之,亦当滋阴之剂佐之,以防阴阳离决。



2:痹证误汗

  


蔡某,男,58岁,邻居岳丈。1982年6月3日初诊。


素腰痛,冒小雨关鸡窝,渐腿痛日重,服保泰松等罔效。强挨旬余,步履维艰,至夜尤剧,卧则骨如锤击,终夜扶炕沿呻吟。6月27日用车推至家中求诊。诊其脉弦大有力,又因冒雨而发,故予疏风散寒、除湿通痹之剂治之。4诊共服15剂,疼痛如故。冥思苦索,忽悟从阴求阳、从阳求阴之训。此脉之弦大强劲,乃阳盛有余之象。阳盛者,必阴不能制也。且平素腰痛,知为肝肾不足,骨失养、筋失柔而剧痛。忆张锡纯先生有山茱萸治腿痛之先例,余仿效之,宗曲直汤。方用:


山茱萸30g,白芍15g,山药20g,知母6g,乳香9g,没药9g,当归10g,丹参15g,怀牛膝9g。

 


2剂而痛减可忍,5剂痛竟大减,可自己骑车来诊。共服9剂,痛除。嘱服六味地黄丸1月,至今劳作如常。


按:

痹者闭也,气血经脉不通而痛。何以不通?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乃邪阻经脉,气血不通,其邪当包括六淫,气血痰食;虚者,包括气血阴阳之虚,运行无力而不通。欲分清痹证之病机,首要在于分其虚实。欲分虚实,首重于脉。脉之沉取有力者为实,沉而无力者为虚,此乃脉诊最吃紧处。若脉过大强劲搏指,反是胃气衰,真气外泄之象,是大虚之脉,而非实脉,此等脉象最易误人。如脉如刀刃、弹石等真脏脉,皆因胃气败,失其冲和条达之象而弹指,不可误为邪实之脉。初诊以受雨浇且脉弦大,误予疏风散寒发汗,疼痛如故,此为误汗。诊脉之道,不仅要正看,且要反看,从阳求阴,从阴求阳。弦大搏指为阳有余,反面恰为阴不足,故据此断为肝肾虚,重用补肝肾、收敛真气之山茱萸而愈。山茱萸,《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因功擅收敛元气,补肝肾,正复而邪去,故痹得通。张锡纯谓其“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张氏治周某腿痛案,卧床不能转侧。投以曲直汤10 剂而痛止,步履如常。此与本案雷同,惟脉有异也。



3:阳虚误汗

  


贾某,女,23岁,学生。1998年11月8日初诊。


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呕吐两次,不欲食,不渴。体温最高39.7℃,曾于校医院输液,服解热镇痛药,大汗出,热虽减,但依然恶寒。登门来诊时,身裹军大衣,恶寒无汗,头身痛,体温38.2℃。脉沉紧。余断为太阳表实,予麻黄汤2剂,3小时服1 煎,温覆发汗。1剂即汗大出,恶寒更重,且手足冷。心慌,眩晕,脉沉细而拘,改由我老伴诊视,断为大汗伤阳,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剂愈。


按: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沉紧,本为太阳表实,当予麻黄汤。因吾用麻黄汤较多,窃认为有把握,孰料大汗后恶寒更重。恍悟因该生素体较弱,且因服西药后已然大汗,再予麻黄汤发汗,误也。正如《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所云:“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案,教训深刻。




推荐书目



论汗法


汗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是祛邪外出的重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可惜,近年来此法渐趋萎缩,治疗范围日窄,用之者日稀,深入了解者日疏,令人扼腕。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汗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认为汗法不仅用于表证,亦用于里证,亦用于虚实相兼证。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

论汗法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士懋,田淑霄著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悦读中医 的精彩文章:

背歌诀,学舌象——真是好记又好用
最受欢迎的7月新书都在这儿了!(内有福利)

TAG:悦读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