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都是撿貝殼的人

我們都是撿貝殼的人

(題圖選自插畫師Willian Santiago作品)

依舊是近期荔枝直播的問題匯總哈。

遇上一些無聊,但是覺得蠻好玩的問題,回答起來的時候,很像在喝一罐汽水,咕嚕咕嚕地穿過唇舌,落入喉嚨,簡直神清氣爽哇。

嗯,你先慢慢看。

一個人去KTV是什麼感受?

一開始有一點點詭異,後來就慢慢習慣了。每次去都會提前訂一個小包間。情緒很平和,沒有不開心,也沒有開心。KTV的店員們也從不過問。大概就是想唱就唱,想唱啥就唱啥的感覺,非常自由。

達令擅長唱誰的歌?

許美靜,陳潔儀,梅艷芳,林憶蓮,孟庭葦,劉若英。

寫作的時候會提前寫提綱嗎?

不會。一個主題靈感來了,就開始敲鍵盤,差不多敲到2000字的時候,就開始想著如何升華一下主題,以及如何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出來。

或者說我會打副稿,相當於一個魚骨圖,有主幹,然後有分支。會知道魚骨的大概形狀是什麼,再一點點把它填滿。

如何理解情商高低呢?

生活中會說很多人情商低,因為我們沒有更合適的詞語去替代這個詞。比如說我的感性在一方面是優點,可是另一方面又會是弊端,比如容易陷在一些情緒中不能解脫,影響和身邊人的人際關係等等。

我的角度是看待情商問題盡量不去用高低之分,每個人不同,只是有的人沒有找到自己的點,以及擅長發揮出來的個性而已。

也可能有的人只是閱歷不夠,經歷不夠,認知能力不夠等等。這部分是需要自己去經歷,繼而進行主動或者被動地經驗學習的。這部分的能力有需要提升的必要空間,但是不必等同於情商就是了。

怎樣對一些事情風輕雲淡一點?

人生需要歷練的。如果歷練不夠,那就多讀書,故事主人公的歷練會給你帶來一些感悟和道理。因為從來日光之下無新事,我們需要的是借他人的經歷來進行學習。

當然也要去拓展自己的視野,走出去看看,多變換外在的環境。不管你去思考多少的人生道理感慨,都永遠比不上去經歷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或者起伏很大的事件。

一個人只有歷練了那些很深很重的東西,才能把很多東西看輕。

我在其中一期《女神經說》專欄裡面寫到一個關於意識流的概念——

如果你覺得生命很長,那一定是因為你過得碌碌無為,百無聊賴。而如果你覺得生命很短,那一定是你學到了某種方法去躲避掉無意識的生活,因為你發現了生活珍貴的秘密。

嗯。

關於建立自信的建議。

直到今天,我也不喜歡從單一緯度評價一個人。

是因為我自己從前就是很自卑的人,我極其擔心,計較,在意別人的評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很希望通過得到別人的肯定,來提升我自己的自信心。

這兩者的矛盾,使得我非常被動。

當別人有一丁點說我的不好,我就會非常的自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心一瞬間就瓦解。

當我把自己的生活交予他人的時候,這種感覺非常被動。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千辛萬苦,花很多年的時間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就是為了把自己分割成很多部分。

我自知自己真的珍貴的品質,這部分是需要儘力保護的。我也自知自己不完美的缺陷,以及盡量跟生活磨合,不讓這部分缺陷過於影響我的生活。

到了現在,被別人讚美,我開心接受。如果被人指責,我也覺得沒有關係。因為這對我的實際生活沒有任何影響。

前提是建立這套核心體系,使得信仰在內維繫平衡,而後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應對一個個難題。

達令寫作有沒有卡殼和不自信?

卡殼幾乎沒有。但是一直不自信,覺得自己永遠都寫的不夠好。

但是我是一個感性之餘又很理性的一個人,感覺自己每篇都寫得不夠好,還可以寫得更好。但是理性那一面又提醒我:人生是不可以回頭,那就等下一篇吧,下一篇或許更好。

我還是寄託於時間,通過生活的歷練讓自己可以變得更成熟一點。

有在家(老家)呆不下去的體驗嗎?

我從前有,但是現在沒有了。因為但凡覺得極限到了,我就要離開了。

我認為即使自己跟父母家人是很親密的血緣關係,但不代表我們擁有所謂的親密關係。這兩者是需要區分的。

血緣關係並不等同於親密關係。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掙扎,是因為把血緣關係當成了一種義務,認為在家裡是絕對放鬆的,或者父母是要絕對呵護自己的。

其實人與人之間無論存不存在血緣關係,最根基的前提都是一場人際經營關係。如果彼此用心,就會往好的能量去轉換,反之就會漸行漸遠。

我在家(父母身邊)不會待超過一個星期。跟親密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讓這份親密一直維繫下去。

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似乎永遠都在等著對方給我們道歉。可是現實不是戲劇,現實是需要諒解跟儘力的。

我們父母所生活的環境和年代的局限,使得他們對生活的定義就是那樣的,這是不能勉強的。他們的可變性已經很渺小了,矛盾的解決應該是靠我們。

只要任何一種相處手段,可以達到我們同父母相處的融洽關係最大化,那就盡量使其成為一種常態。而這個秩序的建立,得是從你自己開始的。

自己總想依靠別人怎麼辦?

我很少依靠別人。

第一是因為依靠別人很難得到回饋,從前求助過很多人,從來沒有得到真的幫助,或者非常非常少。

第二是,我總覺得依靠別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尤其是成年以後,有責任以後,不僅僅要學會獨立,而且要學會承擔責任。以及,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愛自己,你又如何去愛別人。

我不會總想著去依靠別人,永遠都是想著如何把自己的事情解決,包括從童年到現在。童年的時候我的思想就已經很獨立了,從來不會向別人要什麼東西。因為我知道一切都是交換,都是需要代價的。

成人之後會適當去請求幫助,但絕對不是完全依託別人的那種依靠。人情是一種你來我往的過程,我會一直提醒自己這一點。

怎麼看待不會撒嬌的女生?

我身邊沒有會撒嬌的女生,我幾個關係很好的朋友都是女漢子,包括我本人。性格上非常強勢,獨立甚至有點孤傲,我們從來不會撒嬌。

我們知道撒嬌的女生很好命,但是我們不是好命的那一類女孩,所以我們從來不撒嬌。可是這類不會撒嬌的女孩子,也並非是粗魯的女漢子。這是我想要強調的。

我經常說我是一顆男人的心,但是我的肉體是女人的,但是並不妨礙我具體的生活。我遇到不熟悉的人是禮貌而溫柔的。遇到很熟的朋友會釋放一點骨子裡很酷的男子氣概的東西。

我最嚮往的生活是江湖俠客,所謂的女俠情結非常重。以及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進可勇退可柔——當你學會平衡運用這兩個層面的時候,你會發現,女性其實是很幸運的:因為她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可男可女,雌雄同體的。

這是很大的一個秘密啊。可是秘密只有在真的掌握了這門秘籍的人身上才有用。所以,修鍊去吧,來日方長。

達令你自己最古怪的愛好是什麼?

喜歡做家務,跪在地上把頭髮一根一根撿乾淨。每撿起一根頭髮丟進垃圾桶里,就感覺自己的靈魂乾淨了一絲。這是我的冥想手段之一。

在如此浮躁的現在,怎樣讓自己沉下心來去專註一件事情?

專註不是強求出來的。得去問本質問題,就是目的所在。

如果喜歡一樣事情,你的喜歡大過於你需要為它付出一些持續性的耐力,你就會非常的專註。

如果不足夠喜歡,只是任務。就是尋找需要完成的理由,以及分階段去評估能力,分割任務。人是需要有目標的物種,目標性反推過來就會形成一種專註力。

可以說說怎麼找自我嗎?以及你怎麼看待健全人格?

尋找自我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有些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要去尋找自我,因為他一直以來被別人保護的很好,就是所謂很好命的人。這是第一類。

第二種是完全放棄生活的人。我就不多提了。

第三種是我這種沒事找事型的。

尋找自我一開始是因為我一直都容易被別人的情緒行為評價所影響,這種感覺讓我非常沒有安全感,並且很容易造成生活情緒上的波動。

我不想把自己的情緒交給別人,這是我起初想尋找自我建立價值觀體系的一個根基的入門點。

第二個契機,是我在進入大學後積攢了很久抑鬱症的爆發。為了拯救自己,我不得不去尋找關於精神治療和身體治療雙層面的探討。

第三個階段,是因為進入到社會後,有一個身份角色過渡的過程,要去適應成人世界裡的規則。當時有一些規則是我非常無法接受的,甚至差點價值觀崩塌的。我選擇了讓自己打碎了再去重建。

到了第四個階段,就是大概知道了自己性格里的弱項,一些黑暗面,但是依舊會跟這些黑暗面好好地相處,同時盡量利用性格上的長項,去讓自己的生活,事業,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這算是我所經歷的四個階段吧。

我覺得健全人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人生來是不可能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人生這個概念,相對健全人格本就是蠻難得的。

所謂健全人格的根基,是要學會安放對付自己的生活,這個過程里學會坦然,並且盡量不要給周圍的人造成太大的負擔。

一個人如果能顧好自己的生活,就說明他的精神層面是沒有病的。只要沒有病態,就不會給別人造成負擔,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停地去優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把長處挖掘出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永無止盡的課題。我們都是課堂上的人。

達令,有完美的生活嗎?

沒有。

換工作前要考慮哪些問題?要找好下一份工作再換嗎?

我的建議是盡量不要裸辭,除非是自己不差錢,或者對自己非常有自信。

關於考慮的事項,直到現在我依然認為,三十歲以前盡量遵從自己的性格,多去嘗試。在可以解決生活的基礎上,不要太過於在意薪水。並且很多時候,你的薪水都是由你的能力決定的。

在自己埋怨懷才不遇之前,多花時間和精力,去積攢能力,經驗,手藝,這些都是最重要的資本。

不會和別人吵架怎麼辦?

我是個吵架小能手,因為我的邏輯無懈可擊,環環相扣,一劍封喉。

可是我從來不吵架。至少這些年是這樣的。

如果我在乎一段關係,吵贏吵輸我都不開心。要解決問題,那就溝通,協商,達成相互認同以及妥協的方案。

如果我不在乎一個人,他都不配我開口,更別說吵架了。

以上。

不知道達令有沒有看過一句話:世界是緯度化的,看你在哪一個層次。

每個人對世界的緯度的理解不一樣,你自認為你自己處在哪一個層次,也是不自知的。

我的看待是,當你沒有辦法尋找所謂的緯度層次的時候,就用時間的概念去做一個基礎的衡量,大概幾歲的時候,希望自己能夠見識到大概怎麼樣的一種生活面貌,然後用這個當作生活當中的指引就可以了。

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去想一些深的話題,而且越往深裡面挖,它就像一個很玄的東西,你越往裡面挖,有些人會越來越興奮,而我自己則是越深入,越覺得自己渺小如塵埃。

尤其是閱讀越多,見到很多的人,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層面非常淺薄,我再也不敢輕易說出一些大話,一些從前以為很篤定的觀點。

一切都是流動和變幻的,包括我們自己本身。

還有就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探討深層的東西。如果你到達了某一個節點,那就定在那,不用刻意去強求。每個人自有自己的命運道途,當你覺得自己無法走下去的時候,命運會給你打開一個新的路口。

你必須經歷過很多躲不開的階段,所謂的「世界緯度化」,才會督促你往前更深地挖掘你所在的層次和緯度。

還有啊,在不可控的因素麵前,我們人類真的很渺小。

達令怕死嗎?思考過生死的話題嗎?

說不怕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還有很多事未完成。

我自己也是凡人一枚,我沒有資格,也沒有勇氣說看淡了生死。但是我很早就開始接受人固有一死了。

當開始去接受這一點的時候,很多事情就看的比較開一點了。因為我的角度是在一個迎接的過程中去對待生活,而不是被動的掩耳盜鈴,讓自己不去聽。這樣會導致等到真的經歷跟死亡有關的時候,會覺得非常崩潰。

我倒不認為一定要向死而生,但是儘可能去珍惜每一天,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盡量遵照自己的意願來判斷,這些都是借用「思考死亡」帶給我們的意義吧。

達令感覺每個問題你都能從容應答,而且分析的特別中肯,很受用,是因為你人生中的經歷多呢,還是平時看書看得多?

從人類史的整個概念來說,我們永遠都是在做重複性的工作,基本上沒有很多新鮮的事情發生。

所謂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利益的鬥爭,地盤的佔據,人性的撕扯,都時刻在發生。只是發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個體身上,因為不同的細節因此具有了彷彿是新鮮事物的幻覺。

從這一點來說,道理,哲理,一直是已經存在的。我的理解方式是,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之後,你不會刻意的讓自己學到什麼,而是放任自己去經歷生活。

你所經歷的階段,都是那個階段必須積累的經驗。

這是其一。

第二個,就是人類活著是個重複的過程。

明白這一點之後,可以通過書籍來獲得認知系統上的梳理。你會發現所有的道理,過來人都已經呈現在他們的作品裡面了,只是看你個人對自己的人生理解,來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以及怎樣去看待它。

第三點是,借他人來豐富自己的思維。

我們人生閱歷還不夠的時候,可以聽聽他人的故事。之所以覺得自己幸福,是因為我不需要自己經歷很多起伏的沉痛的悲哀的人生經歷,才去學會珍惜。

生活里都在上演各種事情,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一次他人事件的發生,提醒自己去質疑,去發問,不是說一定要深入思考,但是至少稍微有一個思考的切入點,學會換位思考。

經驗如同雪花,是一層層積累起來的。接受信息輸入的時候,要過濾一層自己的理性程序,再去做判斷,這樣才不會被別人牽著走。

嗯,大概就是這樣吧。

達令,有沒有一刻感覺自己真真切切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有,但是非常少。

第一是這些年回家跟父母聊天的時候,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一點點。因為被理解,就會感覺很真實。

第二就是會跟老人接觸,與他們進行肢體的接觸,擁抱,觸摸他們的皮膚,感受皮囊的老去,歲月的流逝在他們臉上的痕迹。

第三是跟小朋友接觸,他們會給你的人生帶來新鮮感。

第四是去旅行的時候,你的單個肉體是完完全全屬於你的。這個時候我對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感知會非常的深刻和真實。

達令你公眾號「她在江湖漂」的「漂」,為什麼不是飄來飄去的「飄」,有什麼寓意嗎?

第一,是漂泊之意。

武俠里有一門功夫叫「輕功水上漂」,就是一個人看似很簡單的,走著輕功在河流上飛過。其實是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屹立在江河上面。

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越是表面上看起來風輕雲淡,越是要有很深厚的內功去支撐,這是一個自我提醒的方式。

第二,是漂亮之意。

我會提醒自己,人活一世,盡量活得瀟洒,漂亮一點。

相當於這兩個心裡層面的暗示吧。

我自己本就是做文案工作的,自家的招牌要是名字不好聽,那就是砸自己的飯碗了。

以及因為這個名字,使得我交到了很多很有趣的朋友。他們總是說,看到「她在江湖漂」這五個字,就很想認識我。這是我很很開心的一件事呢。

大概就是這樣了。

關於自說自話。

一開始我無意整理每一次的直播錄音文稿的,可是當我開始了之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一件簡單的整理事件,而是幾乎是新的一次整合跟梳理過程。

所以即便很多問題在當下是那樣的講述,過一陣子之後我便會忘記自己曾經說過什麼了。好在我在持續著,記錄著,即便是一個個簡單化的問題,可是依舊可以發散出不同的維度。

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生活是一個不斷發現類似難題,以及尋覓到類似答案的過程。可是因為我們個體成長以及經歷的不同,於是有了千萬種不同的樣本。

同一個答案,卻是不同的呈現形式。

同一個道理,卻是不同的收穫途徑。

以及,我總覺得,每個人的「黃金時代」階段是不同的。有些人足夠聰慧,很早就明了了所謂的活法,於是對待生活會對出很多篤定。有些人緩慢一些,磕磕碰碰,一路撿起來這些哲理貝殼。

我們都是撿貝殼的人。

有時候思索跟探討各種話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時而孤獨,時而興奮,時而驚喜,時而失落。起起伏伏,如同海浪,一次次地把答案推送到海灘上,我才可以去尋找這一顆顆貝殼。

前提是,我們得相信,我們是可以滿載而歸的。所以我們要去靠近大海,聆聽海浪,去呼喊,去撕扯,去掙扎,去摸索,而不是躲在平靜的地方,坐享其成。

嗯,就寫到這了。

願你的城市有個好天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她在江湖漂 的精彩文章:

TAG:她在江湖漂 |